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期主義與精確訓練
——就如何促進學生讀寫能力的提升在教研活動中的發言
王桂香
剛才這幾位九年級教師的發言,有方法,有經驗分享,具有很強的借鑒價值,我聽了也很有啟發。語文課也離不開扎實有效的訓練,而所有的訓練又必須建立在這樣的基礎上,科學的,有挑戰的。學生通過實實在在的訓練看到自己的進步,學生學習語文動力就有了,課堂上就會集中注意力,就不會有多大的紀律問題了,這就是正確聚焦的問題——你也是聚焦紀律,紀律就越有問題;你帶學生聚焦于知識,聚焦于學習活動,學生就忘了做小動作或說小話。
上周六參加培訓的時候,我跟王瓊和冰冰交流說,整張語文試卷,主要考查的就是學生的讀與寫。
我先說一下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整張試卷近一半的題目都是考查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的提升,不僅要靠閱讀課的學習,這是課內系統,還要有另一個系統,那就是學生大量的閱讀。這就是發生在學生身上的雙系統學習,只不過前者是顯性的,后者是隱性的。課內系統,有兩個分支,一是借助課文解讀來提升閱讀力,一是通過名著閱讀課來習得讀書方法和策略。課外系統,是指學生的自主閱讀。從數量上來看,前者閱讀量大還是后者?很顯然是后者。用教育哲學家懷特海觀點看,對學生而言,課內系統是精確學習,課外系統是浪漫認知。浪漫是精確的基礎,這是毋庸置疑的。
但是反思我們的語文教學,我們是不是只是重視了我們能把控的課內系統,忽視了課外系統呢?杜甫說,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陸游說,汝果欲學詩,功夫在詩外;蘇霍姆林斯基說,誰的學習成績差,他就需要大量閱讀。他們都是在強調課外閱讀的重要性。但是多年來課外書在三個字誤導了多少老師、家長和學生,他們顧名思義以為課外閱讀可有可無,以為與學習無關,但是我們聯系自己的語文學習,自己的考試體驗,試卷考查的是死記硬背的知識還是整體的閱讀寫作素養呢?
認識到這一點,我們如何行動呢?
我想到一個詞:長期主義。我們希望學生考高分,短時間的訓練或死記硬背,的確能提升分數,但不久后學生又把背的東西還給老師了,為什么?因為他背的對他來說只是信息,還沒有形成知識。那么,只是課堂上的一次訓練兩次訓練就可以形成知識了嗎?他還要在不同的語境中反復運用,所以課外閱讀要長期堅持。
在座的老師們都知道課外閱讀的重要性,所以我剛才說的,只不過結合了認知心理學來論證強調課外閱讀這件事時正確的。但是如何抓課外閱讀呢?我建議兩點:一是解放;二是跟進。
解放,就是平時的課外作業和周末作業,盡量不布置抄抄寫寫的作業,因為這樣的機械練習除了讓學生看不起語文,以為語文學習就是抄抄寫寫,起不到我們以為的鞏固的作用。要讓學生鞏固字詞或古詩文,我們自習課完全夠用啊。所以,解放,就是解放學生的課余時間。
解放,當然不是意味著放縱學生去玩,而是跟進他們的課外閱讀。具體的策略可以有這些:教師推薦閱讀書目,學生向同學們推薦,借助閱讀存折推動。具體做法,分享幾點我以往的做法:1.每天利用早自習或正課前五分鐘,讓兩個學生每人向大家推薦一本書,介紹書的內容,吸引學生閱讀興趣,同學們介紹過的好書,往往會成為班里的暢銷書。2.每周讓組長檢查他們的閱讀存折來跟進,在班內匯總表揚,或直接寫在后黑板上表揚。3.月底,班內評選閱讀之星,獎勵閱讀字數在一百萬字以上的同學,適當給一些獎品。4.每個月設置閱讀量的底線,50萬字或一百萬字,要求學生完成。
學生的課外閱讀,需要發揚長期主義,因為這不是立竿見影的事,但是兩個月之后,學生自我評價會發生積極改變;半年或一年之后,學生成績會有明顯進步。
需要提醒的是,我們可以引導學生多閱讀,更要引導他們擴展閱讀面,閱讀深入,也就是說,要深廣閱讀,而不是單一的憑興趣只讀某一方面的作品。
關于名著閱讀,從這幾年的中考試卷來看,要求學生一是要多讀,凡是課本上推薦的名著都要多讀讀透,二是要會讀,會用多種閱讀策略來讀,這樣能讀得深入,讀出趣味。
教材后面每一篇名著導讀后面,都給了閱讀活動的建議,分為若干小專題,我們不妨帶著學生老老實實去做。
尤其是《西游記》和《水滸傳》,我帶學生讀這兩本書,每本書的共讀都至少用半個學期,有條不紊地進行。
其實關于名著閱讀的教學,有一個很好的方法,如果老師精力不濟,無法帶學生讀書,那么可以讓學生自組織啊,只要你信任學生,放手讓學生施展“七十二般變化”,你會收獲驚喜。你需要指導的,就是對活動本身進行指導和調控。
那么,如何在班內名著閱讀呢,我覺得甚至都不需要專門花一周時間進行或上若干節導讀題,抓住課前三分鐘時間,也許就能收到很好的效果。
具體如何去做,我有一點經驗,已經寫過三篇文章,已經先后分享在群里,這里就不再贅述了。
關于作文教學,分享兩點經驗:
1.二次作文比老師精批細改更能提升學生寫作水平。我從2011年到現在,一直堅持二次作文,其實就是注重作文的修改,把修改的任務還給學生,二次作文可以讓學生看到修改后的佳作,會帶給學生成就感。當然,這需要教師在寫作前上好寫作指導課,學生寫后上作文評講課,學生才能寫有進步。大家想一想你改完全班同學的作文需要多長時間?準備作文指導課和評講課又需要多長時間?中間哪種勞動讓你有成就感?哪種更有效果?幾乎是不言自明的。
2.下水作文給學生提供寫作的借鑒,讓老師指導寫作更能“一針見血”。下水作文,就是模仿學生的口吻來寫作,或者從成人角度來寫作也行,最好針對某一次作文訓練,寫出一篇文章,能突出本次訓練點的。下水作文,哪個老師不會寫呢?我們平時指導學生寫作文,批改作文寫評語,都能說得或寫得頭頭是道,我們何不試試寫一篇文章給學生做個示范?寫了,你就有了深刻的寫作體驗,就知道在哪個地方需要指導學生,學生也更能心悅誠服地接受你的指導。這學期第三次寫作訓練,我提前寫了下水文,結果學生作文就出現幾篇精彩作品,得到我們網師的講師和學員們的夸贊。
堅持長期主義與精確訓練相結合,我們以后的語文教學就會少很多無用功,而朝向扎實有效,語文課就能充分挖掘知識的魅力。希望我們以后的教學研討本著有用有料的原則,專題化,成果化,七八九年級工作能夠串聯到一起,實現我們學校每一年中考戰績的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