買這本書用了一天(網上買的),讀完用了一個星期(看了七天,哭了七天),留給我的是永恒的價值和一生的回憶。
就像這本書的標簽伊莎貝爾.阿連德說的那樣,這本小說太令人震撼,很長一段時間,讓我所讀的一切都相形失色,文學和生活中的所有重要主題,都交織在這部驚世之作里:愛、恐懼、愧疚、贖罪……
小說以風箏為題,以風箏結束,風箏代表著親情,友情和愛,也代表著正直,善良和誠實。12歲的阿富汗富家少爺阿米爾與仆人哈桑情同手足,從小一起玩,喝著同一個女人的奶水長大,阿米爾經常在樹下給哈桑讀《列王妃》,他們一起放風箏,追風箏,而追風箏的人正是哈桑。為你,千千萬萬遍。哈桑對阿米爾的忠誠,無私,理解和寬恕,使阿米爾一生都無法忘記哈桑,那是一個兔唇的男孩,他的善良令人覺得不可思議。故事的轉折點發生在1975年的某個陰云密布的寒冷冬日,在一堵坍塌的泥墻后面,童年的壞蛋直到戰亂時期的塔利班-阿塞夫,強暴了哈桑。阿米爾看到并沒有沖上去二十選擇了退縮,眼睜睜的看著自己的兄弟被人欺辱,這直接導致了哈桑和父親阿里的出走自己阿米爾二十年后的自我救贖之路。
1980年,蘇聯入侵阿富汗,阿米爾和父親舉家搬往美國。在美國阿米爾開始了寫作,并遇到了他珍愛的妻子索拉雅,這樣的日子一直持續到拉辛汗打來的一個電話。去吧,那有再次成為好人的路。事實上,哈桑被強暴的事除了阿米爾,還有拉辛汗也知道,一個小說里不可或缺的人物。阿米爾在阿富汗最動蕩的年代回到了故鄉喀布爾,阿米爾走后,哈桑與拉辛汗生活在一起,他有了自己的孩子叫索拉博(《列王妃》里哈桑最喜歡的人物)。然而,動亂不堪的阿富汗持續發生內戰,哈桑和妻子被塔利班射殺,索拉博被強暴,并送往了恤孤院。最讓人意想不到的是,哈桑與阿米爾竟然是同父異母的親兄弟,這件事蠻了阿米爾,哈桑和阿里二十多年,往事立上心頭,阿米爾為了心中的風箏,他必須勇敢的追,追到了,他才會解救,阿米爾在阿塞夫的拳套下救了索拉博,經過了一定的風波成功回到美國。
這里面的故事實在太精彩。只有哈桑,世上只有一個哈桑,我太喜歡他了,為了阿米爾他甘愿受辱,出走是讓兄弟不再內疚,哈桑視阿米爾為兄弟。直到他死后,索拉博也在說,他是我一生最好的朋友。
我的生命里沒有哈桑,理解我的人很少。但我愿意成為我自己的哈桑,對自己忠誠,善良,了解和寬恕。兒時的風箏是意象,那是童年最美的回憶。在寒冷的冬日,風箏飛走了,阿米爾在接下來的很多年都在追那只風箏。這本小說的震撼不只在于兄弟情;拉辛汗,爸爸的生意伙伴,對阿米爾和哈桑了解甚微。阿米爾對于拉辛汗的記憶往往是有別于其他人的,筆記本是拉辛汗送的,強于所有的手表和玩具以及錢財,筆記本里故事里承載了阿米爾的童年和未來。去吧,那有再次成為好人的路,這是阿米爾的路,也是我的路,我們的路。
哈桑,阿米爾對你正如你對阿米爾少年那樣,千千萬萬遍。
經常性地忘了重要的人,阿米爾的父親,說謊的男人,和阿米爾一樣,對哈桑的愛也來源于救贖,和仆人的妻子生下了哈桑,和最好的的朋友竟然是同父異母的兄弟,這一切都是騙局。爸爸建恤孤院,分食物和錢給乞丐和窮人,對哈桑和阿米爾的愛方式不同,阿米爾在童年里最想得到爸爸的垂愛,但是表面的愛都給予了哈桑,直到父親死去,阿米爾才意識到自己身上好的東西都來源于父親。父親在蘇聯人的子彈下保護了阿富汗女人,阿米爾在阿塞夫手里解救了索拉博。
“叔叔,給你片嗎啡以減少痛苦”
“不用了,我的孩子,今晚不痛”,爸爸吻了阿米爾和索拉雅,他再也沒有醒來。
我承認我哭了,我又哭了,讀書的時候哭了,寫字的時候又哭了,我有時恨自己的出身,這是荒唐的,是混賬的。我身上所有好的東西都來源于我的父母,我無法想象他們離開我的那一天,無法想象。阿米爾和他的父親讓我更加珍惜自己的家人,余下的時光我一定會努力讓爸媽不痛,永遠不痛。
讀完了這個故事,就會理解小說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真正含義了。半夜看了同名電影,看電影留下的眼淚完全出于對小說的記憶,自己想象的東西是有別于別人的創作的,是自己的故事思維感動到了自己。
故事的結尾阿米爾又開始追起了風箏,一個成年人在一群尖叫的孩子中奔跑,我追。
愿偉大的真主為阿富汗帶來和平和康定。
愿安拉保佑哈桑和爸爸在地下長眠無痛。
愿安拉讓阿米爾追到風箏,走上成為好人的路。
為你,千千萬萬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