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鄰居,等下我會打我兒子,可能哭聲有點大,影響大家休息,敬請見諒!
今天晚上我不弄他一頓,感覺都對不起祖宗。
這是某小區14棟502的業主發在小區群里的。不知道孩子孩子犯了什么”對不起祖宗“的大錯,要冒著擾民的風險揍他一頓。
鄰居們紛紛表示理解,還有邀請業主打兒子的時候開個直播,還有要參團,一起打孩子的。
我女兒今天還行,但是也打一頓吧!
看著業主群里一片喜慶祥和,連打孩子都要組個團,很是可樂。
只是,歡聲笑語的業主群背后,家里還有個等著挨打的瑟瑟發抖的孩子。
01 被打的孩子,身心俱傷
”打是親,罵是愛,要是待見上腳踹“,這是我老家流傳的一句話。
聯合國兒童基金會2014年的一份報告稱,全世界有多達80%的父母都打過孩子,更有相當一部分父母壓根兒沒把打孩子這件事當回事。
打孩子不算什么大事,被打的孩子,都還好嗎?有的孩子平安長大了,有的永遠失去了長大的機會。
在海南萬寧,一個6歲的小女孩,因為頂嘴,被親生父親用皮鞭抽打1個小時。
當父親抱著孩子進入急診科的時候,孩子已經沒有了心跳、呼吸。醫生們搶走了三十多分鐘,還是沒辦法把女孩救活。
6歲的小女孩,就這樣被自己的親生父親打死了。
常年被打的孩子,即使僥幸平安長大,心理上也承受巨大煎熬。
知乎有個熱門問題,“從小被打罵長大的孩子長大后有什么心理問題?”最高贊的回答是這么說的:這是一個看了就讓我感覺很憂傷的問題。
這個答主,從4歲到12歲,平均一禮拜挨2次打。挨打的原因很多,上廁所時間長了,回家晚了,成績差了,反駁父親了,都會成為挨打的理由。
答主到初二開始抑郁和焦慮,高中三年最痛苦,不下一百次想到自殺。他無法集中注意力,課堂上要么昏昏欲睡,要么胡思亂想,成績下滑嚴重。
高三去精神病院治療,確診為焦慮癥+強迫癥,吃藥治療。他說,現在他治好了焦慮和憂郁,但對注意力的改善有限,他依然無法控制注意力渙散。
被打的孩子身心俱傷,小時候挨過的打,會成為孩子一生的痛。
02 父母打孩子,是有”病“
陰天下雨打孩子,打孩子似乎是一種娛樂手段。為什么會打孩子呢?父母打孩子,是因為有兩種病。
- 第一種病,是“情緒病”。
知乎答友的父親,從小山溝來到城市打工,吃過苦,趕上了好時機,成了游戲機長的廠長,也曾經風光無限。
但后來結婚生子,他做了基層電工,一干就是15年。他體會過榮耀,正在經受落差。他總說自己是個沒用的人,他脆弱,自卑。
他不知道如何排解這巨大的落差,不知道如何排解內心的自卑。他對孩子寄予厚望,他打孩子,好像就是在打現實中不得志的自己。
海南萬寧那位親手打死女兒的父親,曾經因搶劫入獄,妻子離家出走,他偶爾打零工,生活困苦。
生活的不順,對妻子的怨恨,他內心積攢著怨氣,因為女兒一句頂嘴,他就把年幼的女兒當成出氣筒。
父母心情不好,不知道怎么發泄自己的負面情緒,所以就拿打孩子作為情緒的發泄口,是情緒病。
- 第二種病,是“遺傳病”。
有首歌叫長大后我就成了你,小時候被打的孩子,長大后更有可能暴力對待別人。
國際犯罪學專家大衛·法頓說:那些肢體受到摧殘,受到忽視的兒童,長大后很有可能成為非常暴力的攻擊者。
在美國心理咨詢專家蘇珊·福沃德的《原生家庭》里,她寫了霍利的案例。
霍利是一名41歲的家庭婦女,她因為暴力虐待10歲的兒子,被學校的輔導員舉報到社會福利署,又被社會福利署送到蘇珊這里接受心理治療。
