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們來聽聽王迎新老師跟大家分享的中國茶中的山水人文精神。
其實平時很多朋友會問到我,中國的茶道應該是什么樣的?中國有沒有茶道,中國的茶道在哪里?我們平時說起茶道這個詞經常想起的可能會是日本的茶道,韓國茶道。日本的茶道,它有自己既定的一套規(guī)范,那么它的一招一式它的茶亭它的茶室。它的每個流派流傳有序,它能讓我們看到一個很具體的很具象的這樣一個空間。但是在中國,雖然我們飲茶的歷史非常的悠久。而且日本韓國他們最早是從中國借鑒過去的飲茶方法。但是呢,中國人可能更注重與把茶化為一種山水精神,一種人文情懷。
中國因為土地遼闊。茶葉的種類非常的豐富,所以我們的飲茶的形態(tài)應該是也是非常的豐富的。在六大茶類里面,我們不同的區(qū)域北方和南方。有種植不同的茶葉有不同的加工工藝和方法,有不同的品飲的方法。那么其實這些方方面面是我們在茶文化中的一個基礎,文化一定是跟茶葉所種植的該區(qū)域的,地理環(huán)境。甚至他的空氣。濕度溫度環(huán)境海拔,還能就是大家在這里的生活習慣是息息相關的。所以每個區(qū)域有每個區(qū)域茶葉的特點品飲的特點,那么豐富那么博大,也可以說是遼闊吧。
我們的中國的茶之道,其實我覺得他是從這樣的基礎上面經過人的思想的一個思考一個傳承,一個技藝傳承的基礎上我們的往前走,慢慢形成的。因為在我們回顧中國歷史上相關與茶的描述里面。不管我們的一些書一些文字,我們的茶我們的煎茶小品,那么他會提到茶的精神,茶的種類茶的一些應用方法。但是他并沒有把行茶的一些儀軌或者是行茶的一些特別的一些手法。給它像日本茶道一樣,有一個規(guī)范的東西給他固定下來,現(xiàn)在這樣的也會是我們現(xiàn)在會有時候感到困惑,我們什么樣的形式才算正確。
所以在這幾年的茶的學習和行走中。在不同的中國的山水間甚至走出中國,我們去尋找中國茶的痕跡。其實我覺得自己沒有很多的體悟,在行走的過程中,可能我們在書本上曾經看到茶葉她會是一種平臺。但是你走到他的原產地。去看她的地貌,看他的當年的氣候看他的茶農采摘和加工的方式,直到后面那些茶到你的手上,你來親自沖泡它的時候,你發(fā)現(xiàn)你所理解的這個茶葉他跟書本上面描述的其實是不一樣的。
我想這個也應該就說跟古人說的讀萬卷書,走千里路是有關聯(lián)的。當我們把知識和行走關聯(lián)在一起,我們走出自己狹小的空間,既定的一個茶室。我們走出去,那么我們看到的是更豐富的心態(tài),更廣博的這樣茶的源頭,所以這些年我們,包括我自己行走和帶同學和還有和朋友們一起行走,真的是有非常多的這樣的感受。
2015年底我們應首爾佛教博覽會的邀請,去韓國跟韓國的首爾還有釜山的茶人做茶的交流。那么大家知道韓國呢,它是以茶禮組成的啊,以往大家會說日本的茶道。韓國的茶禮中國的茶藝,那這是八十年代九十年代的一個說法。但是韓國的茶禮它確實有一套,非常美而且非常有儀式感和尊嚴感的這樣那種行茶的方式。等我們去了韓國以后,我們在佛教博覽會上,有中韓雙方的行茶的儀軌和表演。然后呢,我們又到首爾還有釜山的一些寺廟里面和當?shù)氐纳畟H,還有茶人進行交流。
