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相信作為一線教師,經常會遇見這樣的事情:昨天剛剛講過的東西今天再問完全不記得,或者極少數同學還有印象,更多的同學是去翻書,尋找昨天抄的答案;二年級期中考試卷子上有一年級下冊的知識點學生就不記得,本次考試就只會本年級所學的內容…這樣的事情還有很多,我們的學生怎么了?是老師教的問題還是學生學的問題?為什么學生掌握的知識越來越多,但是解決問題卻遇到了更多的困難?學生越往高年級明明知識掌握的越來越多,可是為什么負擔越來越重了呢?
? ? ? ? 學生負擔過重的奧秘在于:本來應當深入思考的東西,學生卻在背誦它,這樣就使學生的記憶負擔過重,以致在學生的頭腦里,必須記住的材料卻無法保持。年級越高,學生要記住的材料就越多,所以也就覆蓋了原本記憶的材料。
? ? ? 蘇老給我們提出了兩套教學大綱,第一套教學大綱是指學生必須熟記和保持在記憶里的材料;第二套教學大綱是指課外閱讀和其他的資料來源。那么,教師具體應該怎么做才使兩套教學大綱能發展學生的思維?
1.讓學生準備本子,摘錄那些必須熟記和牢固的保持在記憶里的材料,這些材料是繼續學習的必須材料。
2.及時添補課外閱讀知識,讓課外閱讀跟新學的每一個概念相配合,創造一個學習新知識必須的智力背景。某一時期所學的概念越復雜,推薦給學生閱讀的書籍,就應當越有趣,越有吸引力。學生接觸了許多不一定要識記的知識,所以理解和學會必須識記的材料就更容易了。
? ? ? 在此處先生強調了三個關鍵詞,一個是識記,一個是理解,還有一個是閱讀。先生并不反對學習有時是需要識記的。特別是數學學科,米和厘米,二者之間進率多少。但是如果學習米和厘米這部分,就只記住米和厘米,以及換算進率,那是遠遠不夠的,更多的需要理解。理解米和厘米的現實意義,什么時候需要用米做單位,什么時候需要厘米做單位,更要對米和厘米有一個具體的感知。強調學生提前預習時,學生需要閱讀教材,應當盡量深刻地理解教材,不以識記為目的,但是對教材的理解越深刻,識記的情況越好。這個地方跟我們新網師也很相像,深刻地理解蘇老的文章,不需要以識記為目的,但是理解越深刻,越能應用于實踐,用理論去指導實踐。為什么我感覺所學理論知識不能在實踐中應用,還是自己啃讀不深,理解不夠透徹,閱讀量少,閱讀面狹窄。還有更重要的一個閱讀,也就是其他資料的擴充,這個擴充的其他資料越有趣,越有助于識記。就像一個人的學識越寬廣,理解新知識越容易,識記得也越多,越能應用,而應用的過程也是掌握的過程,知識就變成了活的知識,更有助于掌握其他新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