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最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杜甫的一生

杜甫(712年2月12日~770年),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唐代詩人,與李白合稱“李杜”。生于河南鞏縣,原籍湖北襄陽。

家世背景

杜甫出身于京兆杜氏,乃北方的大士族。其遠祖為漢武帝有名的酷吏杜周(?—前95年,字長孺,西漢南陽郡杜衍縣(今河南南陽市臥龍區)人。西漢大臣,杜延年的父親。),祖父杜審言(約645年—約708年,字必簡,襄州襄陽(今湖北襄陽)人,晉征南將軍杜預的遠裔,“詩圣”杜甫的祖父。出身京兆杜氏唐高宗咸亨進士,曾任隰城尉、洛陽丞等小官,累官修文館直學士,唐中宗時,因與張易之兄弟交往,被流放峰州(今越南越池東南)。杜審言與李嶠崔融蘇味道被稱為“文章四友”,是唐代“近體詩”的奠基人之一,作品多樸素自然。其五言律詩,格律謹嚴。原有集,已散佚,后人輯有《杜審言詩集》。)?

杜甫與唐代另一大人即“小李杜”的杜牧同為晉代大學者、名將杜預(222年-285年,字元凱,京兆郡杜陵縣(今陜西西安)人,中國魏晉時期軍事家、經學家、律學家,曹魏散騎常侍杜恕之子)之后。不過兩支派甚遠,杜甫出自杜預次子杜耽,而杜牧出自杜預少子杜尹。

年少優游

杜甫青少年時因家庭環境優越,因此過著較為安定富足的生活。他自小好學,七歲能作詩,“七齡思即壯,開口詠鳳凰”,有志于“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他少年時也很頑皮,“憶年十五心尚孩,健如黃犢走復來。庭前八月梨棗熟,一日上樹能千回”。

開元十九年十九歲時,杜甫出游郇瑕(今山東臨沂)。二十歲時,漫游吳越,歷時數年。唐玄宗開元二十三年(735年),杜甫回故鄉參加“鄉貢”。二十四年在洛陽參加進士考試,結果落第。杜甫的父親時任兗州司馬一職,杜甫于是赴兗州省親,開始齊趙之游。

天寶三年(744年,杜甫33歲)四月,杜甫在洛陽與被唐玄宗賜金放還的李白(李白比杜甫大11歲,此時李白44歲)相遇,兩人相約同游梁、宋(今河南開封、商丘一帶)。

之后,杜甫又到齊州(今山東濟南)。天寶七年(748年)秋,杜甫轉赴兗州與李白相會(4年后的第二次相遇,此后的人生里,李杜二人就再也沒見過了,只剩下夢里相遇,杜甫寫了好幾首夢李白的詩),二人一同尋仙訪道,談詩論文,結下了“醉眠秋共被,攜手日同行”的友誼。

與李十二白同尋范十隱居(李白集有尋魯城北范居士詩)

【作者】杜甫?【朝代】唐

李侯有佳句,往往似陰鏗。

余亦東蒙客,憐君如弟兄。

醉眠秋共被,攜手日同行。

更想幽期處,還尋北郭生。

入門高興發,侍立小童清。

落景聞寒杵,屯云對古城。

向來吟橘頌,誰欲討莼羹。

不愿論簪笏,悠悠滄海情。

為什么叫李十二?李白在自己的親兄弟中雖然排行第二,但在同輩中卻排行第十二,所以稱為李十二。

李白(701~762),唐代詩人。字太白,號青蓮居士。綿州昌隆(今四川江油)人。唐朝浪漫主義詩人,被后人譽為“詩仙”。漢族,祖籍隴西成紀。一說出生于碎葉城(當時屬唐朝領土,今屬吉爾吉斯斯坦),4歲再隨父遷至劍南道綿州。一說即出生于綿州昌隆(今四川江油)。李白存世詩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傳世。762年病逝,享年61歲。其墓在今安徽當涂,四川江油、湖北安陸有紀念館。


尋魯城北范居士失道落蒼耳中見范置酒摘蒼耳作

【作者】李白?【朝代】唐

雁度秋色遠,日靜無云時。

客心不自得,浩漫將何之。

忽憶范野人,閑園養幽姿。

茫然起逸興,但恐行來遲。

城壕失往路,馬首迷荒陂。

不惜翠云裘,遂為蒼耳欺。

入門且一笑,把臂君為誰。

酒客愛秋蔬,山盤薦霜梨。

他筵不下箸,此席忘朝饑。

酸棗垂北郭,寒瓜蔓東籬。

還傾四五酌,自詠猛虎詞。

近作十日歡,遠為千載期。

風流自簸蕩,謔浪偏相宜。

酣來上馬去,卻笑高陽池。

------------------------------

譯文:秋色蕭條,大雁遠來,長天無云,日光悠悠。

久客在外,心緒難平,動蕩如東海波濤,難以平息。

突然想起老范,他正隱居在城北的田園養身修性,煩他去。

想去就去,不要猶豫,趁著興頭,走。

走到城壕邊就迷了路,在這荒山野地,連老馬都不認識老路了。

管他什么珍貴的翠云裘衣,讓這些蒼耳亂粘衣服。

一進門老范就滿地找牙,笑哈哈,挽住我的手臂問:你是誰?如此狼狽?

用什么下酒?秋天的蔬菜和水果,來一盤霜梨開開胃!

別處宴席沒口味,此地的酒菜開心霏。

村北酸棗累累,籬東寒瓜漫地。

一連四五杯,酒酣高歌一首《猛虎詞》。

連續十天的大醉,過了千年也會記得,何時再來一回?