在交流的過程中,我們也會發(fā)現(xiàn)。就是他們在正式的這樣的茶會里面和進行學術交流,茶道交流的這樣的活動里面。他們會以正規(guī)的這樣儀軌來行茶,但是他們日常化的生活化的這樣的行茶,他可能又是另外的一種形態(tài),但是兩種形態(tài)對他們來說我覺得是交融并存的。我們在釜山的一個寺院里面。就剛好遇到他們的茶葉工會正在做一個培訓,一個短期的茶禮的培訓那么來參加培訓的人非常的特殊是當?shù)馗I绞械模F(xiàn)在警察級的一些老的警官,現(xiàn)在警官真的年紀都非常大了,我看著應該都是在五十歲上下,兩鬢斑白可能都快要退休的,但是當他們坐下來行茶的時候他們會隨著茶人隨著寺院師傅的指令。以非常認真非常謙遜的姿態(tài)在行茶,所以我覺得非常感動。因為在這樣行業(yè)里面,警察這樣的職業(yè)我會覺得是會面對很多的負面事情,公務繁忙。但是當他們坐下來行茶的時候,我發(fā)現(xiàn)茶給到他們的影響真的是超出了我們的想象。
然后我們走訪不同的寺院,發(fā)現(xiàn)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特別漢文化在韓國是有非常深遠的影響,甚至每一個寺院它的廟門口廟的名字然后大殿上面懸掛的匾額。對聯(lián),它的鼓樓鐘樓它所有的這樣的文字他的都是用漢字來書寫的。我們去拜訪寺院里面的方丈,在方丈室里面我們看到,他身后掛的一副對聯(lián),他也是漢字書寫就是他自己熟悉的,所以說中國的文化,傳統(tǒng)文化,甚至一些生活習慣,對他們來說,他們覺得是神秘的,高貴的高古的值得流傳下去的。
在福山的日子,因為我們自己特別喜歡茶,所以能跟他們聊到的最多的話題還是茶。韓國是一個冬天漫長,而且氣候非常寒冷的地方。所以,茶樹在他們那邊并不像在中國,這樣可以在很多區(qū)域都長的特別好,韓國的茶樹的生長區(qū)域比較狹窄,而且它的茶葉的品種非常少。但是,他們就這樣的簡單的茶葉的品種,他們還是會有專門的器皿專門的茶器和專門的行茶的一套手法,來把這個有限的資源給它擴大給它依附上文化的和人文的色彩。
所以它的茶樹的生長受到限制那么茶葉的種類也是有限的。但是他們依然可以用有限的資源創(chuàng)造出不同的泡茶的手法創(chuàng)作出豐富的茶禮儀態(tài),我覺得是非常了不起的。那么我們在韓國的時候,會不斷的觀察他們的沖泡方式以及喝他們沖泡的茶湯。然后我們自己也會去找到當?shù)氐囊恍┨沾山橙怂麄兊乃龅囊恍┳鞣弧Hミx一些他們所做的柴窯燒的茶器。
大家知道韓國的茶器的造型的特點其實是非常的古樸,非常的拙樸的這樣一種感覺他跟我們的瓷器里面輕貴然后精致的那樣的一種感覺是相反的。但是用他們的茶器你來沖泡他們的茶特別像他們的炒青的綠茶,你會發(fā)現(xiàn)茶葉在他們獨特的那個造型的主泡器里面(一般是用壺),然后水溫經過降溫再來沖泡。那么壺身是寬闊的,然后壺嘴下面一般會有比較大的一個隆起,所以讓茶葉在里面盡可能的舒展。釋放出比較甜潤,甘潤的感覺,然后把澀味給它漸漸降低。
所以我們茶人在行走的時候,其實是把自己的觸覺充分的打開讓你的心和眼睛都變得柔軟敏銳。你去仔細的捉捕,它可能出現(xiàn)的種種痕跡,那么這些痕跡里面的成因結果可能它其實是一種非常好的學習。所以我們說在山水精神中在人文精神中我們還會提倡一種格物的觀點。格物我們研究一個對象研究一個我們喜歡的執(zhí)著的我們熱愛的事物茶、器,還有由此而生發(fā)的種種,會是我們這個生命里面非常愉悅的讓人享受的這樣一個過程。
