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風箏的人為你》--為你,千千萬萬遍。
當你的能力還駕馭不了你的目標,那你就該沉下心歷練;當你的才華還撐不起你的野心,那就靜下心來讀書。《追風箏的人》這本書在我初中時期就讀過的,之后就沒有機會再次閱讀,終于迎來工作后的第一個比較長的假期(國慶),便有機會再次閱讀(實際上是由于身體愿意不方便出行只能看些書了),不出意料有了不同于以前的見解,感受更深。所以矯情的想寫個讀書筆記。
《追風箏的人》講述的是,12歲的阿富汗少爺阿米爾與仆人哈桑一起長大、情同手足。然而,在一場風箏比賽后,哈桑為了搶回少爺贏得的風箏,遭受了異端份子的強暴。躲在角落里的阿米爾看到了這一幕,但是,作為哈桑最親密的朋友,他并沒有站出來阻止。阿米爾從那時候開始,就一直為自己的懦弱感到痛苦,但他卻選擇的對自己和對哈桑更殘忍的方式,嫁禍哈桑偷了他的表,把哈桑和哈桑爸爸一起趕走了。后來,因為恐怖分子對阿富汗的占領,阿米爾和他父親一同逃往美國。成年后的阿米爾始終受著煎熬,因為自己的懦弱而背叛自己朋友的煎熬,為了贖罪,他再次踏上了闊別多年的故鄉,希望可以得到救贖。卻發現哈桑原來是自己同父異母的兄弟,但哈桑已死,阿米爾再也不能挽回什么。但是,哈桑的孩子還處于危難之中,這時候,阿米爾戰勝了自己的懦弱,勇敢了救出了哈桑的孩子,也拯救了自己。
這是一個關于友誼、親情、勇氣承擔、忠誠、救贖與愛的故事。
這本書字里行間帶給我的,是如人生百味般的悸動和感動,同時也伴隨著害怕與無助、殘酷與悲涼。沒有過于華麗的語句,但那質樸的語言,卻在我的心上敲響出一種偉大的韻律,故事節奏得當,環環相扣,不斷沖擊著我的心靈,讓我為這書中人物的痛苦而痛苦,喜悅而喜悅。
為你,千千萬萬遍:
比起主人公阿米爾,我是更喜歡哈桑這個人物的,哈桑丑陋、有生理缺陷、地位低下,從一出生,就注定了他悲慘的命運,盡管他與阿米爾是親密無間的朋友,盡管他們事實上擁有同一位父親,但哈桑永遠不能成為阿米爾真正意義上的朋友。但哈桑卻擁有一顆善良的心,擁有勇敢的品格,
哈桑對阿米爾說過無數次“為你,千千萬萬遍”,為了阿米爾,他可以做任何的事情,事實上,他也是這樣做的。
即便是哈桑知道,阿米爾看到了他被凌辱而未伸出援手,但他還是選擇一如既往對阿米爾奉獻他自己。所以,當阿米爾栽贓哈桑,造成哈桑偷了他的財物的假象時,他捍衛了阿米爾的榮譽,對阿米爾的爸爸說,這是他干的;即便是在很多年后,他也從未改變自己對阿米爾的這種感情,寧愿付出自己的生命,也要捍衛阿米爾的家園。
雖然感動于哈桑的品格,但無疑也為他的這種“傻”感到心痛和悲涼。
“為你,千千萬萬遍”應該是相互的,他不應該成為愛的炮灰。
自我的救贖:
而阿米爾和哈桑,是完全不同的兩個人,阿米爾的性格從小就有些怯弱,跟他爸爸完全不像,甚至讓他爸爸懷疑阿米爾不是他的親身兒子。所以年幼的阿米爾一直最需要和渴望,是父愛。
他們參加喀布爾的風箏大賽,這個大賽比的不是誰的風箏飛得更高更漂亮,而是比誰的風箏能摧毀別人的風箏,最后的唯一幸存者便是勝利者,但這不是最大的榮耀,最大的榮耀是要追到最后一個被割斷的風箏。 這一次,阿米爾的風箏是最后的幸存者,而哈桑也追到了最后一個被割斷的藍風箏。阿米爾無比渴望得到這個風箏,因為他最大的愿望是得到父親的愛,他認為這個藍風箏是他打開父親心扉的一把鑰匙。然后,就出現了文中最大的一個轉折和高潮。
其實,小說中每一個高潮出現之前,作者都已經用隱喻和暗示的手法,預示了這些高潮的出現。比如按阿米爾父親的說法,埃米爾缺乏了一樣東西,一個不會挺身而出保護自己的男人,長大后會變成什么都沒法保護的男人。而這,一語成畿。
之所以討厭阿米爾,是因為他一次次的懦弱退縮,尤其是當他看著哈桑被一群不良少年施暴凌辱,卻在這重要的岔路口選擇了膽怯……當那只風箏墜落,陰影掃過白雪上斑駁的血漬,我知道,墜落的不僅是風箏,還有阿米爾與哈桑之間一整個過去,連同快樂與悲傷。
但是心痛憤怒之后,又會想到,如果我自己處于阿米爾當時的位置,我會如何做?真的有那個勇氣挺身而出嗎?如果出去后,不僅救不了他,自己也遭遇不幸了呢,會不會后悔?這個命題,其實在當今社會非常常見,當我們連面臨“老太太摔倒了扶不扶?”這個問題都要猶豫上半天時,真的可以去怪罪和憤怒阿米爾的懦弱嗎?
