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自我封閉式孤獨:這個世界上除我之外沒有任何人了 ----極致的自戀狀態 (東方不?。?/p>
2.被動孤獨:感覺自己被邊緣化,類似于被所有的人排斥,覺得沒有人喜歡我
主動孤獨:主動選擇讓自己獨處一會,真正地能和自己的內心呆一會。(正念、冥想)梭羅 瓦爾登湖
3.犧牲自己、融入他人。(“自我感動”的行為藝術)
在我們的文化中,犧牲自己滿足他人是一種付出,是一種向別人提供價值和貢獻的方式。
“自我犧牲的關系中沒有合作”、“自我犧牲的人不承認自己獲益”、“自我犧牲是自戀者的游戲”
4.一個成熟的人,其實最重要的就是自我接納。不管我身上有什么,我都不將它看做有點或缺點,這只是我的特質。我可以犯錯,我也有糾正自己錯誤的義務,或者說我是需要糾錯的。
5.有時候我們認為是外部世界的問題,其實都是我們自己內心的反應和投射。
6. 自我模式的四個類型
? ?控制模式(我的地位高,對方地位低---權利模式)
? ?順從模式(對方地位高,自己地位低。討好型人格、依賴模式)
? ?疏離模式(我的地位低,對方地位也低)
? ?成全模式(別人很重要,自己也很重要)
7.生氣是保護自己的一種方式,這是一種防御方式。你惹我生氣了,這是最簡單的“嬰兒模式”
8.偏執型自戀:我就是世界的中心,(特別自卑)
9.一個成熟的人,一個能自我接納的人,有著比較高的自尊水平的人,才能夠坦然地說出對不起。
10.自尊:自己尊重自己。自尊心強和自尊水平低(極度自卑)是兩碼事。
11.自我接納不等于“我就這樣”堅定不改?!拔揖褪且粋€普通人”和“我就是這樣”是兩個概念。因為人是會 成長的,這樣的態度等于剝奪了自己的機會,否認了自己有成長的可能。
12.實現相互成全的自我模式:1)分清楚這是自己的事,那是別人的事,要有界限感。2)能夠自我接納。自我接納不意味著自己不變,而是允許自己犯錯,但是承擔改變的義務。3)尊重:承認他人的貢獻。
13. 物化、工具化
14.現代家庭的忽視:孩子的感受不被承認,或者說是沒被真正地看見。別人只關注到你的表現,而無法關注到你真正的感受。
15.個人理解:合理地放棄:孩子童年時期的各項愛好學習并不需要“從一而終”
16.忽視的三類:需求忽視、情感忽視、價值忽視
需求忽視的一種孩子的主張是被修改和加工的,是沒辦法得到真正積極的回應的。
對別人有貢獻是我們活著的一個很重要的價值感。
17.討好關系:
1)迎合、順從,把別人當工具,聽話的孩子就是個工具
2)我要你對我好,討好。。。把自己當工具。覺得自己特別厲害,厲害到可以去管理別人對待我的方式。我很在意別人的評價,就是討好。
3)討好的關系中沒有獲益者。
18. 討厭關系
討厭別人意味著我們變成了這個世界的規則的制定者,我們擁有了評點江山的權力。
19.嫉妒:欣賞不能(在極度自戀的人看來,不可能有一個人是讓自己欣賞的,哪怕欣賞,也只是把對方當做一件趁手的工具)
欣賞:他很好,我想跟他一樣
嫉妒:我很糟,我要讓他變得比我更糟。
如果一個人不斷的評價自己、批判自己,其實就是把自己當做一個工具人來看待。
20.隨喜贊嘆:跟別人共同歡喜,一種欣賞的狀態。
21.鍵盤俠:對自己過度苛刻地要求自己,無法做到自我接納。
22.情緒背后是感受,感受背后是渴望
23.接納自己,與自己和解。
檢驗自己是否真正接納自己
24.三條邊界:
1)尊重自己、同時尊重他人 (接受別人是完整的人,也接受自己是個完整的人)
2)自己的事情自己負責(自己的情緒、事情劃定一個邊界)
3)不要撒謊、真誠,不自我欺騙,不自我感動,不自嗨。
25.社交的5個原則
1)做一個愿意為他人鼓掌的人(隨喜贊嘆,與人為善,與己為善)
2)尊重自己、尊重他人
3)要有循序漸進的分寸感
4)向對方表達善意
5)遵循價值交換原則
其如其分的孤獨:不會一個人離群索居,也不會害怕自己被別人拋棄,可以享受獨處的空間,但跟別人在一起的時候也很自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