去年秋天是敦煌最美的季節(jié),敦煌在秋天的時候瓜果都成熟了。然后氣候從炎熱開始變得涼爽,寒冷,還沒有到來,那么這個季節(jié)我們去到敦煌去尋找古代絲綢之路上的茶的痕跡和歷史。所以做了一些敦煌的特客。
我們在陽光日末的時候啊,可能跟現(xiàn)在的時間差不多。就是在七八點鐘的時候我們做一次戶外課程。那么大家知道敦煌是古代絲綢之路的它一個關卡,那么中國的特別已經是西安地區(qū)的茶葉絲綢和陶瓷器一些器物,就是通過這樣的一條古道運到國外,從這里出去的,那么茶葉是其中的非常重要的一項,因為西北的游牧民族,他們平時的飲食習慣是以肉食主,所以維生素的攝入對他們說就非常的重要。那個地方蔬菜其實是不太多的,所以茶葉就成為了補充他們維生素的這樣一個重要的來源。
所以在敦煌的課程,前三天我們是在室內上課給大家講敦煌的茶的歷史,古代絲綢之路的茶的歷史。那么我們知道在莫高窟里面曾經有發(fā)現(xiàn)一個中國比較早的一個茶的記錄。在敦煌有很多經卷,那么早期被發(fā)現(xiàn),那么中國有一部文字叫《茶酒論》這樣一篇文章。茶酒論非常有意思的這樣的一個描述,它是描述了茶和酒不同的對人的功效。它以擬人化的手法來把茶和酒當作兩個人,然后他們對話。酒那就說,我其實對人來說有非常大的功勞,我讓人怎么怎么樣神思打開可以失憶永除可以詩性大發(fā)。喝茶呢,我可以讓人冷靜下來,安定下來,讓他們身心健康。所以茶和酒一直在爭論。
這樣的一篇文字它最早是出自唐代的,那么后面,很多人抄錄過他。然后作為經卷就藏在藏寶洞里面。那么后來是因為藏寶洞被發(fā)現(xiàn),然后很多文獻是流落到了國外。那么在敦煌發(fā)現(xiàn)的所有的文字和這個圖畫里面我們能夠找到的跟茶相關的,到目前來說可能就是這篇文字。那么從中我們看到什么呢,其實我們就看到了在唐代其實大家對茶或者酒的功能對人有什么樣得好的或是不好的。其實那個時代的人已經是非常清晰了,就跟我們現(xiàn)在說的茶養(yǎng)生的概念,我覺得是非常接近的。
我們在理論課里面來讀《茶酒論》和分析它,然后我們請了當?shù)氐亩鼗脱芯吭旱睦蠋焷斫o我們講敦煌莫高窟的藝術和壁畫。它的佛教里面體現(xiàn)的不同的藝術的這樣的一個呈現(xiàn)的方式和它的背景。為什么在莫高窟會有那么多那么美妙的壁畫和雕塑能夠留存下來。他曾經經歷過什么,他在那么多年的時代變遷里面周圍都成荒漠。但是這個寶庫,這個莫高窟還能夠存那么好保留的那么好,我們覺得除了信仰之外,它其實還有很多我們尚未知道的奧秘在其間。
所以我們在上這樣的理論課的時候,我們手邊每個人的手上都是有泡茶。這茶就是甘肅地區(qū)老百姓包括現(xiàn)在和以前他們都是日常喝的一個茶,這個茶叫三炮臺。
圖片上這個玻璃蓋碗里面裝的就是當?shù)氐牟栾嬋谂_,那這個名字非常的別致,那我們去的時候,知道有這樣的一個茶。那么它現(xiàn)在可能是當?shù)厝俗鳛榇徒哟臅r候,他們覺得是當?shù)靥攸c的一個旅游商品也會是他們的很多餐館里面一些高檔餐廳里面它配的這樣的一個茶飲。那兒么三泡臺它和以前咱們北方的八寶茶會非常的相似。
