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文誠〈孟子〉學習筆記399,9-9-3,萬章章句上9-3》
【"知虞公不可諫而去之秦,年已七十矣,曾不知以食牛干秦穆公之為污也,可謂智乎?不可諫而不諫,可謂不智乎?知虞公之將亡而先去之,不可謂不智也。時舉于秦,知穆公之可與有行也而相之,可謂不智乎?"】
今天是丁酉年戊寅月丁丑日,閏六月廿七日,2017年8月18日星期五。
上一節通過百里奚的出身背景指出,百里奚離開虞國是迫于虞國覆頂之災,前往秦國并非為了有利于秦國,沒道理做出喂牛求主的事。
用污辱人格的事求取功名成就,比如謠言所說的"百里奚喂牛求主",一則干不出大事,二則呢,凡是能干出他那樣大事的人,絕不會去干污辱人格為代價換取機會。
這一節,孟子反復推理的方法,駁斥謠言。孔子"不辯污",孟子卻"不得不辯",也是時代形勢、任務和際遇不同而已,但兩人的目的都在正心。
孟子說,百里奚至少在四個方面表現出不可遮掩的智慧,這樣智慧的人是否會干出污辱自身人格求取功名的事呢?通過這四方面的行跡即可一目了然。
1,離開還是留下,這種出處大節,只有智者能準確把握。百里奚知虞公不會聽從勸告,脫身去了秦國,當時已經七十歲了。孔子"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百里奚七十歲,閱世既久,同樣,對事情的本質看得深刻而明白,而像喂牛求主這種自污人格的事,又是這樣的顯然易見,如果說以百里奚的老成和智慧,不知這是可恥的事,可能嗎?
2,當說則說,說也沒用就閉嘴不說,這是語默之宜,這是智慧的人才能依此執行的事。百里奚看到虞公被寶物的賭賂蒙蔽了雙眼,心神已不為理智作主,這時候勸告是聽不進的,所以他選擇了沉默不語。該閉嘴就閉嘴。如果不是對人性具備精微的把握之明,絕對做不到這一點。
每天都可以看到,人們以表達為要事能事,不停的說、說、說。然并卵。不懂語默之宜。很可憐。
回頭再看百里奚的當默則默就知道這是智慧,也是能掌控自己行為的人。
3,明白離開和到達的時機,這是去就之分,這是智慧的人才能做得到位的。百里奚看到虞公即將被滅國亡身,不做無謂的赴難,選擇先行離開即將降臨巨大災禍的死地,這是該走就走,可行則行,如果不懂得保身智慧的人是做不到的。
4,衰廢或振興的時機,這是廢興之機,這種宏大事業所需的眼光,若非智慧,必無此識力。當時,百里奚離開虞國后來到秦國,被秦穆公舉用,百里奚一眼看出秦穆公是一個能干成大事的領導者,這和孟子第一次見梁惠王后就說:"望之而不似人君"其實是一個道理,都是一種識力,是閱世積淀和學養識見匯合而成的智慧光芒。百里奚果斷接受任命,這是可仕則仕,具備選擇領導人的智慧,才能做得到。
綜合上述四點,反映了百里奚深沉明睿的智慧,而智慧必然深蓄著定見,《大學》里講的"止定靜安慮得"的定見。
然而,喂牛求主這種事,稍微有點禮義廉恥的人都不屑于做,現在卻說這樣一位智者干了這件事,可能嗎?
【學習參考書目】
《四書章句集注》朱熹著
《張居正講解<孟子>》張居正著
《資治通鑒直解》張居正著
《讀四書大全說》王夫之著
《孟子正義》焦循著
《孟子與萬章》南懷瑾講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