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九型”和同伴的照見下成長
? ? ? ? ? ? ? ? ? ? ? ? ? ----郭云若
我是從2015年年底第一期參加九型之道的,之后進行了兩輪的復訓,第三輪復訓剛剛開始。老師讓總結自己本輪培訓共修120天后發生的變化,我開始找出自己的覺察日記,從頭翻閱了自己從2016年7月開始記錄的覺察日記,從一開始不知道該覺察什么,到慢慢找到覺察的感覺,也從中重新感受了自己學習九型以來的發生的變化。
1、明晰了自己的定位和目標:9號模式最大的感受就是麻醉自己,讓自己面對現在的平淡生活得過且過、隨波逐流,在參加九型培訓之前,我就是這種狀態,覺得自己年齡已經接近50,孩子已經長大,目前自己的工作和收入也還可以,沒必要在折騰什么,說實話在去參加課程之前,也就是把上課當成一次跟幾個一起去參加學習的老朋友的一次聚會,沒想到這樣一次看起來不經意的選擇,讓我感受到了冥冥之中我的內心對自己的未來其實是有不甘心的,不想就這樣過下去,到歲數退休、旅游、跳廣場舞等等,我總覺得還可以再做點什么,讓自己更有價值,第一輪的課程結束,讓我感受到了自己內在的力量在升起,并且有種要一直遵循九型之道的指引走下去的強烈意愿,因為,我感受到了這是一個用自己的生命體驗影響更多生命走上成長之路的陽光大道,有了這樣的目標,后邊的持續復訓和持續堅持寫覺察日記就不再因時間、工作或其他原因而被阻擋,有了堅持下去的內在動力。
2、內在開始升起價值感和力量:在沒有學習九型之前,雖然外在看起來比較陽光,但其實內在力量還很匱乏,很容易被外在的評價和否定所激怒,但由于是9號表現的不那么具有攻擊性,其實對自己內在是有攻擊的,因此會把身體撐的很虛胖。另外,之前的自己不愿意承認自己的陰影面,表現在外在,就是連自己的長了一張大圓臉都不愿意面對,從小到大都不敢把頭簾梳起來露出自己的腦門,因為覺得那樣很丑。其實無論是內在力量的匱乏還是外在的不接納自己的形象,潛意識中是不接納父母,對父母小時候對自己放養、不關注、沒有情感互動有挑剔和抱怨。經歷了二階段對內在小孩的清理,敢于承認自己對父母是有抱怨和情緒的,敢于面對對父母有傷的同時,也就打通了與父母愛的鏈接。從外在上來看,我不再掩蓋自己,把頭發梳起來完全接納自己的形象,我不再挑剔我自己,展現出一個真實、完整的自己面對他人,這是因為我內在對自己有了完全的接納,才有外在的形象和行為變化。
另外,由于自己的無價值感,覺得自己可有可無,說了對方估計也不會在意,因此在工作和生活面對人和事時會不走心,沒有投入感,展現出來的就是敷衍和淡漠;這種情況下的自己,外在會用與世無爭、“平靜”、標準微笑來掩飾自己內在的無力感和空虛感。通過學習及覺察,當我開始愿意承認自己的敷衍和淡漠,不再評判和內疚時,反而開始走心,開始真實面對,內在對自己的存在價值開始有感覺,也開始有勇氣直接表達自己的觀點了,雖然還有被忽略、被帶走的而引發情緒的情況發生,但是內在求認同的感覺在慢慢減輕,不再因外界的反應而違背自己的內心。
