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文誠〈孟子〉學習筆記400,9-9-4,萬章章句上,9-4》
【"相秦而顯其君于天下,可傳于后世,不賢而能之乎?自鬻以成其君,鄉黨自好者不為,而謂賢者為之乎?"】
今天是丁酉年戊寅月戊寅日,閏六月廿八,2017年8月19日星期六。
自好,是自愛其身,也就是說,人對自身的名譽有保護本能,有的人喪失了執行"自好"的意志和能力,只要名利不要臉甚至不要命;而有的人則仍保持著執行"自好"的意志和能力。主要是意志。這樣的人被孟子稱為"鄉黨自好者"。
上一節講了百里奚的過人之識,對于虞公,他一句話不講,轉身就走,為什么?有的人能聽勸,那是修養了很大,很大,很大的胸襟,這一點,對于有志于做領導者的人而言,特別重要,對領導人而言,這是必須的、乃至于"唯一"的資質修養,即清靜和平淡。《人物志》指出,主德平淡,而后十二才各得其位,各施其能。
平淡的話題,讓我不自覺地回味我師父的為人。師父絕少拋頭露臉,"學而不厭,誨人不倦,因才施教,指導發揮",正是我師寫照。這種平淡是大平淡。
平淡不是指脾氣好性格柔,那是娘炮,不是領導者。我師父的性格是高昂的雄勁的,有些時候甚至是火爆的,卻是真正的"主德平淡"!
虞公顯然不具有領導人的資質和修養。
他屬于命好德薄的類型,命好是指生在帝王家,時候到了就坐上高人一等的尊貴地位上,德薄是指人性貪婪的弱點同樣會蒙蔽錦衣美食人的雙眼。沒發作時相安無事,一旦發作暴露則一樣墜入覆頂之災。
無論貧富貴賤,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都需要不斷地決策,前因生后果,后果促前因,最終,日日不斷的積累,匯聚在一些重要節點爆發為重大的現實。重大到什么程度?決定人生的程度。生死存亡成敗榮辱,都在這一刻,不可逆的,決定性的。
所以,諫與不諫,也看面對的領導人是不是虞公類型,如果一個領導人表現出主觀意識太強的時候,是個人就會像百里奚一樣。閉嘴。走人。
"說服",是一個偽真理。沒有人是靠說而能服的。所以,幾千年來的圣賢之學一直反對"巧言",本質就是反對"說服理論"。
改變必定是源自每個人自身靈魂的轉向,故有"唯有讀書可以變化氣質"一說。
關于《人物志》,稍微展開一點說明。本書作者是劉劭(音少,shao4),本書是一部開啟了魏晉一代學術方向的巨著。現在很多人開口閉口"魏晉風度",好像不明覺厲的樣子,如果沒有深研《人物志》而言"魏晉風度",那,就是個騙子。
這一節,孟子用推理論證的方法,駁斥以下這個謠言:"百里奚自賣其身,靠著喂牛技術獲取接近秦穆公的機會,最終成就秦國霸業的基奠之功,成為一代名相"。
孟子說,這件事情要倒過來看,關鍵詞則是"賢"字。
賢,這個中國字內涵非常豐富,常常與"德"、"才"、"能"、"行"貫穿其中。
現在,先考察百里奚做了秦國的宰相以后的成就:他使秦穆公的意志可以貫徹到各國諸侯那里,左右他們的決策,使秦穆公的聲望顯赫于天下,并且,秦穆公一代奠定的基礎,扎實牢靠,往后傳一百年,格局不走樣。
能夠創建這樣偉大的功業,不是賢者能做到嗎?
好,以上足以論證百里奚是賢者。
那么,賢者如何成其為賢者呢?當然不只是聰明和知識,而必須以志節為根基。
一個無志者,連學業都完不成,更遑論"修身以安天下"了吧?
現在再看看那些謠言:"百里奚自賣其身,靠著喂牛技術獲取接近秦穆公的機會,最終成就秦國霸業的基奠之功,成為一代名相"。這是一個普通鄉下里,有點"自愛其身"意志和能力的人都不肯干的丟人現眼的丑事,憑什么邏輯說賢者肯干這事呢!
謠言止于智者。
【學習參考書目】
《四書章句集注》朱熹著
《張居正講解<孟子>》張居正著
《資治通鑒直解》張居正著
《讀四書大全說》王夫之著
《孟子正義》焦循著
《孟子與萬章》南懷瑾講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