?你是否又一次立下了,這個月要堅決減肥的flag?
你是否在早晨蘇醒時,關閉一個個設好的鬧鈴,還是沒能堅持早起?
你是否找好了書單,看著100本的list,讓你覺得今年一定能堅持讀完?
你是否又想在小區新開的健身房辦一張卡,給自己鼓勵這次一定要健身?
我們有很多想要做的事情,可是大多數情況下,只是想去做,開始行動沒一段時間后就停止了,更不用說一直堅持下去。
傳統的認知:我可以通過自我改變的想象和意愿,來改變自己的行為,可這根本是錯的。社會心理學家已表示,真實的情況應該反過來,即你需要改變自己的行為,思想才會隨之改變。錯誤的認知,會導致你陷入“晚上想想千條路、萬條路,早上起來還是走原路”的困境。
真正能把一件事堅持到底的秘籍,就是它已經變成為你的習慣,或是社會慣例的一部分,比如“紅燈停綠燈行”,這就變的很容易一直做到。
這在行為科學領域,有位美國的肖恩·揚,他利用心理學、醫學、商學和科技領域的成果結合,利用新興的網絡技術來幫助預測和改變人們的行為,并且形成一本著作:《如何想到又做到》。
下面將逐一揭示,真正讓你把一件事堅持到底的方法,讓你想到又做到,成為你的習慣,做出持久改變。
第1招錦囊:給夢想搭上階梯,朝著目標,一步步提升
我們經常碎片化的接收到這樣的勵志語言:人一定要有夢想,專注于夢想,任何人都能成功。所有人都會說,要把注意力放到結局上,去全身心地去關注夢想。
比如我們曾夢想成為科學家、宇航員等。可是,最終事實的結果并不如夢想一樣實現,這是為什么呢?
我們要區分“夢想”和“目標”的不同,夢想是遙遠而摸不著,而目標是實在的、短期可以實現。比如我的夢想:是成為自媒體大咖,而目標是:這個月粉絲達到1萬,這樣就很清晰。
馬拉松世界冠軍的日本運動員山田本一,曾在自傳中這樣寫到:“每次比賽之前,我都要乘車把比賽的路線仔細地看一遍,并把沿途比較醒目的標志畫下來,比如第一標志是銀行;第二標志是一個古怪的大樹;第三標志是一座高樓……這樣一直畫到賽程的結束。比賽開始后,我就以百米的速度奮力地向第一個目標沖去,到達第一個目標后,我又以同樣的速度向第二個目標沖去。”
山田本一的夢想是成為世界冠軍,可是他有一個個拆解出來的小目標,找到了到達夢想的階梯,然后一次次突破完成目標就可以了。
所以,給你的夢想現在就搭上階梯,朝著目標去行動,一個臺階一個臺階走上去,你的每一小步最終會帶來實質性的改變。
第2招錦囊:組建社交圈子,借助榜樣的力量
人是社會性動物,社會心理學也研究表明:人從不是在孤軍奮戰。不管你覺得頭腦里的各種想法角力時自己是多么孤立無援,總有許多人在同樣的時間,跟你有著完全一樣的想法。
你需要組建或加入這樣的一個社群圈子中,社群就是一群具有共同特征的人。他們興許有著相同的信仰、文化背景,也興許有著同樣的經濟地位以及類似的興趣愛好。
成功的社群具備6個基本需求要素:信任需求、融入需求、自我價值需求、社交黏性的需求、獲得獎勵的需求、賦權需求。在共同的社交圈子里,除了成員間的交流、監督,更重要的是有自己的榜樣,觀察榜樣的成功行為,來促進自我前進的力量。
如果你現在要改變,就加入一個圈子。比如“早起打卡群”、“每天晨讀會”、“每日復盤日記”等等,跟著大家一起進步,圈里的榜樣會給你力量,更進一步刺激你的行動。
第3招錦囊:要事為先,找到自己最重要的事
你有沒有發現,對于早起失敗、減肥失敗、健身失敗,通常的觀點是:你失敗是因為你太懶了。
而科學研究表明這是錯誤的,你是否被驚到,接著是否想找到原因繼續改變?