(摘錄2016年10月9日覺察日記:開始試著不再活在別人的眼中。以前的自己每每做事,更多的目的是為了得到周圍人的認同和接納,以讓自己不脫離群體,在學習九型之后,清理和認清自己的同時,慢慢開始內心有了力量,開始體會自我價值,在這樣的覺知下,做事的目的主要是為了自己內心的坦然,而少了些原來的討好、顯擺(或叫得瑟)成分。比如過節出去玩,在之前會覺得有些人在上班自己去玩不好意思,因此會壓抑自己去玩的沖動,盡量安排一到兩天值班以向下屬和領導顯擺自己敬業,這次十一假期徹底讓自己七天放松,不再考慮工作(當然是本職工作做好的前提下),跟家人自自在在的休閑了七天,發現這樣下來的節后第一天上班也沒有發生什么工作紕漏,反而在休閑之后身心得到調整,更能有效的投入工作。做自己該做的,做的時候全身心投入,休息的時候就全身心休息,這也許也是一種臨在狀態吧,繼續體會中。)
3、開始主動突破舒適區:之前的我對于談的來的人和適當的氛圍下,可以如實表達自己,而當我覺得你跟我不一路人的時候,或者我感覺沒有勇氣面對的時候,我會逃避或者身在心不在抽離自己,懶得表達;隨著學習和復訓不斷深入,我意識到,和我不同的人太多了,怎么會都按照我想要的方式回應我,對自己模式了解的越深,對其他型號的模式也有有了包容和理解。因此,開始在工作和生活中盡量突破自己的舒適區,去主動面對一些自己不喜歡的人和事,比如:以前在與人溝通時在模式中一直處于被動,即你來找我聊,我可以跟你好好溝通,你不來找我,我不會主動找人來溝通。隨著學習和覺察的深入,我會利用工作機會當然也包括在生活中,主動找來一些人與其進行深入溝通,覺察對方的同時提高自己的訪談和區分能力,雖然現在還沒有完全突破自己在談話中容易被帶走的模式,但是畢竟已經能夠在談話中主動挑起一些話題讓談話更深入,同時在談話的過程中能夠與對方時刻保持眼神接觸,看到對方這個人,而不是只看到我找他來是解決什么事。陳浪老師說過,跟人談話要先跟后帶, 9號跟的能力比較強,需要練習的是帶的能力。其實覺察一下,做了這么多年的人力資源管理,在跟人談話時連跟的能力都不是很嫻熟,因為沒有走心、沒有臨在和專注,因此搜集的信息就會很粗,找不準對方的需求,連“跟”都不深,更從何談“帶”?因此,雖然現在有覺察開始主動練習深度溝通,但離老師的要求還差距很大。
4、臨在品質在逐步提高:在九型之道的課堂知道了“臨在”的感受,即邀請自己的身心靈光臨現在,通俗點說就是人在心在。在這之前,自己的身心多數時候是處在身心分離狀態,也就經常出現丟鑰匙、掉手機、找文件找不到的現象發生,當開始練習和體驗臨在之后,有意識讓自己在做事時人在心在,有覺知的整理物品、寫東西,工作效能和品質有了很大提高,在一次三階段復訓時,我竟然能寫出詩了,這在以前從不敢想我還會寫詩一類的文字。
另外,做事的過程中,還偶爾會因外在激怒導致有情緒,這時能夠立刻與身體鏈接、臨在,情緒感受還會有,但是不再被情緒感受牽進去出不來。總體來說,現在活的更加真實了、人也更加平靜了。
還有很多變化,比如身體更輕了、整個人變的精神了,總之,隨著不斷復訓,自己的改變還在深化還在繼續,修行之路只有開啟,沒有結束,我們之所以來到地球這個學校,就是因為還有功課未完成,那就繼續走在修煉功課的路上,主動選擇面對,生命品質會越來越好。
感謝陳浪老師的引領,感謝一起學習的同伴們,記得老師的曾經說過:九型之道,不為大眾,只為那些愿意探索自己、愿意自我成長的人而來,透過自己的生命體驗,用生命影響生命。
我們這群幸運的小眾,透過九型之道慢慢找回自己,我也愿意用自己的生命體驗影響更多的人走上生命探索之旅。
臨在為本,九型為鏡,自我覺察,內圣外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