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道精神
? ? ?孝道自舜帝始,傳承至今,貫穿百代,父子相傳,己五千載。永褒中華民族繁衍,文明生生不息,功不可沒。
? ? 相傳舜為古代守孝第一之君主。得堯帝之傳位,以孝親敬老視為美德,為選拔官員之標(biāo)準(zhǔn),延續(xù)至漢,而后以文治武功為選撥官員之準(zhǔn)則。
? ? ?至周代以孝道為人之本。倡“三德”【至德(道)、敏德(行)、孝德】揚(yáng)“三行”【學(xué)孝行,以親父母;學(xué)友行,以尊賢良;學(xué)順行,以事師長(zhǎng)】。
? ? ?至春秋行禮教。《左傳》中有“六順”:君義、臣行、父慈、子孝、兄愛、弟敬。孔子創(chuàng)私學(xué),以孝為首,為道德之根本。倡導(dǎo)“君子務(wù)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為仁之本與”;孟子曰:“不孝有五:惰其四肢,不顧父母之養(yǎng),一不孝也;博弈好欲酒,不顧父母之養(yǎng),二不孝也;好貨財(cái),私妻子,不顧父母之養(yǎng),三不孝也;從耳目之欲,以父母戮,四不孝也;好勇斗狠,以危父母,五不孝也”;復(fù)曰“孝子之至,莫大于尊親!”又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自此,仁、義、禮、智孝、悌、忠、信,行乎天下。
? ?《孝經(jīng)》云:“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復(fù)坐,吾語汝。身體發(fā)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揚(yáng)名于后世,以顯父母,孝之終也。夫孝,始于事親,中于事君,終于立身。”
? ? ? 問曰:“孝于父母,天理也,然心有余而力不足,應(yīng)若何?”復(fù)曰:“古人云,萬惡淫為首,論心不論跡,論跡世上無完人;百善孝為先,論心不論跡,論跡世上無孝子。孝順重心,心誠乃為真孝。
? ? ? 余以為,小孝敬養(yǎng)父母、子承父業(yè)、生兒育女、推恩及人、忠孝兩全、緬懷先祖;大孝孝于天下,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揚(yáng)名于世,光耀祖先,如張載之“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xué),為萬世開太平”是為大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