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就像一顆自認為選擇了自由路線和落點的石頭。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斯賓諾沙
俄狄浦斯是希臘神話中的一個悲劇人物,他的父親拉伊俄斯受到詛咒,被預言生下的兒子俄狄浦斯長大后會弒父娶母,為了避免這一悲劇,拉伊俄斯將剛出生的兒子遺棄到了荒野,希望它自生自滅。可恰巧被路過的牧羊人撿到收留,并輾轉成為鄰國國王的子嗣,長大后通過神諭得知了自己弒父娶母的預言,于是離開王宮,發誓永不回來。在外漂泊時,意外與人斗毆并殺死了對方,他不知道自己殺死的就是他的親生父親,后來又陰差陽錯的娶了自己的母親。
盡管俄狄浦斯百般避免自己的悲慘宿命,但最后還是在劫難逃。是否人在出生的那一刻,人生劇本便早已寫成?我們每個人不過都是演員,而上帝才是這場人生大戲的導演。
這個話題涉及了兩個爭論已久的哲學概念,決定論和自由意志。
自由意志可理解為意識選擇做什么的決定、也就是意志的主動性。通俗的說就是人希望不完全由大腦控制,人的自由意志擁有對人自身的最高管理權限。叔本華有句名言,“我們可以做我們想做的,卻無法意志想要意志的。”意思就是說我們可以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事情,但是做什么事的想法卻不是我們決定的。
例如,我可以自由的選擇早點吃油條還是燒餅,可具體吃油條還是燒餅的想法是由什么來決定的呢?
我今天早點想吃什么,不會是我憑空生成的選擇。可能跟我之前的飲食有關,比如我連續吃了好多天的油條,感覺膩了,所以今天會想吃燒餅。又或者是因為最近燒餅店促銷,更劃算,所以你產生了吃燒餅的選擇。康德說:“自由意味著自行開始一個狀態的能力,這個狀態沒有之前的原因作為規定性。”現實中我找不出來,因為每一個發生的發生,必然是受前一個發生的影響,也就是我們的世界受因果律支配。
決定論是一種認為自然界和人類社會普遍存在客觀規律和因果聯系的理論和學說。歷史上有很多哲學家推崇決定論,拿破侖的老師拉普拉斯曾提出“拉普拉斯妖”這一概念。
“我們可以把宇宙現在的狀態視為其過去的果以及未來的因。如果一個智者能知道某一刻所有自然運動的力和所有自然構成的物件的位置,假如他也能夠對這些數據進行分析,那宇宙里最大的物體到最小的粒子的運動都會包含在一條簡單公式中。對于這智者來說沒有事物會是含糊的,而未來只會像過去般出現在他面前。”文中的智者也就是拉普拉斯妖。
按照他的觀點,在宇宙大爆炸的一瞬間,之后發生的所有事情已經是板上釘釘的事實了。猶如精密的數學公式,一環套著一環的鋪展開來,就像此刻你在閱讀我這篇文章,其實早已是注定的事。
我們每個人從出生伊始,他的人生軌跡其實早已成形。我們的家庭出身、身體健康與否、智力水平、氣質特點等眾多對我們而言最重要的條件已經確定,我們只能選擇接受。可有的朋友會說,我有選擇抗爭命運的自由啊,我可以主觀能動的決定我自己的人生啊。
一個家庭貧窮衣衫襤褸的少年遭遇同齡人的嘲笑,自尊心受到極大的傷害,于是乎,他立志要出人頭地,刻苦學習,最終考上了名牌大學,晉升上層社會。
我們會習慣的認為,這個少年通過自己的努力改變了自己的人生命運,其實仔細想來,這個少年在遭遇嘲諷奚落后,爆發的強烈上進心,以致刻苦讀書,考上大學,這正是他的命運,相反,如若此少年不發憤圖強,這倒是違背了他本來的命運,是不合情理的。
受到嘲笑奮發進取的少年,他會把產生奮斗的意志認為是自己的自主自發行為,而另一個也同樣受到嘲笑的少年則未必會像他這樣奮發進取,他可能天生不敏感,又或是經歷影響,早已對嘲諷麻木,不同的個體在遭受相同的刺激時,反應是各異的。這個不同的反應由個體差異所決定。
精神分析祖師爺弗洛伊德受叔本華影響很大,他的潛意識概念很大程度上就是受到叔本華的啟發。我們都想當然的認為我們自己是命運的主宰,是自己行為決定的最高指揮官,其實在我們的思維意識之上,高懸著隱形的意志之線,我們不過都是提線木偶而已。
人們狹隘的認為自己是自由的,是隨心所欲的,可以做很多自認為自由的事。卻忽略了作為‘心和欲’的致成因素。
現代文明建構在科學之上,很明顯,人類在這方面做得很成功:科學技術之所以能夠支撐現代世界,就是因為我們能夠在很大程度上了解和預測非生命物體的活動。
那么,人的內部精神世界是否也遵循著類似外部世界的普遍規律呢?心理學從哲學中劃分出來,上升為一門科學學科,自然說明人的精神世界是存在普遍規律的。學過心理學的人都知道,心理是腦的機能。??承載我們意識的大腦,是否也僅僅是像身體的其他器官一樣,只是負責了我們某一部分的功能呢?
我們引入一個生理學家(本杰明·利貝特)的著名實驗結論:在一個人打算作出某個決定的300毫秒之前,我們可以通過腦電圖的掃描,探測到大腦運動皮質區已經產生了相應活動。也就是說在我們意識到我們想要做一個行為之前,大腦其實早已經開始活躍并做好了準備。
舉個例子,現在天冷了,起床對于每個人來說都是件考驗毅力和勇氣的事。雖然很多次的想要爬起來,可還是在被窩一賴再賴,但總有一刻,我們會掀起被子坐起來。但具體起床的那一刻,卻基本上可以說是自動的,起床的動作決定有時根本就上升不到意識層面,我們就突然這么坐起來了。
我們把生活中的“沖動”現象,普遍看成是我們一不小心做出的過激反應,可如果仔細考慮,其實當我們的內在各種內分泌激素和神經介質等已經足量,負責沖動實施的大腦區域已經足夠活躍,自然會產生理性上都難以遏制的沖動行為,此刻生理的感受層面壓倒了僅剩的一絲理性,那沖動的發生就是必然的了。
不過現代量子力學并不支持決定論,提出物質具有概率波等存在不確定性。可微觀層面究竟能多大程度的影響宏觀層面,細微的概率不確定性能多大程度的左右事實?組成籃球的原子隨機地運動,但籃球的飛行軌跡卻完全可以預測,同樣地,氣體中的分子有復雜的運動(實際上是非決定論的),但氣體的溫度和其他的特征可由非常簡單的定律描述確定。
愛因斯坦有一句很有名的話:“我不相信上帝會擲骰子”,量子物理學是不是究極的定律,在量子物理學微觀隨機性的背后是否有更加本質的必然規律存在呢?
退一步講, 就算是量子物理學的粒子隨機性否定了客觀規律的必然性,也只能證明決定論是錯的,而無法正明存在自由意志,不過是說明我們的大腦想法是必然還是偶然出現的問題。
看完這篇文章,相信每個人的反應是不同的。當然這個反應本身在很大程度上也是被決定了的。下一期我們將繼續探討自由意志這一話題,以及認可與否定自由意志會對人有何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