風流倜儻之士命中注定要顛簸一生,一定要有幽默自嘲的性格才相得益彰。

大醉以后就像晉朝的山公倒騎馬——回家!主人以后再謝。


秋末,二人握手相別,杜甫結束了“放蕩齊趙間,裘馬頗清狂”的漫游生活,回到長安。


壯游

【作者】杜甫?【朝代】唐

往昔十四五,出游翰墨場。斯文崔魏徒,以我似班揚。

七齡思即壯,開口詠鳳凰。九齡書大字,有作成一囊。

性豪業嗜酒,嫉惡懷剛腸。脫略小時輩,結交皆老蒼。

飲酣視八極,俗物都茫茫。東下姑蘇臺,已具浮海航。

到今有遺恨,不得窮扶桑。王謝風流遠,闔廬丘墓荒。

劍池石壁仄,長洲荷芰香。嵯峨閶門北,清廟映回塘。

每趨吳太伯,撫事淚浪浪。枕戈憶勾踐,渡浙想秦皇。

蒸魚聞匕首,除道哂要章。越女天下白,鑒湖五月涼。

剡溪蘊秀異,欲罷不能忘。歸帆拂天姥,中歲貢舊鄉。

氣劘屈賈壘,目短曹劉墻。忤下考功第,獨辭京尹堂。

放蕩齊趙間,裘馬頗清狂。春歌叢臺上,冬獵青丘旁。

呼鷹皂櫪林,逐獸云雪岡。射飛曾縱鞚,引臂落鹙鶬,

蘇侯據鞍喜,忽如攜葛強。快意八九年,西歸到咸陽。

許與必詞伯,賞游實賢王。曳裾置醴地,奏賦入明光。

天子廢食召,群公會軒裳。脫身無所愛,痛飲信行藏。

黑貂不免敝,斑鬢兀稱觴。杜曲晚耆舊,四郊多白楊。

坐深鄉黨敬,日覺死生忙。朱門任傾奪,赤族迭罹殃。

國馬竭粟豆,官雞輸稻粱。舉隅見煩費,引古惜興亡。

河朔風塵起,岷山行幸長。兩宮各警蹕,萬里遙相望。

崆峒殺氣黑,少海旌旗黃。禹功亦命子,涿鹿親戎行。

翠華擁英岳,螭虎啖豺狼。爪牙一不中,胡兵更陸梁。

大軍載草草,凋瘵滿膏肓。備員竊補袞,憂憤心飛揚。

上感九廟焚,下憫萬民瘡。斯時伏青蒲,廷爭守御床。

君辱敢愛死,赫怒幸無傷。圣哲體仁恕,宇縣復小康。

哭廟灰燼中,鼻酸朝未央。小臣議論絕,老病客殊方。

郁郁苦不展,羽翮困低昂。秋風動哀壑,碧蕙捐微芳。

之推避賞從,漁父濯滄浪。榮華敵勛業,歲暮有嚴霜。

吾觀鴟夷子,才格出尋常。群兇逆未定,側佇英俊翔。


仕途不順

杜甫生活于唐朝由盛轉衰的歷史時期,杜甫出身在一個世代“奉儒守官”的家庭,家學淵博。早期作品主要表現理想抱負和所期望的人生道路。另一方面則表現他“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政治理想,期間許多作品 反映當時的民生疾苦和政治動亂、揭露統治者的丑惡行徑,從此踏上了憂國憂民的生活和創作道路。隨著唐玄宗后期政治越來越腐敗,他的生活也一天天地陷入貧困失望的境地。在顛沛流離的生活中。

天寶六年(747年),玄宗詔天下“通一藝者”到長安應試,杜甫也參加了考試。由于權相李林甫編導了一場“野無遺賢”的鬧劇,參加考試的士子全部落選。科舉之路既然行不通,杜甫為實現自己的政治理想,不得不轉走權貴之門,投贈干謁等,但都無結果。他客居長安十年,奔走獻賦,郁郁不得志,仕途失意,過著貧困的生活,“舉進士不中第,困長安”。

天寶十年(751年)正月,玄宗將舉行祭祀太清宮、太廟和天地的三大盛典,杜甫于是在天寶九載冬天預獻三《大禮賦》,得到玄宗的賞識,命待制在集賢院,然而僅得“參列選序”資格,等候分配,因主試者仍為李林甫所以沒有得到官職。

天寶十四年(755年),杜甫被授予一個河西尉這種小官,但杜甫不愿意任此“不作河西尉,凄涼為折腰”的官職,朝廷就將之改任右衛率府兵曹參軍(低階官職,負責看守兵甲器杖,管理門禁鎖鑰)。

官定后戲贈(時免河西尉,為右衛率府兵曹)

【作者】杜甫?【朝代】唐

不作河西尉,凄涼為折腰。

老夫怕趨走,率府且逍遙。

耽酒須微祿,狂歌托圣朝。

故山歸興盡,回首向風飆。

杜甫因已年四十四,至長安也十年有余,為生計而接受了這所學無用之職。

755年十一月,杜甫往奉先省家,杜甫剛剛進到家門就聽到哭泣聲,原來小兒子餓死了。就長安十年的感受和沿途見聞,寫成著名的《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

戰亂流離

天寶十四年(755年)十一月,安史之亂爆發。


安史之亂:755年12月16日至763年2月17日,大唐自此唐由盛而衰。

參戰方:

唐帝國:唐朝中央軍與藩鎮軍;兵力:150,000(安史之亂前期)唐朝280,000(安史之亂后期)

安史叛軍:唐朝河北三鎮的軍隊。兵力:約200,000(戰爭前期)300,000(戰爭后期)

主要指揮官:

李泌郭子儀李光弼、劉晏、高仙芝封常清哥舒翰顏真卿

叛軍指揮官:

安祿山史思明安慶緒史朝義

結局:唐朝獲勝,但地方割據局面開始形成。

戰爭原因:

唐代經歷唐太宗“貞觀之治”、唐高宗“永徽之治”、武則天的“治宏貞觀,政啟開元”“貞觀遺風”及唐玄宗的“開元盛世”后,成為了一個國富民強的國家,經濟在唐玄宗天寶年間達至鼎盛。而在發展過程中,統治階級和人民的矛盾,統治者內部的矛盾以及中央和地方割據勢力的矛盾也在逐漸加深,最終到了不可緩和的地步。【所謂,物極必反,盛極而衰。天下大勢合久必分。】

