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文誠〈孟子〉學習筆記396,9-8-4,萬章章句上8-4》
【"吾聞觀近臣,以其所為主;觀遠臣,以其所主。若孔子主癰疽與侍人瘠環,何以為孔子?"】
今天是丁酉年戊寅月甲戌日,閏六月廿四,2017年8月15日星期二。今天是日本投降日。
近臣,是在朝之臣。遠臣,是遠方來仕之臣。簡單做個比喻,近臣就是指在崗人員,遠臣就是指求職人員。他們自己是怎么的一個人,由對方的品類作為鏡子。比如說,如果把近臣比喻為鏡子,我們要判斷這個鏡子歸在賢善處?還是惡劣處?由來到鏡子前的遠臣反映出來。
上兩節,孟子通過兩種處境,即和平安定時期和動蕩危急之際,孔子都秉持擇地而外的原則,說明孔子是靠譜的參照者。
當孔子這樣的能力反應出來,就有那些不靠譜的人招喚拉攏孔子,比如陽虎、公山不狃、彌子瑕等,他們不是愛孔子的德,其意圖是借孔子當招牌,而非遷過改善、同與歸善。他的目的在于利用規則而不是改變自己。
這一節,孟子指出,人是動態的,依靠持續不斷的選擇形成自身。也就是說,人不是一次成型的雕塑作品,靠譜的人終其一生靠譜,方為靠譜的人;不靠譜的人,偶爾也干些靠譜的事,但一入一出,反復無常。這就是區別所在。君子有原則,小人則只是偶爾符合原則。
孟子接著對萬章說,君子小人是類型區別,觀察一個具體的人有難度,那么有一種方法,就是以他整個兒的交際圈作為觀察對象,通過觀察他所交往的朋友類型,從總體上把握住他的品性了。孟子說,我聽說過這樣一個方法,觀察近臣賢不賢明,看他接待的訪友。觀察來自遠方的臣子賢不賢明,看他投宿的那家主人是怎樣的一個人。
每個人都會有充當主人或客人的時候,雖然不一定是平時穩定的交際圈中的人,但是做一個怎樣的人,則各有相從的類別。依照這個方法,再回頭看整件事就清楚了,癰疽和太監瘠環跟孔子不是同一類人,現在卻說孔子投奔到這樣的人家中,怎么可能呢!以至圣而投靠至不肖的人家,這不符合上述邏輯。"不是一家人,不進一家門",如果孔子投奔這樣的人,那還是孔子嗎?
人品難辨。看他的價值觀和利益權衡。
至此,孟子以"謠言止于智者"的姿態,完成了整體的論證。否定謠言,論證辟謠。揭示天理,維護正義,同時傳授了方法。
【學習參考書目】
《四書章句集注》朱熹著
《張居正講解<孟子>》張居正著
《資治通鑒直解》張居正著
《讀四書大全說》王夫之著
《孟子正義》焦循著
《孟子與萬章》南懷瑾講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