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時候特別羨慕小孩子的簡單,想干就去干,沒有太多的羈絆。這些品質正是現在的自己缺少的。
目前處在離職狀態,內心里好想拋開一切全國各地到處旅行。但現實是各種羈絆,遲遲不愿意出發。讀蕾秋·喬伊斯的《一個人的朝圣》特別應景,講述的就是一個退休老人一次毫無準備的徒步前行。在別人眼中,主人公哈羅德是在進行朝圣之旅,在我看來,他更像是在進行救贖之旅。為自己曾經錯過的感謝,為當初奎妮的善意,為自己不去挽救的婚姻,為自己失去的兒子……
哈羅德出發的原因很簡單,甚至是突然。某天收到了一封來信,來信的人和他已經二十多年沒有練習過,她說自己患上了癌癥,已經到了晚期,在即將邁入死亡的墳墓之前想到了這個許久沒有聯系過的老友,問一聲好。這封信像一顆石頭丟入了主人公平靜如水的退休生活,激起的水花持續發酵著直到促使哈羅德踏上了徒步朝圣之旅,他希望自己徒步去看望寫信的奎妮,希望奎妮能夠抵抗死神的威脅,挺住,等他的到來。
這是一次說走就走的出發,甚至在出門前他都沒有打算要徒步去奎妮那里。向前走走看,下一個郵筒吧,再向前走走看……走著走著走出了他退休生活的邊界。原本的平靜生活被不經意間打破了,他萌生了徒步去看望奎妮的想法。六百多英里的距離,沒有規劃,甚至沒有帶上合適的行囊就出發了。他走過了加油站,加油站女孩子講了一個虛幻的故事激勵他繼續前行。他走啊走,遇到了質疑的笑聲,遇到了驚訝的羨慕,遇到了各種各樣的人,聽說了許多故事。徒步的過程中也開始反思自己的生活,反思過去的婚姻,反思與奎妮的關系,反思對莫林(妻子)的愛,反思對兒子的遺憾,反思自己的家庭,反思童年……
徒步走或許是最簡單的事情,只需要把一只腳放到另一只腳前面。然而如此單調機械的動作卻并不容易,尤其是不容易每天都走,不容易堅持走到六百多英里之外。在一路上,他經歷了剛開始的痛苦,漸漸學會了忍受痛苦,減輕痛苦。甚至于,某天他突然下定決心,一個人需要的東西并沒有那么多,他把錢包和各種非必須用品都寄回家,開始了身無分文的徒步之旅。
生活在這個世界上到底需要多少東西?哈羅德認為人不需要很多東西,渴了就喝水,餓了就找吃的,天黑了就找地方睡,原來生活可以如此簡單。讀到這里,我不禁有點眼眶濕潤。一直想要出發去各地旅行,但卻遲遲不動身,擔心車票錢,擔心晚上住的地方,擔心沒有好地方玩……或許我缺的只是哈羅德的決心。
故事的結尾并沒有期待的奇跡,哈羅德的徒步之旅并沒有救活奎妮,癌癥還是奪去了奎妮的生命,只是他的徒步延續了奎妮的生命,也讓奎妮平靜祥和的走完了生命的最后歷程。與其說是拯救奎妮之旅,不如說是哈羅德的自我救贖之旅。在徒步中,他從新審視了愛情,審視了自己的前半生,審視了與周圍的關系,終于,他從過去的愧疚中走了出來。在習慣了與哈羅德冷戰的莫林也在“失去”丈夫之后重新審視自己的生活以及與丈夫的關系。長久以來,她陷入到喪子之痛中無法走出來,不斷地埋怨丈夫,與丈夫的婚姻名存實亡。造成這結果的不僅僅是哈羅德的過錯,還有她,還有她的不理解。哈羅德的自我救贖之旅也是莫林的自我救贖之旅,經過這段旅行,他們的關系更加密切了,也更清楚了自己對彼此的意義,或許這才是這趟旅行的意義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