里面有大棗,玫瑰花,菊花,枸杞,還會有一塊大大的冰糖。然后茶葉,大家猜他們放的是什么茶。是一個云南春尖茶,一個綠茶炒青綠茶,春尖茶其實在云南現(xiàn)在喝的人已經不多了,大家基本上都在偏向普洱茶或者紅茶。春尖茶是七十年代八十年代,云南大面積的種植秘制調栽茶園,當時生產的就提高了,那么產量會比較高的這樣茶葉的一個品種。當?shù)鼐褪窃谠a地,可能大家把這個茶都會做一個非常普遍的一個茶就慢慢淡忘了。但是我沒想到在西北地區(qū),它是春尖茶的最大的消費的區(qū)域。
因為牛羊肉的攝入會比較大對茶葉對維生素的需求會大,所以他們在餐飲的時候,他們會投放大量的,他們投放真的是非常大,比我們平時沖泡要大。用大投茶量的綠茶春尖茶來沖泡這個三泡臺。但是大家會知道,如果綠茶我們用蓋碗燜著來泡就會怎么樣,會澀有股澀味,但是他們在里面會放一塊冰糖,冰糖體積還不小,在蓋碗的底上幾乎把整個蓋碗的底都占滿了。在喝的過程里面冰糖是慢慢地溶解的,所以呢,我們第一泡茶湯,喝完你再續(xù)水進去再喝。那么糖和茶,再慢慢的融合它其實是一個緩慢的過程。所以這樣的一個三泡臺里面配好的東西,我們可以只喝三次注水,或者四次,甚至五次注水。圖片上大家看到就是我們在上課的過程里面。同學們一邊在一邊在做筆記啊,一邊喝著三炮臺。我覺得這樣的一個學習的方式可能會讓大家更容易記住,我們這樣學習更接地氣。還有就是這個桌子也很有意思,我們所用的課桌。其實他是一個干燥風干的一個木頭做的桌子。他們很有創(chuàng)意的吧,中間其實鏤空然后放上沙和一些碎石,然后還種了一些多肉植物在里面,模擬戈壁上的沙漠上的那個形態(tài),所以這種形態(tài)讓我們剎那間就到了這樣的區(qū)域。
通過理論課的學習,我們在敦煌沖泡不同的茶,我們沖泡從云南帶過去的普洱茶生茶熟茶,還沖泡從馬來西亞回流過來的那些老的茶包括一個六十年代的龍井茶。這些茶之所以拿到這個地方沖泡是讓大家感受同樣的一款茶,我們在不同的區(qū)域,它會有一些什么變化,因為參加這次課程同學的很多。以前參加過初階課程他們對接茶品的我們在不同的區(qū)已經試過在北京、昆明、或者鄭州我們的課堂里面是用過的,所以我們再把他們帶到敦煌來沖泡的時候,大家發(fā)現(xiàn)氣候、地方對茶的影響,確實是存在的。雖然這是我在講道人文茶道的十四件茶法里面。也會給大家提到的你對茶的關注不僅要基于茶葉本身還要關注到周邊的狀況對茶葉的影響,對你的沖泡手法的影響。這樣的課程三天在室內,然后我們去玉門關。詩詞里面的春風不度玉門關,我們去玉門關看那個地方的柳樹是什么樣子的。我們去陽關,陽關大家都非常熟悉了西出陽關無故人。我們的古琴曲里面陽關三疊都是源自這樣一個有特殊意義的地方。所以當我們在陽光日落的時候來做我們的戶外的課程做一次茶會。我們把自己帶著去的古琴,擺起來我們自己來撫一曲陽關三疊我們吹一曲洞簫。然后在蒼茫的夜色下,在星空下邊我們來沖泡自己的茶。