由于封建經濟的發展,也加速了土地兼并, 以至百姓多遷徙流亡。 均田制破壞,均田農民失去土地成為流民。加之,唐朝最高統治集團日益腐化。從開元末年,唐玄宗就整天過著縱情聲色的生活,楊貴妃一家勢傾天下,任意揮霍,宮中專為貴妃院織錦刺繡的工匠就達七百人,楊貴妃的姐妹三人每年脂粉錢就上百萬。楊氏兄弟姐妹五家,聲色犬馬,權欲熏心,過著荒淫糜爛的生活? 。統治階級的腐朽加重了人民的負擔,促使社會矛盾不斷加劇。

統治階級內部矛盾的激化,是安史之亂的直接原因。唐玄宗后期,“口有蜜、腹有劍”的奸相李林甫,把持朝政達十九年之久。他在職期間排斥異己,培植黨羽,把持朝政。 繼他上臺的楊貴妃之兄楊國忠,更是一個“不顧天下成敗”,只顧循私誤國之人,他公行賄賂,妒賢忌能,驕縱跋扈,不可一世。奸臣當道,加深了統治階級內部的矛盾,尤其是楊國忠與安祿山之間爭權奪利,成了安史之亂的導火線。此外,西北派節度使哥舒翰與東北派節度使安祿山之間,也素有裂隙。內外交錯,使唐玄宗后期統治階級內部君與臣、文臣與武將之間的矛盾日益尖銳化。

中央和地方軍閥勢力之間的矛盾,則是促成安史之亂最為重要的因素。由于唐朝的均田制和府兵制被破壞,從唐玄宗起便不得不以募兵制代替府兵制。這些召募來的職業軍人受地方軍閥的收買籠絡,和將領形成一種特殊的盤根錯節、牢不可分的關系。加之,開元以后,在邊防普遍設立節度使制度,他們的權力越來越大,至于“既有其土地,又有其人民,又有其兵甲,又有其財賦”,形成尾大不掉的局面。到天寶元年(742年),邊軍不斷增加,達到四十九萬人,占全國總兵數百分之八十五以上,其中又主要集中在東北和西北邊境,僅安祿山所掌范陽等三鎮即達十五萬人。而中央軍則不僅數量不足,而且質量太差,平時毫無作戰準備,打起仗來,不堪一擊。節度使的日益強大,與中央政權矛盾日深,到天寶末年,終于爆發成為安史之亂。



第二年,756年六月,潼關失守,玄宗倉惶西逃。七月,太子李亨即位于靈武,是為肅宗。這時的杜甫已將家搬到鄜州(今陜西富縣)羌村避難,他聽說了肅宗即位,就在八月只身北上,投奔靈武,途中不幸為叛軍俘虜,押至長安。國破家亡雙淚暗,思念妻兒情更切——

月夜

【作者】杜甫?【朝代】唐

今夜鄜州月,閨中只獨看。

遙憐小兒女,未解憶長安。

香霧云鬟濕,清輝玉臂寒。

何時倚虛幌,雙照淚痕干。

杜甫,天寶十五年(756)八月寫于長安。

譯文:

今夜鄜州月亮,一定同樣清圓,遙想閨中妻子,只能獨自觀賞。可憐幼小的兒女,怎懂思念的心酸?蒙蒙霧氣,或許沾濕了妻子的鬢發;冷冷月光,該是映寒了妻子的玉臂。何時才能團圓相見,倚靠薄帷共賞明月。那是一定月色依舊,就讓月光默默照干我們的淚痕。


同被俘的王維被嚴加看管,杜甫因為官小,沒有被囚禁。盡管個人遭遇了不幸,但杜甫無時無刻不憂國憂民。

時值安史之亂,他時刻注視著時局的發展,在此期間寫了兩篇文章:《為華州郭使君進滅殘冠形勢圖狀》和《乾元元年華州試進士策問五首》,為剿滅安史叛軍獻策,考慮如何減輕人民的負擔。當討伐叛軍的勁旅——鎮西北庭節度使李嗣業的兵馬路過華州時,他寫了《觀安西兵過赴關中待命二首》的詩,表達了愛國的熱情。

為官時期

至德二年(757年)四月,郭子儀大軍來到長安北方,杜甫冒險從成西金光門逃出長安,穿過對峙的兩軍到鳳翔(今陜西寶雞)投奔肅宗,五月十六日,被肅宗授為左拾遺(主要作用是撿起(皇上)遺漏的東西(政策決策失誤),隸屬諫諍機構。封建時代設立諫諍機構,付薪水養了一批諫議大夫、拾遺、補闕正言司諫之類,有點類似監察部門。唐武則天垂拱元年置左右拾遺分屬門下、中書兩省),故世稱“杜拾遺”。

不料杜甫很快因營救房琯(697-763年,字次律,河南緱氏(今河南偃師市)人。唐朝宰相,正諫大夫房融之子。)觸怒肅宗,被貶到華州(今華縣),負責祭祀、禮樂、學校、選舉、醫筮、考課等事。到華州后,杜甫心情十分苦悶和煩惱。他常游西溪畔的鄭縣亭子(在今杏林鎮老官臺附近),以排憂遣悶。他在《題鄭縣亭子》、《早秋苦熱堆案相仍》、《獨立》和《瘦馬行》等詩中,抒發了對仕途失意、世態炎涼、奸佞進讒的感嘆和憤懣。

疏救房琯這件事,杜甫經宰相張鎬力救而得釋放。但“帝自是不甚省錄”,從此之后,肅宗對杜甫不再重用。這一年(757年)九月,長安收復。

(757年)十一月杜甫回到長安,仍任左拾遺,雖忠于職守,但終因受房琯案牽連,于乾元元年(758年)六月被貶為華州司功參軍。

乾元元年(758年)底,杜甫暫離華州,到洛陽、偃師(均在今河南省)探親。第二年三月,唐軍與安史叛軍的鄴城(今河南安陽)之戰爆發,唐軍大敗。

“三吏”“三別”

杜甫從洛陽返回華州的途中,見到戰亂給百姓帶來的無窮災難和人民忍辱負重參軍參戰的愛國行為,感慨萬千,便奮筆創作了不朽的史詩——“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關吏》)和“三別”(《新婚別》、《垂老別》、《無家別》),并在回華州后,將其修訂脫稿。“滿目悲生事,因人作遠游。”

新安吏

【作者】杜甫?【朝代】唐

客行新安道,喧呼聞點兵。

借問新安吏:“縣小更無丁?”

