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不同的人。期待不一樣。
有人想著《暗夜騎士》,有人在想著《硫磺島家書》,也有人覺得《敦刻爾克》會成為豪華版《贖罪》,似乎還有種錯覺:下一個鏡頭就能見到湯姆希林,噢不,是詹姆斯麥卡沃伊那張臉。
當然,對于走進電影院的大多數人民來說,Christopher Nolan這幾個字母基本也會被略過。
畢竟,“敦刻爾克”這個名字本身就足夠陌生。斯大林格勒、諾曼底、阿登森林,這些地方發生的事再講一個世紀可能都講不完,敦刻爾克?也就是一個英國人才愿意大書其書吧。
2.
30多萬盟軍叢敦刻爾克跑回英倫三島,這個數字挺眼熟的,沒錯,80年前的淞滬會戰中國軍隊的死傷也是這個數字,隨后的南京大屠殺還是這個數字。
對歷史有點興趣的東方人,可能早已習慣了無任何制空權、沒有重火力的戰爭場面,回過頭看諾蘭擺的那幾架零零星星的bf109+JU-87,怎么說呢,雖然《敦刻爾克》用了多維度和多條線去試圖傳遞一種濃烈的情緒,但總有些意猶未盡。
諾蘭甚至“懶得”給民船一個“蜂擁而至”的鏡頭,對,就像《指環王》系列剛多夫帶救兵叢山頂殺下來那樣,真心沒有。
第一次聽說”反高潮主義“這個詞語,冷淡無高潮強調情緒的表達——就像是槍炮版的《海邊的曼徹斯特》。但我確實也贊同,一提到戰爭片就要說“反戰”挺沒勁的。
3.
你說他玩的很痛快吧,但也能看到一些很明顯的媚俗橋段,比如小青年喪命這種典型的為了沖突而沖突。
你說他玩的不舒服么,想想用腳趾感受沙灘,用皮膚嗅聞咸濕的海風,然后在溫暖的陽光下吹吹牛,這是什么感覺。
這大概也是槍炮版的埃里克侯麥。
4.
杰克勞登駕駛的噴火式戰機迫降海面的時候,不知道為什么總有點出戲,會想起2001年,有個開蔡國慶的飛行員也掉在了茫茫的南中國海上,他沒有那么幸運,至今杳無音訊。
是81192還是81194,普通的我們可能都沒法確定。東西方的擰巴方式可能不太一樣,但殊途同歸:反戰有什么意義?沒有戰爭,今天去電影院只能反復刷《小時代》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