天色映著遠處戈壁有些荒涼,連個高的樹都沒有。我們喝著自己沖泡的茶湯。你會覺得真的作為一個人,在人生的歷程中你來這樣一個地方能夠感受到這樣的具有歷史厚重感的一個地方,能夠感知自己。感知到天地的大美確實是一件非常幸運的事情。所以這次課程,大家都非常的難忘。我們這個課程以后很多人有寫的文章,有人拍了很多照片畫了畫,把這次課程把這個畫面固定在我們的記憶里面。而且我們經常會說到茶道里面有一期一會,這樣的一個詞所謂的一期一會就是在當下,此時我和你在這樣的星空下面。在這樣蒼涼的荒漠之中,我們可以共此一杯茶,曾經多少年前這里曾經發(fā)生過多少的事情,有欲學廢政講師有曾經從這個關口走出去就再也沒有回來的人。有那么多的風沙壘起來又消失了。有低微植物頑強的在這里生長,甚至開出一朵非常弱小,但是特別堅強的花朵。所以這樣的時候我們來做一個茶會,做一個茶席。也能夠找到的當?shù)匾恍〇|西都會讓大家會非常的感動,我們當時做茶會的時候布茶席本來想著找不到花了,像這樣的地方哪里會有花呢?但是當大家去找的時候就發(fā)現(xiàn)沙漠上低矮的那種灌木叢林竟然也會開花,有一種植物叫駱駝刺,駱駝刺它看上去像一個枯干的荊棘類的植物,但是仔細看會發(fā)現(xiàn)它依然開滿了一朵朵的小花,花非常小可能一個厘米的不到,一個厘米的直徑都沒有。但是你仔細觀察這個花瓣,它依然是五瓣,然后摸上去厚厚的硬硬的。它不像我們身邊的花摸上去它是有水分的,但它依然是一度非常美的花。所以當我們把這樣的花放到自己的席上面。然后我們用當?shù)氐谋热缯f飛天的圖或者當?shù)氐囊恍┘閳D案,作為茶席上的一些配飾或者一些主題點綴物。
那個茶席我們覺得它帶有非常強的地域特點,我們不希望在任何地方,我們所設的茶席做的茶會都是一模一樣的。如果是那樣的話,其實我覺得就失去了它的意義,茶席是一個行走的概念是個立體的概念。它應該隨心而動,隨機即而動。在什么樣的情況底下,它可能就會生發(fā)成另外的一種狀態(tài),只要它符合我們行茶的規(guī)律符合我們行茶的原則,那么它的其他部分可以讓它百花齊放的。
敦煌的云非常的美,所以我在上課的時候曾經跟同學們分享過一句我說。你看過敦煌天空的云,你就不會懷疑這樣的天空是曾經有過飛天來過的。我們在莫高窟的洞窟里面看到壁畫上面非常多的飛天的圖,但是我們轉過來看云的時候,就發(fā)現(xiàn)那些線條和飛天的線條非常的接近。所以你會覺得在這樣一個神奇的地方,神秘的地方,在古代和現(xiàn)代的一個點,那么這是我們當下的這個點,這點雖然微小。雖然在整個長河中,我們是微不足道的。但是這個點一我們是有了茶我們因為行茶的軌跡來的。這樣的一個點,我們這群人,為了同樣的夢想,同樣的人文的情懷聚到一起。我們看古代曾經有過美好的神秘的我們能夠想象到或者是我們不曾想象到的存在,我們感受到我們當下自己能夠通過茶湯來把這些東西聯(lián)系起來。我覺得這就是我們所說的,山水精神也就是我們山水精神里面所得到的一個人文的最精粹的最值得我們驕傲的地方。敦煌的案例,其實我會歸納到一個格物精神,就是我們通過對具體的山川風貌,對一個茶的事物的行走歷史來尋找它其中的種種,那么接下來,還會給大家分享之我們在茶事活動中的一個格古精神。
