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我本想以“理財就是理生活”為主題寫的,結果下筆就離題甚遠,越跑越偏,最后沒收住,已經寫了一大篇了。
急忙打住,倉促收筆。
今天,索性就把昨天落下的補上。
可能反復說類似“理財是一種生活方式”、“理財就是理生活”這樣的言論,會讓人覺得很虛無飄渺。
但學習理財越久,越發現理財的功夫,應當在理財外。
今年我越來越意識到一個問題,所謂的理財技巧可能對于個人財務規劃并非那么重要,反而是想透了為什么理財,以及如何堅定去執行更為重要。
理財,心法大于技法。
我是從大二在學校舊書攤看到一本《富爸爸財務自由之路》,開始接觸了投資理財,打開了一扇世界后,瘋狂地掃蕩我們學校圖書館的投資理財類書籍。
從看天書般囫圇吞棗,到慢慢構建了基礎的理財知識框架,再到畢業后進入投資公司學習,最后在太平這個平臺下的天窗理財團隊。
這一路的經歷和學習,才慢慢讓自己的理財知識和體系日趨成熟些許,對各類金融工具的認識也更加深刻。
理論知識跟實際操作還是有很大區別。譬如2014年,我雖然已經學習了不少理財知識,知道對個人和家庭來說,需要購買保險轉移風險,也需要做投資股票追求高收益。
但我內心是排斥保險和股票的。
固有的觀念里,保險口碑不好,都是洗腦,股票風險太大,都是投機。
看,那時我的認知就是充滿了如此的傲慢和偏見,準確地說,是無知。
好在遇到了陳老師,在金融這個領域,我對他真是佩服得五體投地,說敬仰亦不為過。當我還深陷市面上某流行的投資品種或者新生金融衍生品時,陳老師往往一句話就可以道出背后的本質。
化繁為簡,一眼看透事物本質的能力,想必除了金融這一領域,任何領域都是難得的,只是“水很深”的金融領域,顯得尤為突出。
而跟隨陳老師學習的這一年多,我也對理財認識更加深刻,對各類金融工具屬性和功能了解更加深刻。
慢慢地,也能透過很多復雜的金融產品,看到其內在的風險和特點。當然,別說這一行,哪一行都是活到老學到老,而我,也只是剛剛踏入理財的大門。
可能是由于本身的熱愛,再加上以此為生,所以對理財的學習和琢磨自己更愿意花時間精力。但了解得越深,越覺得理財就是那些簡單的基礎知識。
就是所謂的理財基本功。
理財就是一個簡單的公式:收入-儲蓄=開支
這個簡單的公式,在這個基礎上再詳細拆分一下,幾乎包含了所有的理財法則。就公式本身而言,就是一個很重要,甚至是理財最基礎的原則。
量入為出,以終定始。
我們首先有了收入,才有了理財的基礎。而很多月光族,理財的第一步就是不月光,讓自己每個月有結余。
即先把固定的儲蓄那一部分留下來,再進行日常開支。有的人會說,我每個月就要花那么多錢啊,先存一筆錢,那不是沒錢吃飯了?
相信我,你的開支里面絕對不會全部是剛性開支,我想,肯定有很大部分都是沖動型消費。
不信,先記賬。
只需要一個月詳細地記賬,你就能清楚地知道自己每個月的錢花在了些什么地方,你就可以知道,你真正的生活剛性開支占比多少。
通過審視自己的開支去向,只要愿意,你立馬就可以改善自己的財務狀況。
至少從月光族,變成了每個月有結余了吧?
有了結余,就邁出了第一步。
而且,這是最為關鍵的第一步,無論你擁有多么高超的理財技巧,無論你一個月收入再高,你沒有結余,一切等于零。
古巴比倫曾是世界上最富有的城市,原因是他們擁有世界上最完美的理財圣經,但是你會發現,那短短幾條完美的理財金律,不過就是如今我們耳熟能詳的理財基礎知識。
每個月留下收入的10%。掙10個花11個的人,永遠是最窮的人。而即使再窮的人,掙10個花9個,總有一天他也會變得富有——如果他再能稍微懂一點投資知識。
所以,從每個月的收入里面,留下一筆錢,無論多少,這一步最為關鍵,也是很多人最難做到的。
特別是在如今,物質極其豐富的年代,我們每天面臨著無數誘惑,隨便上一趟街,路過眾多店鋪,都有吸引你眼球、刺激你消費欲的商品和服務。
月光族不都是如此嗎?我記幾控記不住我記幾……
至于結余的錢如何打理,分別配置到什么地方,那就是投資方面的話題了,像工薪階層剛開始每個月只有少量結余的時候,就可以采取我昨天所說的基金定投。
量入為出,有了結余,才有了投資和理財的本金,有了本金投入,才慢慢有了投資性收入,就是我們所說的被動收入。
通過積累,你的收入結構才會更加平衡,工資收入+資產性收入。等你的本金積累足夠多,投資能力越來越好,你的資產性收入也會越來越多,最終超過你的生活開支,超過你的工資收入。
這就是傳說中的財務自由。
當然,對于普通人來說,這期間的路并不會一帆風順,而且時間相對較長。但站在更長遠的角度想,我們這一代人都會經歷延遲退休,也就是65歲退休。
那要是我通過自己幾十年的理財,可否在60歲甚至50歲就提前進入退休生活呢?
進入不用出賣自己時間換取生活所需收入的狀態,我們的時間真正屬于自己,可以做自己喜歡的事,也更能專注于感興趣的事業,通常情況下,這時創造的財富反而比老老實實上班要高許多。
這就是羅伯特清崎在《富爸爸》一書中提出的,進入了快車道。這也遵循了馬太效應,越不缺錢的人賺錢越容易,越貧窮的人越難賺到錢。
畢竟,人的精力和時間有限。當大腦被生活瑣事和貧窮的思維方式占據,哪里能更專注去思考自己能創造什么價值?
回到理財最初的目標,大部分人是想實現財務自由,但很多人沒想明白財務自由意味著什么。而更多的人,可能知識單純地想要過上更好的生活罷了。
沒錯,理財的目的就是追求更美好的生活。
這個問題就得自己解答,到底什么樣的生活才是我真正想要的?
理由先行,行動次之。
我們說,理財是件需要高度自律和絕對理性的事,如果你從最初沒有堅定長遠的理財目標,那你的一切計劃都僅僅是個計劃。
“我想要過上更好的生活,那我這個月發了工資就去胡吃海喝,就去旅游一圈?!边@可不是目標和正確的計劃。
并且,及時行樂跟長遠的理財目標,往往是相對立的。因為大部分的理財目標都是需要犧牲當下的欲望,去追求更加長遠的幸福生活。
所以,你也就理解了,為何“理財就是理生活”、“理財是一種生活方式”等觀點了吧?
理財,是為了更好地生活,同時,它也應該是生活的一部分。
這不是我想要,而是你需要,請把學習理財加入到你生活計劃之中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