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他們不是因為覺得他滑稽或諷刺,而是覺得他說的對。
極富煽動性的民族主義情結,像極了《浪潮》。同是德國的影片,德國對于這種曾經的歷史反思的力度是其他所有民族或者國家比不上的。民主制度在現代已經很普及了,但是卻顯現出種種矛盾,矛盾加劇了人民對于民主的絕對正確性的猶豫。當歷史出現了一個希特勒或者類似于希特勒的人(如《浪潮》里的賴納?文格爾),一切都變得極其不確定甚至可怕。
2.
你無法擺脫我,我是你的一部分,來自你們所有人。一切并非都是負面的。
這句話是希特勒在劇中的電影拍攝場景中對薩瓦茨基(Fabian Sawatzki,發現希特勒真的是希特勒的人)說的,有點精神分裂的感覺,但是表現的卻是整個世界人的精神分裂。不像《禁閉島》或者《飛越瘋人院》的小格局,雖然當我看到薩瓦茨基被當成精神病被關在醫院的白色房間里腦海中閃現過這些電影的某些東西。外表很像《浪潮》,但是本質絕對是《搏擊俱樂部》。《希特勒回來了》表現的是現代人在民主制度和民族制度上選擇上的矛盾和分裂。
3.
說它有《楚門的世界》的影子,主要是影片中表現的一點:現代人每個人都不是不可替代的。就像影片中的電影場里帶著面具飾演其他人的演員。很難真正去說誰是真的誰,不是說面具外貌多么真實,而是善于飾演。這在呼應一個地方——世界上所有人都認為希特勒是在飾演希特勒,而真正知道希特勒面目的人卻被人帶上面具飾演了。
人們看著希特勒的“表演”笑,當成笑話,真正被當成笑話的卻是自以為是的“觀者”。
就像楚門被所有人觀看,身邊都是演員,整個世界就是一個假象。所有人認為希特勒是假的,而希特勒卻認為所有人是假的。
4.
然而外表看上去整個就是套著《帝國的毀滅》的外衣下的“元首的憤怒”的狂歡。這是現實層面的一個理解。
布魯諾·甘茨在《帝國的毀滅》里的飾演使希特勒變成了一場網絡狂歡,這是非常危險的?!断L乩栈貋砹恕防斫獾搅诉@個現象,并且加以運用。希特勒在影片中通過YouTube走紅,無不影射著“元首的憤怒”這一網絡現象。特別明顯的一個地方是塞森布林克由于業績嚴重下滑在辦公室里的憤怒,和網絡上的那個“元首的憤怒”視頻特別像。
現代網絡給了希特勒一個平臺,大家被吸引被洗腦,尤其是年輕人。這也是導致《希特勒回來了》比較大的一點沒有大衛·芬奇(《搏擊俱樂部》導演)和丹尼爾·甘賽爾(《浪潮》導演)所表現的那種壓抑已久的暴力的爆發的區別,是時代的原因。導演大衛·維恩特把時間設定在現代德國方便的一點是關于希特勒的病毒式的傳播效應。對于現代人更有啟迪意義,也為這類電影開辟了一個思路。
雖然這部影片還可以看到《V字仇殺隊》《死亡詩社》《竊聽風暴》等影片的影子,但是都不是很明顯。主要就是一個主題的相似度或相反度。
——2016.05.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