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喜歡簡單喜歡隨意喜歡自由的表達,他們的世界是獨特的斑斕的神奇的,他們的感覺往往又是最真實最豐富最鮮活。畢加索說:每個孩子都是藝術家,問題在于如何讓他長大后仍然是藝術家。兒童美術教育不等同于學院式的成人教育,我們不能用成人理性的思維去干預孩子感性的表達與創造。我們在教學過程中要善于保護孩子的可貴童心,尊重他們的體驗,呵護繪畫的興趣,激發創造靈感,從而引發孩子創作的激情和欲望。讓孩子帶著美的眼睛去感知周圍的世界,從而感受生活的幸福與美好。
“怎樣教孩子?怎樣才能最大限度的保護好孩子?”? 關注生命的教學才能立住腳跟,滋養靈魂的教育才能永放異彩。把自己的教育意圖隱藏起來的“無為而教”的教育境界,亦是教育的最高境界----蘇霍姆林斯基。?
注重孩子的創造性思維的開發與個性化語言的呈現。力求用最簡單的教學方法,去挖掘孩子真實的感受,達到純真自然的狀態。
“每一個孩子都會涂鴉,三歲時在亂線混沌中出現了來自宇宙的運轉軌道,圈出了跨越文化時空的圓;接下來的十字,太陽,充滿觸角的各式存在體,是和世界友善的招呼接觸;四歲左右畫樓梯格子,乃是感受到原來肉身是一個框框;六歲之前一步步畫出的人,樹,房子,無論是混沌出現秩序后的第一個大圓,還是左右擺蕩的仇富快感及內在需要,站立時的決然,現實困住再走出來的格子,直到天地初開后,進入天地間人世秩序的畫面。”
? “我們都經歷過涂鴉的階段,當再看到孩子涂涂畫畫時,卻不可免的帶著成人龐雜的價值標準。其中,一種態度是將小孩涂鴉當作無意義而漠視之,甚至禁止;另一類的態度則是為信奉資優教育而提早塑造引導,以達到某些成就—先暫時由比賽,展覽等來判斷的成就。幼兒繪畫的比賽,展覽一如任何其他的比賽,成人的價值判斷,常造成孩子發展的阻礙等等,需小心思考。”
? “孩子通常在兩歲之前開始出現線畫,而在此之前他先是羞怯的在紙上試驗著。發自他內在有機組織的活潑生命力及對成人的模仿,他拿起了畫筆,第一次嘗試畫畫。模仿可以啟動創造力的開關,它開啟了一道水閘,而創造力的湍流便一瀉千里。
? 兒童最早畫的圖形通常是大圓圈,這代表他來自遙遠的地方。這些大圓圈也譜成了兒童生命的序曲。在繪畫作品中,孩子泄露出在他幼小心靈中仍然緊密相連的世界。”
? “在最早階段的繪畫,孩子表現了三歲之前非常強烈的運動感與節奏感,孩子在空間里龍飛鳳舞的涂寫出,令人印象深刻的線條。他們經歷過原始運動的凝聚壓縮,最后終于在象征符號,幾何形式上停息下來。
? 圈圈可以越來越大,有時候他們把痕跡留在紙上,看起來只不過是巧合罷了。涂鴉是孩子寫給自己的信件,敘述著他們對自己的了解”。
? “在孩子的線畫中所出現的各種形狀,是由孩子本身的成長法則所主掌的過程所塑造而來的。這些線條有很完整的胚胎發育的影響,也提示了腦部與脊柱的早期分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