所以格古就是我們在從古代的一些茶的文獻書籍,甚至詩歌繪畫音樂里面去尋找我們今天仍然可以來學習模仿或者繼承的茶室的脈絡,那像有一個案例跟大家一起分享,就是我們去年夏天的時候我們在北京香山上面一個臥佛寺在里面做的課程。然后這次課程的,因為是夏天七月份。七月份在北京是非常炎熱的季節(jié),那時商廈還算清涼一些。那么時候也是荷花開放的時候,所以能當次的結業(yè)茶會,我就想我們可以來做一個荷花茶。大家都有讀過浮生六記,在浮生六記里面啊,就有記載。云娘用沙袋納茶少許置入荷花蕊中,到了第二天把茶取出來沖泡,所以茶和荷花的香氣融一體,非常的美麗的一款茶,所以這次結業(yè)茶會,我就想用這個茶來做茶會的第一道茶。所以頭天晚上我們所有的同學就把茶葉,這茶葉跟咱們安徽有關系,是我們這邊的一個桐城小花非常好的一個。桐城小花,就用小的宣紙袋給他包好,然后放在和花蕊中,再把荷花的花瓣輕輕的扎一下。然后就把花放在屋檐下,讓它經過一夜晚上,夜晚是有露水的那么花瓣可以保持比較鮮潤,那到第二天下午,我們是黃昏的時候做的茶會,茶會一開始我們把裝著荷花的大缸是搬到了會場的中間,因為是在古寺院里面,所以這樣的一缸荷花跟寺院的情景,真的是非常的融洽,同時那也有佛前供花的儀影。那么兩位女孩子兩位茶人,她們把花上面扎著的細繩剪開把花心里面的茶葉桐城小花取出來分送到每個茶席席主的面前,然后我們把茶葉投入到沖泡器里面,慢慢的把它泡開。當然茶葉也保持著荷花的香氣,在那樣的一個夏日的午后啊,臨近黃昏,天氣開始清涼下來的時候,第一道茶就帶給了大家非常美麗的體驗,美的體驗我覺得是從感官到心靈的一個漸進的過程,首先是視覺上的美感,然后你的味覺嗅覺,感受到這樣的茶湯,然后你的心里產生非常美的愉悅感,所以茶室的體驗,我覺得它是綜合的。耳朵聽到的眼睛看到的鼻子嗅到的我們嘴巴喝到的。它是一切理解慢慢在我們面前展開那么之所以有那么多豐富的方面可以讓我們去體現(xiàn)我們的心意,所以一次茶水或者是一個茶席。才讓茶人有了很寬廣闊的發(fā)揮自己才華的自己的奇思妙想的這樣的一個空間。
荷花茶是我們那天第一道茶,然后往后因為天氣慢慢的溫度降低了,那么我們的茶稍微會給大家一個所以溫靜一點的茶。就是時間年份比較長的普洱茶的生茶和巖茶或者是熟茶。這樣一個茶湯的刺激感,其實也是根據茶會的環(huán)境和來參加茶會的嘉賓的一些身體狀況,我們來考量的,那么也是我們會說到的人文關懷,茶湯里面的人文關懷的這樣的一個概念。當茶會結束,很多參加的人里嘉賓有非常好的一個體驗感和評價。很多嘉賓是現(xiàn)場揮毫或者是作詩,因為當次邀請的嘉賓像國家博物館的還有北京的一些文化機構的老師們比較多,現(xiàn)在這次茶會就留下了很多的大家寫的這樣的佳作,我想其實在古代,我們知道古代人有西園雅集,其實就是一波文人志趣相投,大家在園子里面吟詩作畫,飲酒吃茶,然后成為千古的佳話。那么我們現(xiàn)在我們兩千年這個時代的人,我們同樣可以用我們的生活方式,我們的茶會的形式凝結成當下一個西園雅集的這樣的一個范本。
荷花茶,應該說是我們在格古的時候學習古代的記錄里面文字曾經出現(xiàn)過的茶的一種方式,還有另外一個那就是三清茶,三清茶大家知道是乾隆皇帝應該說是他發(fā)明的,他用梅花然后跟龍井佛手絲還有松子仁一起用雪水來沖泡,謂之三清,這樣的一個茶,從現(xiàn)在的意義上講,是應該是一個花果茶啊,那么這個茶在記錄里面,它是冬天來喝的因為需要有雪水。我們冬天的時候同樣在北京,香山臥佛寺里面也做了一場茶會。因為是冬天我們之前就設計了定做了長長的斗篷抵御這樣的寒冷,然后我們圍坐在古寺的屋檐下面。身后是臘梅花正在開放,寺廟里面有兩棵唐代的古臘梅,每到冬天他們就開放了,所以整個寺廟里面都是臘梅的香氣,有紅墻碧瓦還有我們披著斗篷的茶人,我們起燙煮水,那天我們用的是山泉水,是在香山后面的一個寺廟的泉水。那么這個泉水,我們沖泡三清茶,我們先把茶葉下投,把茶葉溫潤泡龍井泡開,再把佛手絲還有放了一顆冰糖然后松子仁放進去。最后在第二次注水的時候把臘梅花投進去。所以當水的溫度上來熱氣上來以后它把花的香氣是蒸騰出來的。