“府帖昨夜下,次選中男行。”

“中男絕短小,何以守王城?”

肥男有母送,瘦男獨伶俜。

白水暮東流,青山猶哭聲。

“莫自使眼枯,收汝淚縱橫。

眼枯即見骨,天地終無情!

我軍取相州,日夕望其平。

豈意賊難料,歸軍星散營。

就糧近故壘,練卒依舊京。

掘壕不到水,牧馬役亦輕。

況乃王師順,撫養甚分明。

送行勿泣血,仆射如父兄。

石壕吏

【作者】杜甫?【朝代】唐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墻走,老婦出門看。

吏呼一何怒!婦啼一何苦!

聽婦前致詞:三男鄴城戍。一男附書至,二男新戰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長已矣!室中更無人,惟有乳下孫。有孫母未去,出入無完裙。老嫗力雖衰,請從吏夜歸。急應河陽役,猶得備晨炊。

夜久語聲絕,如聞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獨與老翁別。

潼關吏

【作者】杜甫?【朝代】唐

士卒何草草,筑城潼關道。

大城鐵不如,小城萬丈馀。

借問潼關吏,修關還備胡。

要我下馬行,為我指山隅。

連云列戰格,飛鳥不能逾。

胡來但自守,豈復憂西都。

丈人視要處,窄狹容單車。

艱難奮長戟,萬古用一夫。

哀哉桃林戰,百萬化為魚。

請囑防關將,慎勿學哥舒。

新婚別

【作者】杜甫?【朝代】唐

兔絲附蓬麻,引蔓故不長。

嫁女與征夫,不如棄路旁。

結發為妻子,席不暖君床。

暮婚晨告別,無乃太匆忙。

君行雖不遠,守邊赴河陽。

妾身未分明,何以拜姑嫜。

父母養我時,日夜令我藏。

生女有所歸,雞狗亦得將。

君今往死地,沈痛迫中腸。

誓欲隨君去,形勢反蒼黃。

勿為新婚念,努力事戎行。

婦人在軍中,兵氣恐不揚。

自嗟貧家女,久致羅襦裳。

羅襦不復施,對君洗紅妝。

仰視百鳥飛,大小必雙翔。

人事多錯迕,與君永相望。

譯文?

菟絲把低矮的蓬草和大麻纏繞,它的蔓兒怎么能爬得遠! 把女兒嫁給就要從軍的人哪,倒不如早先就丟在大路旁邊! 我和你做了結發夫妻,連床席一次也沒能睡暖; 昨天晚上草草成親,今天早晨便匆匆告別,這婚期豈不是太短,太短! 你到河陽去作戰,離家雖然不遠,可已經是邊防前線; 我們還沒有舉行拜祭祖先的大禮呀,叫人怎么好去把公婆拜見? 我做女兒的時光,不論黑夜還是白天,爹媽從不讓我拋頭露面; 有道是“嫁雞隨雞,嫁狗隨狗”,如今我嫁到你家,爹媽盼的是平平安安! 你今天就要上戰場,我只得把痛苦埋藏在心間; 多想跟你一塊兒去呀,只怕是形勢緊急,軍情多變。 你不用為新婚離別難過啊,要在戰爭中為國家多多出力; 我不能隨你去,婦女跟著軍隊,恐怕會影響士氣。 唉!我本是窮人家女兒,好不容易才制辦了這套絲綢的嫁衣; 可從現在起我就把它脫掉,再當面洗掉脂粉,一心一意等著你! 你看,天上的鳥兒都自由自在地飛翔,不論大的小的,全是成對成雙; 可人世間不如意的事兒本來就多啊,但愿你和我兩地同心,永不相忘!


垂老別

【作者】杜甫?【朝代】唐

四郊未寧靜,垂老不得安。

子孫陣亡盡,焉用身獨完。

投杖出門去,同行為辛酸。

幸有牙齒存,所悲骨髓干。

男兒既介胄,長揖別上官。

老妻臥路啼,歲暮衣裳單。

孰知是死別,且復傷其寒。

此去必不歸,還聞勸加餐。

土門壁甚堅,杏園度亦難。

勢異鄴城下,縱死時猶寬。

人生有離合,豈擇衰老端。

憶昔少壯日,遲回竟長嘆。

萬國盡征戍,烽火被岡巒。

積尸草木腥,流血川原丹。

何鄉為樂土,安敢尚盤桓。

棄絕蓬室居,塌然摧肺肝。

譯文?

在平定安史叛亂的戰爭中,唐軍于鄴城兵敗之后,朝廷為防止叛軍重新向西進擾,在洛陽一帶到處征丁,連老翁老婦也不能幸免。《垂老別》就是抒寫一老翁暮年從軍與老妻惜別的苦情。

四野的戰爭還沒得到安平,我已經老了卻得不到安寧。

子孫們在戰場上盡都殉難,兵荒馬亂又何需老命茍全。

扔掉拐杖出門去拼搏一番,同行的人也為我流淚辛酸。

慶幸牙齒完好胃口還不減,悲傷身骨瘦如柴枯槁不堪。

男兒既披戴盔甲從戎征戰,也只好長揖不拜辭別長官。

聽到老伴睡路上聲聲哀喚,嚴冬臘月仍然是褲薄衣單。

明知道死別最后一次見面,貧賤夫妻怎么不憐她饑寒。

今朝離去永不能回返家園,猶聽她再三勸我努力加餐。

土門關深溝高壘防守堅嚴,杏園鎮天險足恃偷渡實難。

形勢變不比當年鄴城之戰,縱然是死去時間也有寬限。

人生世上都有個離合悲歡,哪管你饑寒交迫衰老病殘!