其實,如果你過去未能成功堅持做一件事,你也并不注定將來會失敗。問題可能出現在你沒有看到做這件事的重要性上,但這并不意味著你無法看到它的重要性,只不過你需要一個更重要的理由來有所改變。
所以你不要給自己一個悲觀否定的“懶惰”標簽,可能這時候晚起半小時比早起更重要、減肥與健身并不是目前你最重要的事情。
“吸煙有害健康”人人都知道,真正能戒掉煙的人,是因為這件事成為了當前最重要的事。人很難為遙遠的獎勵做出長期改變,但通過一項簡單的聯系,他們可以改變這一點。比如早起能讀書一小時,能助力于我下個月的職場升遷,這非常重要,你就馬上行動了。
所以,你需要弄清楚怎樣才能讓事情變得足夠重要,重要到你愿意為了它而改變。專注于要事,放下“健身”執念,讓你投入到有意義的生活和事情上。
第4招錦囊:從最簡單入手,更能堅持到底
我們都喜歡從簡單的事情開始,越容易上手,我們也越容易堅持下去。而我們面對阻礙,就會很快放棄這件事。也就是說,我們學會了怎樣消除阻礙,做事情就能更容易堅持下去。
這里介紹3個方法來降低一件事的入手難度:
1. 改變所處環境。比如當減肥時,把所有的零食都收藏起來,不再看各類美食視頻,從清空相關環境開始。
2. 限制選擇性。我們總以為自己希望擁有更多的選擇,但實際情況是,我們容易陷入“選擇困難癥”之中,不知道如何入手了。比如我曾經在想如何做自媒體時,總是糾結于不知從哪個平臺開始,對于圖文、視頻、音頻等更不知道先做哪個,其實何不直接在今日頭條上寫作圖文開始,這樣簡單的多,我也現在這樣做著。
3. 制定行動計劃。你想要健身,不必糾結于什么私教課、鍛煉哪部位肌肉,為什么不制定一個計劃,從每天十個俯臥撐、五個仰臥起坐開始呢?
你要明白,讓事情變的簡單、容易,才是聰明的做法,有助于我們堅持到底。
第5招錦囊:行為在前,意識隨之改變
持久的行為改變通常并不始于意識告訴身體要做出持久的改變;它始于先做一些小小的行為改變,接著讓意識反映出這種改變。
其實,你可以利用以下方法來制造行為在前:
1. 神經記憶可以讓人們回顧自己過去的行為,看到自己的改變,從而堅持做之前沒法做到的事情。比如當你真的開始第一次臺上演講后,你會告訴自己你變了,你能夠可以進行公眾演講,也就是可以做以前不能做的事。
2. 你的身體動作會不同于你的意識做出答案。研究顯示,當聽演講時,不管演講觀點如何,有意邊聽邊點頭者,會認同演講人;有意邊聽邊搖頭著,會不認同演講人。
3. 言語對行動的影響。言語中的小小改變,能夠影響自己的看法及行事方式。比如你面對鏡子告訴自己是個守時的人,當下次會議或其它約定事件時,你會有意按照時間節點去行動。
第6招錦囊:欲罷不能的吸引力,讓你無法克制地堅持下去
我們都知道,把無聊的事情變得有趣、具有獎勵的性質,有助于你堅持目標,不管你的目標是什么。當你被吸引的樂于其中,你自然忘記一切,想要一直做下去。
對于提升吸引力,有5點小妙招:
1. 讓目前做的正確的事變得好玩。常見的是,健身的我們都喜歡打卡app,在里面分享pk,提升我們的樂趣。
2. 用誘人的獎勵調動自己堅持做事,而不是一些負面的懲罰來處置做的不完善。
3. 適當的金錢獎勵自己,這個都能明白,就不多說。
4. 讓活動本身變成獎勵。把自己的飲食改成明星吃的素食餐,那這種減肥,何嘗本身不就是一種獎勵呢。
第7招錦囊:反復銘刻,行為已默認成習慣
這一招其實很簡單,那就是重復、重復、再重復,將行為牢牢的刻在腦子中固化。不用擔心,心理學家和神經科學家以證明,大腦具備可塑性,會隨著行為的改變,大腦適應新環境的能力。比如:
- 如果你每天都會復盤,如果這件事沒做,你就忍不住睡不著;
- 如果你每天早起,就會習慣性的在6點鐘醒來;
- 如果你每周跑十公里,只要沒跑,你就會渾身難受。
重復一個行為就能教會大腦記住它,讓它容易更堅持下去。反復刺激能讓行為變成習慣,銘刻進腦海。一旦習慣建立起來,大腦便達成一種穩定的平衡狀態,習慣就變成了默認行為。
總結
如果你一口氣讀到了這里,相信你期待有所改變,我也相信你能改變~
以上7招并不局限于具體用哪一個,你可以用其中一個,或其中的多個,沒有相互影響,只要對自己有利即可。
持久的行為改變并不適于思想,比如你正在試著默默說服自己去改變,那將會完全沒效果;
持久的行為改變首先要從行動開始,比如讀完這篇文章,試著跟身邊人分享,討論消化下。
還等什么?行動起來吧!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