霍利說,她曾經發過誓,絕對不碰孩子一根手指頭。因為她知道被打是什么感覺,太可怕了。
可當她意識到的時候,她已經變成了跟母親一樣的瘋媽媽。她的母親,曾經拿著菜刀滿廚房地追她。她變成了她最討厭的人。
幼年時的霍利,在受到母親的虐待和恐嚇時,也會有憤怒。只是年幼的她,有怒火也無從發泄,成年之后她會想法設法尋找宣泄途徑。
母親用暴力教會她教育孩子的方法,她是個“好”學生,霍利打孩子,就是遺傳自母親的家族病。
多達80%的父母都打過孩子,以上案例中出現的極端父母,我希望只是少數。
大多數的父母只是偶爾打一下孩子,就像和諧有愛的業主群里,只是陰天下雨的時候才打孩子調劑一下。
有很多父母會說,孩子必須得打,說不打孩子的,都是站著說話不腰疼。
不管怎么說,打孩子都是利用強者對弱者的暴力,是用拳頭說話的。打孩子是最無能的教育孩子的方式。
03 不打孩子,更能教好孩子
很多時候想打孩子,不是因為孩子做的事情多么過分,而是孩子撞在了槍口上。
比方說,你回家看到孩子把玩具扔得亂七八糟。如果你心情很好,剛發了一大筆獎金,你也就一笑置之了,沒準還會豪邁地給孩子買買買。
如果你剛被老板批了一頓,又累又難受,在看到孩子搗亂,你的無名火就會竄出來了。
所以說,想對孩子發火的時候,先冷靜3秒鐘問自己一個問題:我是自己心情不好,還是孩子做得太過分?
- 自己的原因:遠離孩子
我現在還記得3年前的某一天,我去郊區出了趟短差,工作本身就不太順利,家的路上導航又導錯了路。
一路上膽戰心驚,塵土飛揚,回到家心情特別不好,看到什么都不順眼的那種。
4歲的孩子朝我飛奔而來,我跟他說,媽媽今天繞了很遠的路,特別累,我想休息一會兒。轉身就回房間,躺在床上。
孩子跟著我進了房間,爬上床躺在我旁邊,抱著我說,“媽媽真可憐”。
我當時特別慶幸,我跟孩子說了我心情不好,沒有硬陪他玩。如果我陪他玩,最后的結果也會是以我咆哮收場。
如果確實是孩子做錯事了,我們也可以有一萬種方法替代打他一頓。
- 替代打罵的方法
孩子弄亂了玩具,就讓他自己收拾;他打碎了花瓶,就讓他收拾碎片,用零花錢賠花瓶,這就是自然后果。
讓孩子體會到自然后果,他就會察覺到行為和結果的關聯,當他做某些壞事的時候,就會預想后果他能不能承受。
打罵孩子也好,講道理也好,最終的目的都是讓孩子變得更好。斯金納說過,教育就是塑造行為。
塑造,其實就是把目標分解成一小步,每完成一步,就給予正面強化。正面強化也很簡單,一個肯定的眼神,一句暖心的鼓勵,都會讓孩子有繼續變好的動力。
比如,孩子不愿意做作業,每次作業之前都是各種磨蹭。除了嘮叨催促,我們還可以用正想強化引導孩子。
孩子昨天磨蹭了20分鐘,今天磨蹭了15分鐘。我們可以肯定孩子,“今天比昨天少磨蹭了5分鐘,進步還是挺明顯的。”
少點嘮叨,多點肯定,孩子也希望自己越變越好,而不是聽到催促和否定。
蘇珊的《原生家庭》里有這樣一句話:
被打的孩子長大后,身體受的虐待結束了,但因為自我厭惡的心理,情感上的虐待仍在繼續。所不同的是,施暴者變成了她自己。
打罵孩子,是最簡單最不費腦子的方式,卻是對孩子傷害最深的方式。
真正疼愛孩子的父母,不會無情地傷害孩子的自尊,踐踏他們的自我價值感。
作為家長,我們要多開動腦筋,尋找更好的替代打罵孩子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