每位喝茶的人,他們自己捧著一個小型的蓋碗,大家知道清代喝茶蓋碗不是用來做沖泡器而是用來做品飲器的。雖然是每人一個蓋碗,我們是專門定制的是縮小版的。因為在冬天的戶外,如果你喝了太多的茶水的話可能會要經常去洗手間會不太方便。所以蓋碗是小號的縮小的。所以當茶的香氣和臘梅的香氣,融合在一起,在冷冽的空氣里面,這樣的香氣是直入人心的。它會特別能夠調動起你審美的那樣的一個點。所以當我們在冬天,還在做茶會的時候,我們有的時候會很糾結,這茶會我們是在戶外做呢,還是在室內做。室內我們有空調有暖氣非常舒適,在室外我們會冷一些。
但當你人在戶外的時候,你跟天地跟外面的高大的樹木紅墻碧瓦,和旁邊樹上的鳥兒和松鼠可能你會處在同一個頻率里面。那你會感受到更多的人和自然的這樣一種關聯(lián),那么在這個關鍵的時候你再專注的進入到茶湯中。泡茶的人專注的行茶。喝茶的人專注的體會茶湯在你的身體里面,帶給你的五臟六腑的撫慰。我覺得這樣的當下的一刻,就一定是最美的一刻。
這次茶會我給他起的主題名稱的是蘭若游冬。蘭若是指在古寺廟里面第一個代稱。它意思是指在一個寂靜的修行的安靜寧靜這樣一個地方,那個游冬它也是梅花的一個別稱。所以有在冬天我們在這里游戲,然后愉悅自己愉悅茶湯這樣的一個含意。那么大家看到的后面的這樣的一個信簽是我們的茶箋,茶箋就是每次茶會的時候茶人需要給你這個席起個名稱,再大的茶會主題名稱底下起個小的名稱,然后你的主題有一段文字,或者一段詩來做,還有呢,就是茶會上我們喝什么茶。第一道茶,第二道茶還有么,茶點是什么席主是誰,我們會書也在上面。
很多人也會說喝茶,其實是一個非常簡單的事情。可能我就一個人,一個杯子,一壺水一泡茶我可以喝。為什么要用茶會這樣的形式感用行走這樣那種形式感來和茶相關聯(lián)的,我會覺得其實茶會是讓更多和自己一樣,喜歡茶,甚至是還沒有開始進入到茶的世界還沒有開始喜歡上茶的人,能夠更多的通過這樣的一個美的分享的方式進入到其間。茶會和茶席一定不是我們習茶最終的結果。它只是一個過程,它是指引我們由茶走向向上向美的一個途徑的一個橋梁。
我覺得有這樣的橋梁,其實對于我們茶人來說是非常幸福的一件事情,同時也會讓我們所走的路,我們的茶之路變得更為有意義。而且因為有了這樣的一些形式感,我們可能就會需要你把眼睛不僅放在茶的本身也放在茶之外,就像剛才看到的那張茶箋,我們茶人不僅要懂得怎么樣泡茶等懂得怎么樣分辨茶,你還要可能要懂的會一點詩文會,會寫一手好的字,會畫一幅好的畫。那么這樣的一些東西,這樣的一些技能和才華都可以在你的茶的這樣的表現(xiàn)里面體現(xiàn),出來方方面面,所以包括咱們在安徽在徽州我們也會有一次課程會帶大家去看筆墨紙硯的制作,那么墨紙硯跟茶有關聯(lián)嗎?有,它會讓你的茶事活動變得更為的豐富,更為具有人文的氣質。所以我們可以一起去體悟中國山水的人文情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