想以前少壯年華國泰民安,竟不免徘徊踟躕長吁短嘆。

普天下應征入伍戒備森嚴,戰爭的烽火已彌漫了崗巒。

尸骸積山一草一木變腥膻,流血漂杵河流平原都紅遍。

戰火遍地何處覓人間樂園,勤王殺敵又豈敢猶豫盤桓。

毅然地拋棄茅棚奔赴前線,天崩地裂真叫人摧斷肺肝!

無家別

【作者】杜甫?【朝代】唐

寂寞天寶后,園廬但蒿藜。我里百馀家,世亂各東西。

存者無消息,死者為塵泥。賤子因陣敗,歸來尋舊蹊。

久行見空巷,日瘦氣慘凄。但對狐與貍,豎毛怒我啼。

四鄰何所有,一二老寡妻。宿鳥戀本枝,安辭且窮棲。

方春獨荷鋤,日暮還灌畦。縣吏知我至,召令習鼓鞞,

雖從本州役,內顧無所攜。近行止一身,遠去終轉迷。

家鄉既蕩盡,遠近理亦齊。永痛長病母,五年委溝溪,

生我不得力,終身兩酸嘶。人生無家別,何以為烝黎。

譯文?

天寶以后,農村寂寞荒涼,家園里只剩下蒿草蒺藜。我的鄉里百余戶人家,因世道亂離都各奔東西。

活著的沒有消息,死了的已化為塵土。因為鄴城兵敗,我回來尋找家鄉的舊路。

在村里走了很久只見空巷,日色無光,一片蕭條凄慘的景象。只能面對著一只只豎起毛來向我怒號的野鼠狐貍。

四鄰還剩些什么人呢?只有一兩個老寡婦。宿鳥總是留戀著本枝,我也同樣依戀故土,哪能辭鄉而去,且在此地棲宿。

正當春季,我扛起鋤頭下田,到了天晚還忙著澆田。縣吏知道我回來了,又征召我去練習軍中的騎鼓。

雖然在本州服役,家里也沒什么可帶。近處去,我只有空身一人;遠處去終究也會迷失。

家鄉既已一片空蕩,遠近對我來說都是一樣。永遠傷痛我長年生病的母親,死了五年也沒有好好埋葬。

她生了我,卻得不到我的服侍,母子二人終身忍受辛酸。人活在世上卻無家可別,這老百姓可怎么當?

《無家別》和“三別”中的其他兩篇一樣,敘事詩的“敘述人”不是作者,而是詩中的主人公。這個主人公是又一次被征去當兵的獨身漢,既無人為他送別,又無人可以告別,然而在踏上征途之際,依然情不自禁地自言自語,仿佛是對老天爺訴說他無家可別的悲哀。


西南漂泊

乾元二年(759年)夏天,華州及關中大旱,杜甫寫下《夏日嘆》和《夏夜嘆》,憂時傷亂,詠嘆國難民苦。這年立秋后,杜甫因對污濁的時政痛心疾首,而放棄了華州司功參軍的職務,西去秦州(今甘肅省天水一帶)。杜甫在華州司功任內,共作詩30多首。杜甫幾經輾轉,最后到了成都,在嚴武等人的幫助下,在城西浣花溪畔,建成了一座草堂,世稱“杜甫草堂”, 也稱“浣花草堂”。后被嚴武薦為節都,全家寄居在四川奉節縣。

廣德二年(764年)春,嚴武再鎮蜀,杜甫才又回到草堂,此前漂泊在外將近兩年。嚴武表薦杜甫為檢校工部員外郎,做了嚴武的參謀,后人又稱杜甫為杜工部。不久杜甫又辭了職。這五、六年間,杜甫寄人籬下,生活依然很苦,他說:“厚祿故人書斷絕,恒饑稚子色凄涼”(《狂夫》)“癡兒不知父子禮,叫怒索飯啼門東。”

他用一些生活細節來表現自己生活的困苦,他說他的孩子那種還沒有懂事的孩子不知道對父親很尊重,不知夫子禮,餓了的時候不管是不是爸爸,是不是要遵循父子之禮,餓了就吵著要飯吃,在東門外號哭。上元二年(761)的春天,杜甫求親告友,在成都浣花溪邊蓋起了一座茅屋,總算有了一個棲身之所。不料到了八月,大風破屋,大雨又接踵而至。秋風暴雨之中,杜甫的茅屋破敗,饑兒老妻,徹夜難眠,感慨萬千,杜甫寫下了這首《茅屋為秋風所破歌》。寫的是自己的數間茅屋,表現的卻是憂國憂民的情感。

茅屋為秋風所破歌

【作者】杜甫?【朝代】唐

八月秋高風怒號,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飛渡江灑江郊,高者掛罥長林梢,下者飄轉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無力,忍能對面為盜賊。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歸來倚杖自嘆息。

俄頃風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鐵,嬌兒惡臥踏里裂。床頭屋漏無干處,雨腳如麻未斷絕。自經喪亂少睡眠,長夜沾濕何由徹!

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嗚呼!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

譯文?

八月里秋深,狂風怒號,狂風卷走了我屋頂上好幾層茅草。茅草亂飛,渡過浣花溪,散落在對岸江邊。飛得高的茅草纏繞在高高的樹梢上,飛得低的飄飄灑灑沉落到池塘和洼地里。南村的一群兒童欺負我年老沒力氣,竟忍心這樣當面做“賊”搶東西,毫無顧忌地抱著茅草跑進竹林去了。我嘴唇干燥也喝止不住,回來后拄著拐杖,獨自嘆息。一會兒風停了,天空中烏云像墨一樣黑,深秋天空陰沉迷蒙漸漸黑下來了。布被蓋了多年,又冷又硬,像鐵板似的。孩子睡覺姿勢不好,把被子蹬破了。一下雨屋頂漏水,屋內沒有一點兒干燥的地方,房頂的雨水像麻線一樣不停地往下漏。自從安史之亂之后,我睡眠的時間很少,長夜漫漫,屋漏床濕,怎能挨到天亮!如何能得到千萬間寬敞高大的房子,普遍地庇覆天下間貧寒的讀書人,讓他們開顏歡笑!安穩得像是山一樣。唉!什么時候眼前出現這樣高聳的房屋,到那時即使我的茅屋被秋風所吹破,我自己受凍而死也心甘情愿!

