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水清心寧
有兩個故事很巧地撞在一起了。
第一件是朋友講的。老林年輕時家里窮,沒讀過書,但這并不影響老林通過勤勞和智慧在人到中年時把自己的事業做得風生水起。老林仍然沒能忘記自己年輕時對大學的渴望,他知道自己此生難圓當年夢,只好遺憾留心間。沒能讀書上大學,成了老林夜深時胸口的一塊隱痛。
機緣巧合之下,老林認識了小飛。小飛是一個建筑小工,一個月2000塊錢。每天掂泥兜的小飛有一個夢想,當畫家。小飛也不是做白日夢,他中學時就數次得過國家級的繪畫大獎。小飛是一個有才華的年輕人,卻連畫筆和顏料都買不起。
老林認識了小飛,就看到當年的自己。老林想起自己的隱痛,老林不想讓小飛將來也像自己一樣痛,甚至可能比自己更痛。老林卻不認識什么畫家,就在朋友圈里到處打聽誰認識畫家,最好是知名的,指導指導小飛。一個在麗江開客棧的朋友被老林的熱心腸感動,說,讓小飛來吧,這邊風景好,來這里寫生,尋找畫畫的靈感。經常有學院的教授帶著學生來,也可以一起學習交流。免費吃住,三五個星期,幾個月都行。
老林把這事兒告訴了小飛。小飛聽了只說一句,他想讀書。老林說,現在你去美術院校也只能插班旁聽吧。小飛沉默了一會兒說:“我想去俄羅斯圣彼得堡列賓美術學院讀書。”他看老林像是沒聽懂,就補充說:“這個學校簡稱列賓美術學院,是世界上最著名的四大美術學院之一。”老林這個時候就問:“這個學校好進嗎?學費是多少?”小飛嘟囔著說:“我也不知道,我就是想去那里學美術。”
另一個故事卻是真人真事,講的是當年徐悲鴻發現傅抱石的情形。傅抱石年幼即為生計奔波,跟一個傘匠走街串巷學修傘。后來練習刻字,治印,畫畫。傅抱石29歲那年,在南京中央大學藝術系任教授的徐悲鴻帶著學生去廬山寫生,回來路過南昌。徐悲鴻的寓所里每天都有青年美術愛好者造訪,住在南昌的傅抱石知道了,也把自己的畫和印拿去向徐悲鴻求教。徐悲鴻看到傅抱石的山水畫張幅不大卻氣勢恢弘,筆墨間透著一股靈氣。
第二天徐悲鴻到了傅抱石的家里,再次看過傅抱石的所有畫作之后說:“你應該去留學,去深造,你的前途是不可限量的。”傅抱石雖然喜歡畫畫,但哪里敢想留學的事情?他當時只是一名小學美術老師。徐悲鴻說:“經費困難,我給你想辦法,辦法總會有的。”這時候因怕見大師而藏在櫥柜里的傅抱石的妻子出來了,跪到徐悲鴻的面前說:“你老對抱石的恩德我們來生也報答不了。請受我們夫妻三拜。”話沒落音,真的就拉著傅抱石咚咚咚地嗑了三個響頭。
兩個年輕人都有才華,又都身陷困苦,急需他人的幫助,又都遇見了自己生命中的貴人,不同的是結局。
前者用老林的話說,就像是看見街頭上一個快餓暈過去的人,自己走上前去要帶他去飯館,結果人家說不想吃這個,只想去王府井大飯店吃。老林感覺小飛把他當成了有錢不知往哪兒花,揮金如土的土豪,給他遇上了,真是天大的幸運,死抱大腿不放松。這讓老林原本的熱心腸冷卻,原本的隱痛撕裂,心中不免生出負累感,長出厭惡心。
磕響頭,感恩之心感動了原本素不相識的徐悲鴻,硬是仗著身份名氣把自己的一幅畫強賣給當時的偽省長。徐悲鴻最終雖然沒能籌措到足夠的錢讓傅抱石去法國,退而求其次去了日本,但還是成就了一位偉大的藝術家。
天壤之別的結局,只是緣于兩位年輕人有無感恩之心。
不能非要別人傾其所有才會心生感恩,沒有誰的出手相助都是輕而易舉。我們身陷困境時渴望得到別人最大化幫助無可厚非,但別人幫不幫,能幫多少,不能依我們所處的困境來衡量。可能在我們看來,幫助我們的人并沒付出多少,或者付出很少,但對我們來說,其實已經很多。因為他人看似不多的付出,我們也是不能做到的。如若不然,那是我們根本不需要幫助。
這就像我外出口渴了而發現水杯里沒有了水,面對朋友從旅行水壺里倒過來的半杯水。我希望是一滿杯,因為一滿杯才能更解渴。從他水壺傾斜的程度看,里面應該還有水。一滿杯水,是我的標準,而朋友未必真的就有,或許水壺原本雙層保溫,看似很大,內膽其實很小。再說了,就算還有很多,朋友難道就不需要?而這半杯水哪怕是一口水,對我來說已經是很多了,因為自己杯里連一滴水都沒有呀。如果嫌這半杯水太少而拒絕,那只能說我渴的還不夠很,壓根兒不需要朋友倒一滴水給我。
因此,我們中國有句古訓,滴水之恩,當涌泉相報。
最具智慧的出手相助,也并不是傾其所有把困難全部解決。我有一位老師朋友,孩子們問他難題時,他向來不給詳細解答,要么三步講解一步,要么僅指出解答思路,甚至,只提示注意某個已知條件。孩子在他的指點啟發下,有的很快解答出來,有的費了好大功夫,甚至仍有解答不出來的,再找來,他仍然只再往下講解一步兩步。孩子們交上來作業時,我這位老師朋友就夸獎孩子:“看,你好聰明,又好用功,這么難的題目,我只講了一點點,你就做出來了!”孩子們聽了,個個都非常自豪,沒有一點在難題面前的畏難情緒和挫敗感。
幫一個人,最具智慧的做法就是只解決一部分問題,甚至是一小部分困難,讓被幫助的人在解決剩下困難的過程中得到鍛煉和磨練,得以成長和發展。
受助之后獲得成長和發展,成為最優秀的自己,也是對出手相助者最好的回報,也是他們最希望看到的結果,是報答感恩之心的最理想方式。
“得之我幸,不得我命。”有年輕人這樣看待成長中出現的貴人。借用的雖然有文藝范兒,但一個“幸”字,總有那么一點兒抱大腿的感覺;而一個“命”字,又有認栽的味兒,贏一把非把整個人生全部撈回來不可。至少,沒有強烈的感恩心。
為什么不可以是“得之磕頭回報,不得自立自強”呢?唯有這種心態,才能遇見貴人,常遇貴人。即便運氣不那么好,自己也終將成為自己的貴人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