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優之死》是田漢上世紀20年代的作品。而如今,北京人藝把這出戲排出,趕在2018年的末尾上映。導演任鳴說“沒有規矩的事業是要毀滅的,沒有氣節的人是會毀滅的……一個行業的規矩是神圣的,一個人的氣節是高貴的”規矩和氣節兩個詞構成了《名優之死》的內核。在各行各業都問題頻發的2018年,人藝選擇復排這戲的目的不難想象。
為了讓大家更好的理解這出戲,在此想講述一些關于本劇的背景:梨園行當德藝雙馨的藝術家劉振聲把唱戲的“玩意兒”看的比天還大,他認為再“硬的碴子,都擋不住玩意好”,他的弟子劉鳳仙師承劉振聲的衣缽,在戲劇屆嶄露頭角,卻被楊大爺盯上,變得不再專心于磨練技藝,而是醉心于社交名利。整出三幕戲劇以貫穿著師徒二人對待藝術的不同態度,引發彼此關系的變化,最終導致悲劇結局。但在話劇中,師徒兩人對待“唱戲”的不同態度,可以用劇中這兩句臺詞表明,鳳仙說“我以為唱戲是為了活著”,劉振聲說“我活著是為了唱戲”,雖是字義相似的兩句話,但藝術標準卻全然不同,對當下這個時代從事各行各業來講都有一定的現實意義,也都值得反思。
值得一提的是,田漢創作這部戲的時候,中華民族正處于歷史存亡之際,所以難免逃不脫時局對人的影響。不過,人藝復排的這出戲,卻將焦點集中在,一個合格的手藝人應當如何對待自己的工作,對待自己的事業,乃至于如何對待生活。其實無非四個字:規矩與氣節。
這正是時下,我們所需要的。也正是人藝一直在堅守的品格。
說實話這出戲也許有很多的可供參考的部分,比如四邊形的舞臺布景,閆銳老師表演上的戲劇功底,人藝在小細節上的堅守,或是演員的臺詞走位,都可以讓人感受到他們之間從無角色大小,只有舞臺角色的人藝品質。
但更重要的是,請允許我向人藝表達自己的敬意,那即是,戲劇本來就有悲天憫人之心,更重要的是要擔起社會責任。影響社會風氣,促進國民品格。而人藝用《名優之死》這出戲,完成了它的使命,它告訴我們,即使是在這個紛雜的世界上,仍舊有一群人在做著這樣一件事,在宣揚著樸素的真理。這就是人藝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