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我在頭條號上回答了一個問題:有把兩歲半的孩子送去幼兒園的家長嗎?沒想到一條回答竟然有近十萬的瀏覽量,甚至還有100條左右的評論,褒貶不一。
在回答中,我提到,我的兒子是2歲整開始進入幼兒園的親子班,熟悉環境。2歲零5個月正式進入寶寶班,開始有別于和母親在一起的全新的生活。和其他很多新入園的孩子一樣,過程并不順利。
初入幼兒園的一個月,孩子經歷了困難的適應過程。有個適應過程是意料中的,但是孩子的表現卻遠遠超出了我的預料。一整個月,我比他還難受,每次看著他哭著進幼兒園,就像是要把自己的心撕裂。每次都是強忍著淚水一步三回頭的離開。
那一個月,孩子是哭過來的;作為母親,我是揪著心挺過來的。
但是,我能看得到他的進步:第一個星期,他只有戶外活動的時候不哭;第二個星期他能夠在上課的時間控制自己不大哭;第三個星期他有1-2天哭的次數很少;第四個星期,他有3天左右的時間狀態比較好,幾乎沒有哭鬧。
盡管最初動了退園的念頭,可是兒子的進步一直在給我決心和勇氣,讓我看到他只是需要一個過程,他適應的節奏只是比其他小朋友慢一些。他有自己的節奏,有自己看待和接受的方式,我要做的,就是接受他這樣的表現。
2
很多母親對我在回答里提到的“兒子哭了一個月”,斥責我是一個不負責任的母親;也有幼兒園的老師留言,說絕對不會把自己的孩子那么早送進去。
大部分母親則比較糾結,主要有三個原因:
第一,過早的進入幼兒園,會讓孩子以后厭學;
第二,過早的離開熟悉的家庭環境,是對孩子身心的摧殘;
第三,認為孩子什么都不會,到了幼兒園會被欺負。
不能否認,家庭環境不同,孩子的性情不同,對于幼兒園的認識和接受會有不同的表現和反應,父母的擔心并不是多余,但卻有“無根據”的成分。
我兒子入園的時候,要經過面試。面試的最重要甚至以唯一的內容就是“孩子是否會表達”。
幼兒園不需要孩子完全準備好了,即不需要孩子能夠絕對的掌握獨立吃飯、喝水、上廁所、穿和換衣服(掌握了當然更好),但是一定要孩子會表達,能夠說出來。
什么都不會,可以學。幼兒園每個班級通常都配有經驗豐富的保育員,保育員的職責一方面是負責孩子的飲食、拉尿等日常,另一方面,也會教孩子們學習吃飯、喝水、脫衣服、上廁所這些自理的能力。
孩子在幼兒園出現了拉尿褲子,是很正常的,父母只要備好足夠的衣服,老師會給孩子換洗;剛入園的孩子因為情緒的關系,沒法獨立吃飯,老師們也會輪流的喂孩子;孩子哭鬧不肯睡覺,老師也會像家長一樣講故事、唱歌、甚至個別抱著哄覺……
如果因為過分的擔心,不讓孩子離開家庭環境,把孩子全方位的保護起來,孩子始終都接觸類似的環境,也很難適應。
一些家長通過在早教中心上銜接課,嘗試讓孩子學會在沒有父母陪同的情況下度過一個半小時。對于一些孩子,這卻是有幫助。
我的孩子在早教中心上了一年課,當時早教中心的老師也說過:上早教的孩子以后進入幼兒園適應能力通常比沒上過早教的孩子強。事實上,并非如此,我的孩子就是個例外,相信還存在著其他例外。
3
有些父母說:自己小時候,并沒有上過幼兒園,一樣很快樂。
不否認這個結果,但是要看環境。父母這一輩的孩子,小的時候,雖然物質上并不富足,但卻有著豐富的精神環境。不管是城市,還是農村,那個年代,父母對孩子的保護意識比現在差很多。孩子們常常成群結隊的玩耍,父母并不跟著。孩子不僅能夠自由的在家門以外活動,甚至被允許去被人家吃飯、串門等等。
而現在,同是一個班,可能父母都彼此沒有說過話。同在一個幼兒園,可能都不曾去過對方家。對于孩子來說,“同齡環境”這個在過去滿大街都充斥的外在因素,現在是匱乏的。
把孩子送去幼兒園,更多父母期望的是給孩子找到一個同齡的環境,并且是一個穩定的同齡環境。