在成都的時候,杜甫也去諸葛亮故居游覽,懷著對三國時蜀丞相諸葛亮的深深敬意,緬懷他生前的顯赫功勛,并寄予了無窮的感嘆,也蘊藉著詩人匡時濟世的抱負和失望心情,杜甫寫下了《蜀相》詩篇。

蜀相

【作者】杜甫?【朝代】唐

丞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

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

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

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

譯文?

何處去尋找武侯諸葛亮的祠堂?在成都城外那柏樹茂密的地方。碧草照映臺階自當顯露春色,樹上的黃鸝隔枝空對婉轉鳴唱。定奪天下先主曾三顧茅廬拜訪,輔佐兩朝開國與繼業忠誠滿腔。可惜出師伐魏未捷而病亡軍中,常使歷代英雄們對此涕淚滿裳!

注釋:

⑴蜀相:三國蜀漢丞相,指諸葛亮(孔明)。題下有注:諸葛亮祠在昭烈廟西。

⑵丞相祠堂:即諸葛武侯祠,在現在成都,晉李雄初建。

⑶錦官城:成都的別名。柏(bǎi)森森:柏樹茂盛繁密的樣子。

⑷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hǎo)音:這兩句寫祠內景物。杜甫極推重諸葛亮,他此來并非為了賞玩美景,“自”“空”二字含情。是說碧草映階,不過自為春色;黃鸝隔葉,亦不過空作好音,他并無心賞玩、傾聽。因為他所景仰的人物已不可得見。空:白白的。

⑸三顧頻煩天下計:意思是劉備為統一天下而三顧茅廬,問計于諸葛亮。這是在贊美在對策中所表現的天才預見。頻煩,猶“頻繁”,多次。

⑹兩朝開濟:指諸葛亮輔助劉備開創帝業,后又輔佐劉禪。兩朝:劉備、劉禪父子兩朝。開:開創。濟:扶助。

⑺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jīn):出師還沒有取得最后的勝利就先去世了,常使后世的英雄淚滿衣襟。指諸葛亮多次出師伐魏,未能取勝,至蜀建興十二年(234年)卒于五丈原(今陜西岐山東南)軍中。出師:出兵。

題曰“蜀相”,而不曰“諸葛祠”,可知老杜此詩意在人而不在祠。然而詩又分明自祠寫起。何也?蓋人物千古,莫可親承;廟貌數楹,臨風結想。因武侯祠廟而思蜀相,亦理之必然。但在學詩者,虛實賓主之間,詩筆文情之妙,人則祠乎?祠豈人耶?看他如何著墨,于此玩索,宜有會心。


聞官軍收河南河北

【作者】杜甫?【朝代】唐

劍外忽傳收薊北,初聞涕淚滿衣裳。

卻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詩書喜欲狂。

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

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

注:余田園在東京

(杜甫,于唐代宗廣德元年(763)春天,五十二歲。寶應元年(762)冬季,唐軍在洛陽附近的橫水打了一個大勝仗,收復了洛陽和鄭(今河南鄭州)、汴(今河南開封)等州,叛軍頭領薛嵩、張忠志等紛紛投降。第二年,即廣德元年正月,史思明的兒子史朝義兵敗自縊,其部將田承嗣、李懷仙等相繼投降。正流寓梓州(治所在今四川三臺),過著飄泊生活的杜甫聽到這個消息,以飽含激情的筆墨,寫下了這篇膾炙人口的名作。杜甫于此詩下自注:“余田園在東京”)

廣德三年(765年)四月,嚴武去世,杜甫離開了成都。經嘉州、戎州(宜賓)、渝州(重慶)、忠州(忠縣)、云安(云陽),于唐代宗大歷元年(766年)到達夔州(奉節)。

由于夔州都督柏茂林的照顧,杜甫得以在此暫住,為公家代管東屯公田一百頃,自己也租了一些公田,買了四十畝果園,雇了幾個雇工,自己和家人也參加了一些勞動。

這一時期,詩人創作達到了高潮,不到兩年,作詩四百三十多首,占現存作品的百分之三十,例如《聞官軍收河南河北》、《登高》、《登岳陽樓》等大量名作。《登高》中的:“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更是千古絕唱。


登高

【作者】杜甫?【朝代】唐

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

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杜甫,大歷二年(767)年,夔州

譯文:

風急天高猿猴啼叫顯得十分悲哀,水清沙白的河洲上有鳥兒在盤旋。

無邊無際的樹木蕭蕭地飄下落葉,長江滾滾涌來奔騰不息。

悲對秋景感慨萬里漂泊常年為客,一生當中疾病纏身今日獨上高臺。

歷盡了艱難苦恨白發長滿了雙鬢,衰頹滿心偏又暫停了澆愁的酒杯。

古人有農歷九月九日登高的習俗,這首詩就是唐代宗大歷二年(767)的重陽節時詩人登高抒懷之作。此時杜甫寓居長江畔的夔州(今四川省奉節縣),患有嚴重的肺病,生活也很困頓。

