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學校成為地方競爭制度中的重要一部分。企業、房地產、教育主管部門,無形中增加了學校教育中的“市場化”元素,教育原則和價值的追求,被放置一隅——擁有需求的市場與“考試排名表”上處于前列這樣的學校,意味著學校周邊配套會不斷被完善,房地產開發將持續繁榮和發展,因為學校有名次,就會有需求;一旦學位有需求,就會吸引那些“有能力”孩子的父母積極競爭這些學校學額,無論是以學區房的形式,還是以紙筆測試、面試方式等去競爭。
這就是很多學校提出“辦人民滿意的教育”的本質,顯示出一種本應該公開討論,但大家都秘而不說的“關鍵性中心”的轉移:從學生需要到學生表現的轉移,從學校為學生做什么到學生為學校做什么的轉移。很顯然,這個轉移確立了一個新的尺度和一套新的目標,即不斷在市場化游戲中取得勝利,結果是綁架學生和家長,一起努力奮斗,一起營造“良好的公眾形象”,成為一所辦“人民滿意的教育”的學校!
也因此,學生的高考、中考分數,以及一所學校的升學率,在教育市場里有了相對價值。一個不斷提高自己升學率的學校,才有良好的公眾形象,而不斷進取的學生,才能得到學校上下的最大關注。那么,我們該質疑的是,什么是人民滿意的教育?對學校,以標準化成績測試結果來簡單衡量學校辦學質量,究竟意味著什么?毋庸置疑,這樣的制度環境下,學校校長的角色根本無法得以改變——大量的時間精力用于維持或提高一所“好學校”、“人民滿意的學校”的公眾形象,而不是花在課程與教學問題上。同時,教師不是自主權和專業地位的提升,而是工作強度的增加。學校個性、特色缺失,更忠誠于標準化考試、統一的課程、講授式教學…
辦人民滿意的教育,本質上是把學校教育當作一種服務,學生和家長被客戶化,那么,學校課程是用以支持不同學生和家庭“再生產”、“再創造”的再分配的載體。那么,“人民滿意的教育”追求下教育市場的規范是什么呢?教育市場化,是一種什么意義的選擇:是效率、速度和成本控制、還是社會和教育公正的實質性關注?此外,學校為了爭取稀缺資源而展開激烈競爭時期積累的某些有價值商品的方式,具體有哪些?比如,當前極為吸引眼球的衡水中學——商品是極高的升學率,資源是大量的“有能力”的學生及學生和家長對這所“人民滿意的”學校的高度認同。
起始于2014年的招生制度改革,可能帶來一輪學校洗牌。受益最大的群體,是逐漸發展中的中產階層。那些社會資本、經濟資本不足的家庭及孩子,僅僅會是有限的或沒有流動,他們可能依然“沒有價值”——在市場競爭中。
讀完《教育的哲學基礎》這本書,唯一能幫助你我思考的,大約是,當下的國家招生制度改革,是在古典自由主義、新自由主義、新保守主義…之間搖擺。比我們這些教育研究者更強大的教育政策制定者,其政策制定的哲學基礎,到底是什么,估計他們自己也并沒有想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