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別感謝Hannah為我們提供她溫馨的家給我們作為書友會的場地,特別感謝智佳,清瑜過來參加我們的讀書會,共享我們的特殊時光。
Hannah準備了鮮花、熏香、水果和果脯等,邊聊邊吃,這感覺真好。
到會的還有小熠小朋友,他全程自己玩玩具,偶爾露個臉看看我們,又笑笑地走進房間自己玩,對了,他還充當攝影師幫我們拍了張美美的照片。
書友會的內容是《非暴力溝通》第一至第四章,這本書也是大伙選擇的,她們表示聽過非暴力溝通,還沒看過書,很喜歡這個主題,也是目前急需要了解的。
第一部分:伙伴們到場先簽到,因為彼此都很熟悉,在自我介紹環節我們就省略了。我介紹了果媽閱讀及我作為書友會帶領人這次是第三次線下書友會,有了閱讀在自我成長路上能夠放下焦慮,做好當下。
第二部分:感謝了到場的每一位朋友,我介紹了《非暴力溝通》的作者和書籍,閱讀了果媽閱讀書友會的規則。
第三部分:關于本書第一章至第四章部分內容的討論,從幾個問題開始,什么是語言暴力?什么是暴力溝通?
到場的朋友都是老師,我們角色扮演了一個無效溝通的案例,案例是自習課上一位學生在用手機玩游戲,被班主任請到了辦公室。
班主任聲色俱厲:“你都高三了,成績一塌糊涂,還總是用手機玩游戲,把手機給我。”
“我哪有總是玩,才拿出來一會兒。”L說著,死死地拽著手機。
“有什么好狡辯的,把手機給我。”L把手機拽得更緊了。
?“不給是吧?那我請你爸爸過來!”
“晚上回家我會把手機交給媽媽。”L退了一步。
“不行,現在就得拿出來。學習這么差又不認真,真是讓人操透了心。”班主任說著就去奪L的手機。
“說了晚上回家就交給我媽媽,夠了吧?”L提高了嗓門。
“你還跟我耍態度是嗎?現在我就打電話叫你爸爸過來。”說著,班主任拿起了手機。
“隨便你!”不待班主任撥通電話,L甩下這句話,一溜煙跑了。
Hannah扮演班主任,我扮演了學生。演繹完我們討論了孩子接收到什么,他又會決定怎么做?
案例中的孩子接收到的是權力斗爭和不尊重,老師并沒有跟孩子有效溝通。
案例:女孩經常會對男朋友說這樣的話:"我覺得你不愛我!"這樣說往往讓男人覺得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他就會反問:“你說這話是什么意思?我怎么不愛你了?這么說你是要分手嗎?”女孩被氣在那了,賭氣回擊:“分手就分手!”結果可想而知。
案例中女孩的需求是什么?
我覺得你不愛我,說這句話,其實背后的需求是希望男朋友更多的關心體貼她,更好的表達方式應該是直接把這種感受和需求說出來。
父母經常會這么和孩子說話“如果你不好好學習,我會很失望!”,這其實就是一種暴力溝通,家長以自己的心情為要挾,向孩子施加以心理壓力,如此一來,往往會讓孩子覺得好好學習是為了讓家長高興,從而可能產生逆反心理。
換成非暴力的溝通方式,家長可以這么說“如果你不好好學習,我擔心你長大后沒法被別人尊重。”這樣會增加孩子的自尊心,刺激他的內生動力。
接下來我們進行金句分享,我們提供了書中這部分內容的金句。
Hannah喜歡這句:“不帶評論的觀察是人類智力的最高形式。”她說這個好難做到啊,不管是在生活中還是工作中我們都不經意就會做出本能的評論。
智佳喜歡這句:“借助已有的知識,讓愛融入生活。”但她覺得不只是已有知識也有新的知識,比如每次跟兒子的溝通覺得不順意了,就剛好有機會學到了新的知識并應用在實踐中,比如之前的《正面管教》課堂,這次的《非暴力溝通》書友會,都是屬于新知識的攝入。
清瑜喜歡的有兩句:“我認識到語言及表達方式的巨大影響。也許我們并不認為自己的談話方式是“暴力”的,但我們的語言確實常常引發自己和他人的痛苦。不受舊習慣束縛,學會區分觀察和評論,并不容易。”她講到自己和兒子在暑假中的相處,有時語言中就會含有命令,孩子反過來會學她的語氣。
我提到了這句:“我在美國學校學了二十一年,卻想不起,有什么人問過我感受。”馬歇爾博士都想不起有什么人問過他的感受,我問了自己,也少有人問過我的感受,最近小女兒有時會問我是否生氣了,這算的話那還真是幸運的。在場的伙伴也這樣認為。我們常常會想當然對方有什么感受,卻極少直接問出來。
分享完金句,我通過書籍介紹了分暴力溝通的四要素:觀察,感受,需要,請求。
第四部分:交流討論。
非暴力溝通關鍵之一是觀察。什么是觀察?什么是評論?仍然是通過案例來練習。通過幾次練習,大家已經能夠比較好地分辨是觀察與評論了。
非暴力溝通關鍵之二是感受。怎么區分感受和想法。馬歇爾·盧森堡博士強調,你有所感受的根源不在于別人的行為刺激,而在于你自己本身的需求是否得到滿足。
明白了這一點,在溝通時就應該不去指責別人,而是從自身找到情緒波動的原因。
對他人的指責、批判、評論以及分析其實反映了我們自己的需要和價值觀,如果我們通過批評來提出自己的主張,別人的反應往往是申辯和反擊,反之,如果我們直接說出自己的需要,并能體會到別人的需要,那么對方就可能做出積極的回應。
我請伙伴們用至少三個形容詞或句子表達現在的感受,開心、興奮、放松用得比較多。
我們通過幾個例子區分感受和評論,大家基本都能快速判讀出來。?