登岳陽樓

【作者】杜甫?【朝代】唐

昔聞洞庭水,今上岳陽樓。

吳楚東南坼,乾坤日夜浮。

親朋無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馬關山北,憑軒涕泗流。

譯文

以前的日子就聽說洞庭湖波瀾壯闊,今日如愿終于登上岳陽樓。

浩瀚的湖水把吳楚兩地撕裂,似乎日月星辰都漂浮在水中。

親朋好友們音信全無,我年老多病,乘孤舟四處漂流。

北方邊關戰事又起,我倚著欄桿遠望淚流滿面。

注釋

①洞庭水:即洞庭湖。在今湖南北部,長江南岸,是我國第二大淡水湖。

②岳陽樓:在今湖南省岳陽市,下臨洞庭湖,為游覽勝地。

③吳楚:春秋時二國名(吳國和楚國)其地略在今湖南、湖北、江西、安徽、江蘇、浙江一帶。下瞰洞庭,碧湖萬頃,遙望君山,氣象萬千,唐張說建,宋滕子京修。以范仲淹千古名篇《岳陽樓記》馳名。 坼(chè):分裂,這里引申為劃分。這句是說:遼闊的吳楚兩地被洞庭湖一水分割。

④乾坤(qián kūn)日夜(一作“月”)浮:日月星辰和大地晝夜都飄浮在洞庭湖上。據《水經注》卷三十八:“湖水廣圓五百余里,日月出沒于其中。”乾坤:天地,此指日月。

⑤無一字:杳無音訊。 字:這里指書信。

⑥老病:年老多病。杜甫時年五十七歲,身患肺病,風痹,右耳已聾。有孤舟:唯有孤舟一葉飄零無定。人生平的最后三年里大部分時間是在船上度過的。這句寫的是杜甫生活的實況。

⑦戎(róng)馬關山北:北方邊關戰事又起。當時吐蕃侵擾寧夏靈武、陜西邠(bīn)州一帶,朝廷震動,匆忙調兵抗敵。戎馬:軍馬借指軍事、戰爭,戰亂。這年秋冬,吐蕃又侵擾隴右、關中一帶。

⑧憑軒:倚著樓窗。涕泗流:眼淚禁不住地流淌。涕泗:眼淚和鼻涕,偏義復指,即眼淚。

江舟長逝

大歷三年(768年),杜甫思鄉心切,乘舟出峽,先到江陵,又轉公安,年底又漂泊到湖南岳陽,這一段時間杜甫一直住在船上。由于生活困難,不但不能北歸,還被迫更往南行。

大歷四年(769年)正月,由岳陽到潭州(長沙),又由潭州到衡州(衡陽),復折回潭州。

大歷五年(770年),臧玠在潭州作亂,杜甫又逃往衡州,原打算再往郴州投靠舅父崔湋,但行到耒陽,遇江水暴漲,只得停泊方田驛,五天沒吃到東西,幸虧縣令聶某派人送來酒肉而得救。后來杜甫由耒陽到郴州,需逆流而上二百多里,這時洪水又未退,杜甫原一心要北歸,這時便改變計劃,順流而下,折回潭州。

大歷五年(770年)冬,杜甫在由潭州往岳陽的一條小船上去世。時年五十九歲。

杜甫臨終,在洞庭湖舟中,寫下了這首絕筆之作《風疾舟中伏枕書懷三十六韻奉呈湖南親友》,讀來令人扼腕嘆息,淚如雨下。


風疾舟中伏枕書懷三十六韻奉呈湖南親友

杜甫?〔唐代〕

軒轅休制律,虞舜罷彈琴。尚錯雄鳴管,猶傷半死心。

圣賢名古邈,羈旅病年侵。舟泊常依震,湖平早見參。

如聞馬融笛,若倚仲宣襟。故國悲寒望,群云慘歲陰。

水鄉霾白屋,楓岸疊青岑。郁郁冬炎瘴,濛濛雨滯淫。

鼓迎非祭鬼,彈落似鸮禽。興盡才無悶,愁來遽不禁。

生涯相汩沒,時物自蕭森。疑惑尊中弩,淹留冠上簪。

牽裾驚魏帝,投閣為劉歆。狂走終奚適,微才謝所欽。

吾安藜不糝,汝貴玉為琛。烏幾重重縛,鶉衣寸寸針。

哀傷同庾信,述作異陳琳。十暑岷山葛,三霜楚戶砧。

叨陪錦帳座,久放白頭吟。反樸時難遇,忘機陸易沈。

應過數粒食,得近四知金。春草封歸恨,源花費獨尋。

轉蓬憂悄悄,行藥病涔涔。瘞夭追潘岳,持危覓鄧林。

蹉跎翻學步,感激在知音。卻假蘇張舌,高夸周宋鐔。

納流迷浩汗,峻址得嶔崟。城府開清旭,松筠起碧潯。

披顏爭倩倩,逸足競駸駸。朗鑒存愚直,皇天實照臨。

公孫仍恃險,侯景未生擒。書信中原闊,干戈北斗深。

畏人千里井,問俗九州箴。戰血流依舊,軍聲動至今。

葛洪尸定解,許靖力還任。家事丹砂訣,無成涕作霖。

(杜甫,大歷五年(770年)冬,于洞庭湖船上。)

譯文

軒轅黃帝制出的律管且把它收起來,虞舜彈過的五弦也撤下去吧!

我身患風疾已不再能演奏,還錯將雄管當作雌管吹,聽到彈出變了調的琴聲傷透了我半死的心。

古代圣賢的名聲何其邈遠,羈旅他鄉病情一年比一年加重。

船往漢陽每晚總停泊在東北的震方(指東方),湖面平闊很早就能見到黃昏之中的參星(參星酉時下午 5 時正至下午 7 時正日入之時,現于西方;辰星卯時凌晨5點至7點日出之時出于東方。“參星”和“商星”,此出則彼沒,兩不相見。)。

