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舉之,杭州人,元曲作家。今存散曲中,有贈胡存善“折桂令”一首(見《錄鬼簿》)。明朝洪武初年的錢惟善,在《江月松風集》卷九中,有《送王舉之入京就柬樵谷》一詩,其詩云:“短衣匹馬佩吳鉤,欲寫關河萬里愁。射雁秋風高紫塞,聽鶯春色滿皇州。黃塵驛路三千里,白玉京城十二樓。無酒送君懷抱惡,過江為覓故人舟”??梢?,王舉之曾北上大都,欲有所作為。明朝朱權《太和正音譜》將其列于"詞林英杰"榜。
折桂令 七夕
鵲橋橫低蘸銀河,
鸞帳飛香,
鳳輦凌波。
兩意綢繆,
—宵恩愛,
萬古蹉跎。
剖犬牙瓜分玉果,
吐蛛絲巧在銀盒。
良夜無多,
今夜歡娛,
明夜如何?
【注】鵲橋:喜鵲搭成的橋;鸞帳:夫婦同寢之床帳;鳳輦:鳳凰所拉或有鳳飾之車、此指織女坐乘;綢繆∶情意綿綿;瓜分玉果:七夕舊俗民間常陳瓜果于庭;吐蛛絲句:七夕夜民女常用小盒金裝蜘蛛,開啟見網圓美,謂"得巧"。
此小令借七夕之夜牛郎織女鵲橋相會的故事,表現對這對夫婦深切的同情和由衷的贊美,用詞極為清麗。前七句充滿浪漫的傳奇色影。"剖犬牙”兩句折入對人間七夕乞巧活動的描寫,由此反襯出天上牛郎織女的“萬古磋跎”,從中使“良夜”三句透出一種悵惘和悲涼。
班惟志,字彥功(一作彥恭),號恕齋,大梁(今開封)人。著名詩人、書法家。
梁州 秋夜聞箏[摘調]
恰便似濺石窟寒泉亂涌,
集瑤臺鸞鳳和鳴,
走金盤亂撒驪珠迸。
嘶風駿偃,
潛沼魚驚。
天邊雁落,
樹梢云停。
早則是字樣分明,
更那堪音律關情。
凄涼比漢昭君塞上琵琶,
清韻如王子喬風前玉笙,
悠揚似張君瑞月下琴聲。
再聽,
愈驚,
叮嚀一曲陽關令。
感離愁,
動別興。
萬事縈懷百樣增,
—洗塵清。
【注】瑤臺:傳說中仙女所居;驪珠:珍貴的珠,傳說出自驪龍頜下,故名;駿:駿馬;偃:倒下,此指停下;漢昭君:西漢王嬙,字昭君,元帝被選入宮,后遠嫁匈奴時被選入宮,后遠嫁匈奴;王子喬:傳說為春秋時周靈王太子,名晉,好吹笙,作鳳凰鳴;經君瑞:《西廂記》主人公;陽關令:又稱《陽關三疊》。以王維《送元二使安西詩)為辭,譜入樂府,作離別曲;縈:纏繞。
泉水濺石、鸞鳳和鳴、珠落玉盤,為箏的聽覺形象;駿馬駐足、潛魚止游、雁落平沙、云留樹梢,則是演奏所產生的奇妙效應;而“昭君出塞”、“王子吹笙”、“張生扶琴”又傳遞出箏氣特有的幽怨。尤其是最后聽到的一曲《陽關三疊》,更觸動了作者的心,離情別緒是那樣的纏綿悱惻,引人深深共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