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久沒聽歌,尤其是那種用音響功放出來,正兒八經地聽歌,默默地感受歌者每一縷情緒,享受每一絲旋律。今晚突然來了興致,用低端的蘋果代替了鸚鵡螺,沉浸在一首歌中,單曲循環,無法自拔。
這讓我想起小時候,被最好的朋友感染,特別喜歡聽歌,只聽不唱,可能也是覺得自己五音不全吧,可是這絲毫不能阻礙我聽歌的熱情。那時候真的是為歌癡狂,十幾年前流行卡帶,還在上小學的我,放學回到家第一件事就是端坐到收音機前,認真地聽每一首從機器里流出來的歌曲,聽到自己喜歡的曲子,就會用卡帶錄下來,隨后自己翻來覆去地聽。一柄卡帶可以反反復復用好多次,有時候舊歌還沒被聽上好幾次,新歌就把原來的曲子給覆蓋了。那個時代真的是單純,只是會用自己的方式記錄下那一刻喜愛的歌曲,那時候喜歡的意義就是在被記錄的那一刻吧。
稍微大點,上了高中,繁重的課業之余,卡帶已經被淘汰了,MP3占據了大街小巷,錄歌的愛好也早已轉變成上網下載歌曲,和小伙伴一起,把當時最紅的歌手新近專輯全部下載下來,一首首地編輯好,歌名、歌唱家、專輯、出版年份等等,每一條屬性都要清清楚楚的,不能有亂碼也不能錯,先下載再編輯,最后一張張專輯挨個聽完,留下自己喜歡的旋律,把不合意的一個個再從硬盤上刪除。那時候還沒有太多產權保護意識,在繁重的課業之外,我很大一部分快樂就建立在下歌、理歌、聽歌這一條龍上,雖然不太懂音樂,卻對自己喜愛的歌曲有一種偏執,那個時期一條條用心整理出來的曲庫,有四千多首歌,條目清晰,一目了然。在青蔥時代,對音樂的喜愛,也是一種宣泄吧,在強迫癥般的瘋狂整理中,找到放松的出口。
后來上了大學,聽歌的愛好慢慢擱淺了,也許是再也沒有日復一日課業的壓迫,情緒有了更多宣泄的出口,在一片輕松的氛圍下,我很少下歌了,偶爾下載到硬盤上的歌曲,也沒太多心思再一條條去整理屬性信息,放任那些新出爐的歌曲從熱乎乎逐漸轉變成無人問津,曾經讓我引以為傲的歌庫,到了大學畢業,基本上都沒有更新過。
從20歲起,音樂對我來說,變成了一首想起來就哼一哼的小曲,想要聽歌的時候就在網上隨便搜一搜最近大熱的單曲,隨意地下載到手機上,開車的時候放出來聽一聽。瘋狂地下載歌曲,再逐一認真地整理歸類的時光,似乎已經離我很遠很遠了。
再到后來,要好好聽歌,就變成去音樂節或者演唱會,去到現場,和別人一起感受沒聽過的歌曲給自己帶來的沖擊,或者一起緬懷老歌帶來的所有回憶。隨著年齡的增長,隨手拿著MP3或者手機里滿是下載歌曲的時光似乎已經一去不復返了,和著音樂一起感慨萬千的時光變成了和上千人的搖擺。
在30歲這年,舉國出游的小長假里,我獨自一人,窩在沙發上,身旁擺著一杯白水,單曲循環一首最近迷上的歌曲,這首歌還是偶爾看看選秀節目收獲到的。歌者用情至深地演唱出對戀人傾述衷腸的深情,絲絲入扣,在夜里聽來特別動人。已經不記得上一次被一首曲子如此打動是什么時候了。是上一次失戀?還是去KTV聽朋友唱出來的某個瞬間?難道要追溯到大學時去天安門看國旗飄揚時的那首單曲循環?
時光總是匆匆,年幼時,總是有很多想法,懷揣著自己的夢想,認為這就是全世界。那時候心很大,世界很小。現在長大了,輪到自己要撐起一個家時,才發現世界真的很大,可心呢?已經變得很小很小,小到都忘了幼時摯愛的東西是什么,忘了要時刻守護自己的夢想。畢業到現在,跌跌撞撞地走了很多彎路,似乎在每一個十字路口總是難以選擇到那個更好的選項,在每一個失意的深夜,內心的自己都在扼腕痛惜,無奈自己每一次的不聰明。可人生不就是這樣嗎?沒有當初的每一個不聰明,就不會換來現在的明白,就像從小學開始慢慢積累的每一首曲子到后來存量有四五千首歌的曲庫一樣,如果沒有從幼時開始的積累,我怎么會聽一首曲子十秒就知道這是不是我的菜呢?雖然沒有了一條條屬性信息的強迫整理,但第一時間捕捉到自己喜愛的旋律卻從未出錯。
誰都不知道未來會是怎么樣,今天做的每一件事在當下、在未來都有它的意義,不要輕易放棄,不要輕易說不行,如果當初愛聽歌的我堅持下來,到了今天我會不會就走上一條不一樣的道路呢?誰都不知道,但希望現在明白了道理的你不要再在未來說可惜。
一個人的夜晚,一個人的回憶,一個人的歌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