我苦憶京華如同馬融聞笛,迎風憑眺若開王粲之襟。

遙望寒空,悲故鄉不見;群云慘淡,生歲暮層陰。

從迷茫的霧氣中露出水鄉的茅屋,紅葉楓林的岸后便是重疊的青山。

冬天里炎方的瘴氣仍然郁積不消,濛濛的細雨又總是下個不停。

咚咚的鼓聲,報道迎神歌舞剛開場;弓響彈落,似乎打下了土著愛烤著吃的貓頭鷹。

盡興觀賞剛剛忘了煩悶,誰知忽然又愁苦難禁。

這主要是想到一生流離道路,眼下的景物又是這樣的蕭條。

杯弓蛇影,疑畏多端因而得病;朝簪不缺,淹留各地卻難歸京。

我曾為救房公廷諍忤旨,有如牽裾倞魏帝的辛毗;又像是受劉歆之子獄辭連累而投閣的揚子云。

我這么奔走竄逐終將何往?微才謬承諸公所欽真令我感謝不盡。

我倒安于喝不加糝子的野菜羹,你們諸位真說得上是“其人如玉,為國之琛”。

我那個隨身攜帶的破烏皮幾縫了又縫,百結鶉衣更是補丁摞補丁。

我的哀傷同庾信一樣的深沉,不草書檄卻有異于陳琳。

十個暑天穿的都是岷山產的葛衣,霜期三度聽厭了楚戶的砧聲。

我曾作郎官叨陪錦帳,如今已有許久沒搖晃著白頭自長吟。

反樸還真的時代難以遇到,若能作到忘機便易“陸沉于俗”。

只因為不能沒有超過鷦鷯數粒的糧食,于是就強顏接受諸公清白得來的贈金。

回不了家,最好讓萋萋春草將思歸的愁恨封閉起來;可是來到湖南,又“多憂污桃源”,尋不到棲遁之地。

這就只得像轉蓬般四處飄零,沿途還須服藥行散,卻沒法減輕沉重的病情。

跟在潘岳的后面掩埋了早殤的幼女;真想到鄧林中去尋找夸父扔掉的那根手杖,扶持我越過世途的艱險。

可笑我邯鄲學步拙于隨俗,最感激諸公對我的知遇之恩。

你們借來蘇秦、張儀三寸不朽之舌,過高地夸獎我是天子劍上的周宋之鐔。

納入眾流的三江五湖浩汗無涯,高地之上更聳立著高高的山峰。

城府的大門沖著朝陽敞開,蒼松翠竹掩映著清清的流水。

人們都帶著倩倩的笑臉,騎著骎骎的快馬來投奔諸公。

你們都具有慧眼能賞識像我這樣既愚且直的人,惟愿皇天后地能照臨我感激諸公的赤誠。

蜀將割據,仿佛公孫述仍在恃險;楊子琳受賂而還,當今的侯景所以就未被生擒。

洛陽久無信來,長安還未解除戰爭的威脅。

客居使人畏懼,入鄉問禁隨俗,到處可憂。

戰火兵亂依舊,南北傷亂,作戰軍聲至今不斷。

像許靖的遠去交州,這已非我的體力所能勝任;自知定如葛洪的尸解,將死途中。

若論家事,空有丹砂訣而煉不成金,思想起來,不覺淚如雨下。


書魔劍仙,2021年3月17日 02:16, 于杭州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剝皮案震驚了整個濱河市,隨后出現的幾起案子,更是在濱河造成了極大的恐慌,老刑警劉巖,帶你破解...
    沈念sama閱讀 227,533評論 6 531
  • 序言:濱河連續發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現場離奇詭異,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過查閱死者的電腦和手機,發現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閱讀 98,055評論 3 414
  • 文/潘曉璐 我一進店門,熙熙樓的掌柜王于貴愁眉苦臉地迎上來,“玉大人,你說我怎么就攤上這事。” “怎么了?”我有些...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175,365評論 0 373
  • 文/不壞的土叔 我叫張陵,是天一觀的道長。 經常有香客問我,道長,這世上最難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62,561評論 1 307
  • 正文 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辦了婚禮,結果婚禮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還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們只是感情好,可當我...
    茶點故事閱讀 71,346評論 6 404
  • 文/花漫 我一把揭開白布。 她就那樣靜靜地躺著,像睡著了一般。 火紅的嫁衣襯著肌膚如雪。 梳的紋絲不亂的頭發上,一...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54,889評論 1 321
  • 那天,我揣著相機與錄音,去河邊找鬼。 笑死,一個胖子當著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內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決...
    沈念sama閱讀 42,978評論 3 439
  • 文/蒼蘭香墨 我猛地睜開眼,長吁一口氣:“原來是場噩夢啊……” “哼!你這毒婦竟也來了?” 一聲冷哼從身側響起,我...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42,118評論 0 286
  • 序言:老撾萬榮一對情侶失蹤,失蹤者是張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劉穎,沒想到半個月后,有當地人在樹林里發現了一具尸體,經...
    沈念sama閱讀 48,637評論 1 333
  • 正文 獨居荒郊野嶺守林人離奇死亡,尸身上長有42處帶血的膿包…… 初始之章·張勛 以下內容為張勛視角 年9月15日...
    茶點故事閱讀 40,558評論 3 354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戀三年,在試婚紗的時候發現自己被綠了。 大學時的朋友給我發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飯的照片。...
    茶點故事閱讀 42,739評論 1 369
  • 序言:一個原本活蹦亂跳的男人離奇死亡,死狀恐怖,靈堂內的尸體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詐尸還是另有隱情,我是刑警寧澤,帶...
    沈念sama閱讀 38,246評論 5 355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島的核電站,受9級特大地震影響,放射性物質發生泄漏。R本人自食惡果不足惜,卻給世界環境...
    茶點故事閱讀 43,980評論 3 346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處隱蔽的房頂上張望。 院中可真熱鬧,春花似錦、人聲如沸。這莊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34,362評論 0 25
  • 文/蒼蘭香墨 我抬頭看了看天上的太陽。三九已至,卻和暖如春,著一層夾襖步出監牢的瞬間,已是汗流浹背。 一陣腳步聲響...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35,619評論 1 280
  • 我被黑心中介騙來泰國打工, 沒想到剛下飛機就差點兒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東北人。 一個月前我還...
    沈念sama閱讀 51,347評論 3 390
  • 正文 我出身青樓,卻偏偏與公主長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敵國和親。 傳聞我的和親對象是個殘疾皇子,可洞房花燭夜當晚...
    茶點故事閱讀 47,702評論 2 370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