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文誠〈孟子〉學習筆記389,9-7-4,萬章章句上7-4》
【"‘天之生此民也,使先知覺后知,使先覺覺后覺也。予,天民之先覺者也,予將以斯道覺斯民也。非予覺之,而誰也?’"】
今天是丁酉年戊寅月丁酉日,閏六月十七,2017年8月8日星期二。今日父親節。
知,是知識。覺,是覺悟。"覺后知"的"覺"字,是開發蒙昧,恰似呼喚夢寐的人醒轉來一般。
上一節,孟子闡述說,伊尹秉持著一個中心——堯舜之道;三位一體——君、民和居中的學問家。這是描繪了一個結構。這個結構顯示:有核心,也有圍繞核心的位次分布。
這一節則是在這個基礎上,繼續向前邁進,闡述運行于結構之中的具體內容,我總結為2個方面、3個原理。
首先是2個方面:1,掌握知識;2,覺悟人道。這是做人的兩個柱子。
其次是3個原理:
1,平等原理,人作為同類,生而平等,稟性一致。
2,先后原理,即,人類文明傳遞模式是學習模式。文明傳遞不是物質模式,聞道有先后,覺悟有早晚,人和人之間的差別不是階級、地位、財富的差別,這一點,經歷了“城頭變幻大王旗”、屢遭朝代更迭的人必有直觀感受,即使未經親歷這樣的時代,通過閱讀歷史,同樣能夠感受到人生無常的朝夕之變。唐玄宗時期就是這樣的時代畫卷展示在世人眼前——從開創極盛的開元盛世到天下變亂的安史之亂,加上軍閥和北方蠻族的輪番坐莊,后期的長安城,就處于這樣一種頻繁更迭的時代慘狀,今年剛住進高宅大院,明年就是腦袋落地的叛賊……那些名和物疊加起來的東西,碎起來就如鏡中之月,所以,人的差別本質上根植在學問上,聞道有先后,覺悟有早晚。
3,啟蒙原理,“傳道解惑授業”,對于中國讀書人來說,不是職業而是天命,基于天理,順乎人情,或聚徒講授,或著書立言,或出仕行道,都屬于“天地君親師”的啟蒙原理范疇。
這一節,伊尹的意思是說,人的稟性原本沒有任何差別,只是,聞道有先后,覺悟有早晚。人群之中,率先聞道的人叫做先知先覺,這樣的人,上天不是為了讓他獨自領會天理而已,而是賦予他啟迪人群大眾的使命。
使命,這個詞很有意思,蘊含著“一切都是時間現象”的意味,即,如此使用自己的生命、使生命執行這樣一種命令。可見,把生命用在什么地方,就是生命最終呈現的樣態。所以說,生活中并沒有什么“突然成功”、“突然覺悟“……任何一種突變之前,必已經歷漫長的時間積淀,《中庸》所言:至誠無息,不息則久,久則征,征則悠遠,悠遠則博厚,博厚則高明。
如果說,先知講的是知識層面,那么,先覺講的則是人之為人的覺悟而言。
據美國一所大學的某位教授(大學和教授名字記不得了),做了一個實驗證明,只有靈長類有自我意識,也就是說,只有黑猩猩和一種紅猩以及人類,擁有自我意識。這個實驗非常精妙,它的起點是一個疑問:小孩兒是什么時候開始有自我概念的?于是,把小孩放在大鏡子前,假裝幫他擦鼻涕時,在他的臉上貼上一個紅色的圓的不干貼,然后觀察,發現18個月——22個月的小孩會動手拿掉貼在臉上的不干貼。實驗以此類推。只是,他說道,人有自我意識的代價就是要面對最終必然死亡的意識。
啟蒙原理是儒家傳統中居于核心地位的發動機,所以,伊尹說,我屬于“天民之先覺者”——“天生斯民”,所以叫“天民”,又叫“生民”,張載張橫渠說:“為生民立命”,就是“天生斯民”的這個“生民”——因為是先覺的生民,所以要以先知先覺之理啟蒙普天之下的天民,一起沐浴在覺悟的光明之中。
據說,覺悟的人閉上眼睛之后,不是黑漆漆的一團,而是一片祥和的光明。王陽明臨死前,學生問他還有什么要交代的?王陽明說:“我心光明,夫復何求!”這種光明,真真令人向慕不已!
伊尹說,這既是我的心意,也是我的責任,如果不是我使他們覺悟,又有誰呢?既不能把責任推諉給他人,也不會卸下這份責任。
請問,這樣的伊尹,會是一個千方百計用盡心機求見成湯的投機政客嗎?
【學習參考書目】
《四書章句集注》朱熹著
《張居正講解<孟子>》張居正著
《資治通鑒直解》張居正著
《讀四書大全說》王夫之著
《孟子正義》焦循著
《孟子與萬章》南懷瑾講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