讓孩子盡早去幼兒園,就是讓孩子耳濡目染一種環境,知道有和他一樣的孩子存在。他出現的諸如尿褲子、吃飯費勁等問題,其他孩子也會出現,他會找到自己的同類,找到行為上和自己相似的同類,對孩子也說,這很重要。
對于猶豫著是否早送孩子去幼兒園的家長來說,其實我是建議早送的,盡管很多育兒書籍和專家都建議三歲以后再送。我只能說,這是理論上,凡事理論上都有一個期望值,最佳的估計,但是并不適合每個人。
如果僅憑孩子的情緒來判定是否適應幼兒園,那么就有些偏頗了。
兒子的班級今年也有插班生,基本3歲半,進入幼兒園,依舊是哭鬧。凡事都有適應過程,無論是2歲半,還是3歲半,都避免不了。我每天送孩子去幼兒園,也不乏中班、甚至大班小朋友哭鬧著不肯去的現象。
凡事都有適應過程一樣,凡事也都有反復的過程。就好像人的情緒,不會永遠快樂,也不會永遠悲傷,但卻有一個情緒的周期,周而復始,有高峰,有低谷,孩子也是如此。
父母們,正確的看待,然后接受就好了。不要期待,不要強迫,就當自己是一個旁觀者,接納他的情緒、行為,給他鼓勵,陪伴就好了,一切都會好起來的。
4
孩子和大人一樣,都有一種內在的惰性。沒有不得不,就會習慣性的待在舒適的環境中,而不愿面對不確定的外部環境。
長期在家人陪伴下長大的孩子,尤其是全職媽媽帶大的孩子,這種依賴性會更強。母親對孩子天然的吸引力,對孩子絕對是一種挑戰。
父母,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有時候需要適時的狠心推一把。
我記得有一次出去旅行,在亞龍灣的海灘邊,看到一對外國夫婦帶著孩子。孩子不到最多3歲,那時候是三月份。當時我穿著長袖線衫,牛仔短褲,天并不是特別熱。那個孩子渾身光溜溜的,父母一人拎著孩子一只手,把孩子架起來,跑進了海水里。孩子興奮的大笑著,笑聲吸引了周圍的很多人。
意外的是,父母在走到海水過膝的位置時,同時松手,把孩子扔進了海里,兩個人大笑著跑回岸邊。再看孩子,撲騰著,混亂抹著臉上、頭上的水,浪搶著爬上岸。
曾經聽別人說過,要讓孩子學會游泳,就把他扔到水里。沒想到這是真的。
同樣的事情,曾經的一位同事也給我講過。說他小時候,很怕水。不管是去海邊,還是酒店的游泳池,他只允許水沒過腳踝。有一次,在酒店的泳池邊,他正專心的看著自己的倒影,突然就掉進去了。他下意識的用力揮舞手臂、蹬腿,沒想到,竟然游到了岸邊。
很久之后,他才之后,那次是父親把他推下了水。
克服內心的恐怖或是不舒適,不管是對孩子,還是成年人,都是一個巨大的挑戰。
幼兒園對孩子是一個挑戰,孩子需要面對人生又一個全新的環境,包括空間、人,就像孩子剛剛從母體里出來面對新環境一樣,哭是一種正常反應,反復的哭是他對周圍環境的應對方式。
幼兒園對父母來說,也是一個挑戰。需要承受孩子心理和行為上心的表現。孩子的哭鬧,對父母來說考驗著他們的愛。父母有一種內在的壓迫,那就是不能讓孩子快樂和開心,自己就是不合格的、殘忍的。
父母本身就無法平等的看待孩子的喜怒哀樂。無論什么樣的情緒,都是客觀存在,同樣是情緒,父母有了傾向,孩子也就有了傾向。而這種傾向,足以左右父母。
海文穎老師在她的育兒著作《接納力》中說過:“父母是自己孩子的育兒專家,無以替代。”
孩子到底什么時候適合上幼兒園,并不是什么專家或者老師說了算。而是父母基于對孩子的了解及日常教育培養,熟諳孩子的特性,明了孩子的身體和心理發展階段,根據孩子的需求提供他成長所必須的“幼兒園環境”。
孩子只有面對環境的時候,才會嘗試著適應。
往往很多父母都以為“孩子長大了,自然就會喜歡幼兒園,自然就會跟其他孩子相處了。”
這種與人相處的能力不會自然而然的長出來。孩子很多時候都是被動的,被動的被父母留給老人照顧,被動的被送去早教或者游樂場,被動的被要求吃飯或者排泄,為什么在面對幼兒園的時候,就不能再被動一次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