關注自己的感受,并正確的表達,聆聽和感知他人的需求。感受如果有困難,可以體會自己身體的感受,比如,胸悶,嗓子緊,等等。我們使用感受詞匯表是為了描述我們的狀態,核心在于自己身體和內心的體驗。
非暴力溝通關鍵之三:需要(說出自己是因為什么需要,才會有那樣的感受)
例如:我因為喜歡整潔,所以不高興
非暴力溝通關鍵之四:明確具體的提出你的請求
1. 清楚告訴對方,你希望他做什么,而不是希望他不做什么。
2.請求越具體越好,不能含糊不清,不適用抽象語言。
3.提出請求后,請對方給予反饋,并表示感謝。
4.讓對方認識到你提出的是請求,而不是命令。
用溝通四要素來進行,練習下:關于老公在外面打牌,自己在家里很忙這件事,伙伴們會如何和老公溝通呢?
我們可以通過“當我(看、聽、想到我看到的/聽到的)……,我感到……,因為我需要/看中……,你是否愿意……”這種表達方式來認識感受與自身的關系。
清瑜講述了她老公喜歡踢球,自己在忙要怎么運用非暴力溝通的語言溝通:當我看到你要去踢球,我很生氣,因為我需要備課兩個小時,你是否愿意陪伴孩子兩個小時。
從當下練習開始,傾聽自己內心的需要,提出請求。
我以這個案例練習:當我聽到你在外面打牌,我很忙的時候,我感到孤單,因為我需要你的陪伴和幫忙,你是否愿意回家幫我陪伴孩子。
開篇溝通無效的場景,若用“非暴力溝通”的方式交流,結果會很不一樣。
這次智佳扮演學生,清瑜扮演班主任演繹了這個場景。
下午自習課,班主任去教室,看到L在用手機玩游戲。
班主任把L喊到僻靜處。溫和地說:“L,剛才你在用手機玩游戲,是吧?”(表達觀察)
L知道老師看見了,他點了點頭。
“老師感到有點遺憾。畢竟你已經高三了,老師很希望你能考上大學,圓大學夢。(表達感受和需要,讓學生體會到老師的關心和期待。)你有沒有經常在自習課玩手機游戲?”
“沒有。”L很快接過話。班主任想,L可能擔心自己認為他經常玩。 “老師相信你。那你今天為什么會玩呢?”(老師的話語表達了自己的感受,同時也讓學生感同身受。)
L答:“做作業遇到難題,卡了很久,做不下去了。”
“被難題卡住,做不下去了,很難受,需要緩解或放松一下,所以玩起了手機。是嗎?”L點了點頭。(老師再一次感受學生的感受,表達了深深的同理心。)
“作業做不下去,除了玩手機還可以怎樣做呢?”
L脫口而出說:“發呆。”
班主任忍不住笑了一下,追問:“還有呢?”
他似乎想不出來。
班主任啟發他:“教室里有沒有會做的同學?”
他于是補充:“可以問同學。”
在班主任的不斷追問下,L有了不同的思考和回答:請教同學,看書,請教老師,試著換一個角度思考……L一口氣說了好幾個應對難題的辦法。
“那以后遇到難題知道怎么做了吧。請你用最適合你的辦法來解決問題,好嗎?(表達懇切的請求)”
L點了點頭。
“還有,你好像很難抵擋手機的誘惑,怎么辦呢?”
L:“今晚回家我會把手機交給媽媽,我會努力的。”
班主任和L友好握手,鼓勵他。
第五部分:一句話總結。請伙伴們分享書友會的感受和收獲。
Hannah說:通過今天的書友會,我學會了要遵循自己內心的感受,說出自己的需求。
清瑜說:今天學會了跟孩子溝通要引導孩子,先觀察孩子的行為,描述我當下的感受,說出我的需要,提出請求。這就是非暴力溝通四要素啊。
智佳說:生活中跟孩子的連接不能讓情緒蒙蔽了理智,讓情緒流動起來,先處理情緒再解決問題。
我再次表達了對大家的感謝,感謝大家的到來,感謝大家的積極參與和發言,非暴力溝通的方式,讓人與人之間的互動客觀冷靜,讓心與心之間的距離更近。會讓我們彼此之間感受到對方的需要,感受到對方的愛。會讓我們彼此消除誤會,化解敵意,讓我們相互包容和接納,互助和友愛。
分享結束時,我分享了《陪一顆心長大》里的一則故事,爸爸能夠在女兒無故哭鬧的情緒下通過深呼吸再呼吸,繼續愛孩子這樣的信念陪伴著孩子,讓愛流動起來,故事觸動了我們每一個人的心靈,其實非暴力溝通我們是可以做到的,需要我們不斷地踐行。
最后把一首詩歌送給大家期待我們下次的見面和碰撞。
《獲贈》
你取之于我,
是我得到的最好的禮物,
當你知道我因施與你而快樂。
你明白,我的給予不是讓你欠我的人情,
而是因為我想活出對你的愛。
欣然的接受,
或許是最佳的賞賜。
我無法將二者分開。
當你施與我
我給你我的接納。
當你取之于我,
我感謝你的賜予。
當我們真誠助人時,我們豐富他人生命的愿望得到了滿足。
我們的行為,是出于由衷的喜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