隨著故事的進行,我對阿米爾的厭惡與憤怒,也漸漸變成了同情與思考。
人都會犯錯,錯誤也分大小。有的錯誤,一句“抱歉”“對不起”就可以解決,而有的錯誤卻需要用一輩子的時間去贖罪。阿米爾在他尚且年幼人生中錯過了最為重要的東西,而正是這一錯過,將用他的一生來救贖。
后來的阿米爾,多年來都承擔著對哈桑的愧疚,讓他無法原諒自己,也無法活得輕松,當拉辛汗在死前打電話告訴他,讓他回喀布爾救哈桑的孩子時說:“那兒有再次成為好人的路。”我覺得,對于阿米爾來說,應該是:“那兒有再次成為你自己的路”或“再次成為人的路”。
于是,阿米爾義無反顧地回到已經受塔利班統治的面目全非的故鄉,在與阿塞夫的斗爭中救贖自己。他曾經欠哈桑太多太多了,背負著沉重的無法償還的良心債,讓他恨自己。所以,當他在救哈桑的兒子索拉博時,被阿塞夫打的嘴唇開裂、肋骨一根根斷掉的時候,他感到前所未有的痛快和輕松,并感慨:我體無完膚,但心病已愈。
他的彌補,他的救贖,不只是為了那個曾經被他傷害的人,更多的是,為了他救贖他自己的心靈。
阿米爾拼了命從塔利班手中救出哈桑飽受折磨的兒子索拉博,并令索拉博放下疑慮,答應和他去美國,但是,當發現困難重重后,阿米爾一時忘記了自己對于孩子的保證,想勸索拉博留在巴基斯坦的孤兒院一段時間,他忘了,進入孤兒院后的那段歷史是索拉博最不堪回首的日子。于是,不愿意再重溫噩夢的索拉博選擇了自殺。此后,盡管被救了回來,但他卻陷入了奇特的自閉狀態。
此后的阿米爾的人生里,一直需要做的,大抵就是,為昔日的友人和兄弟哈桑,找回他可憐的孩子的一顆心,一顆過去的心,一顆未來的心。
救贖,一直是書中的一個重要的主題,不僅有主人公阿米爾的救贖,也有阿米爾的爸爸的救贖。阿米爾的爸爸因為年輕時候對阿里(哈桑的養父)妻子所做的事讓他背負了良心的愧疚,于是他發錢給窮人,修恤孤院,用他的財富和力量慷慨補償所有需要幫助的人以此來為自己贖罪。他不能公開承認哈桑這個兒子,給哈桑正常的父愛,所以只好把哈桑留在身邊,盡可能地照顧他。
如同拉辛汗曾說的:“當惡行導致善行,那就是真正的獲救。”
這是少數人處理歉疚的辦法,盡管這不是最好的辦法,但這仍然稱得上是勇者的道路,而更多人的辦法是阿米爾的道路——貶低或逃避自己虧欠的人。
那么,阿米爾的爸爸算是獲救了的,他選擇了一種比較好的方式來彌補自己的過錯。
我想人的一生大概就是這樣一個不斷無可避免的犯錯,又不斷彌補的過程吧。生命中有太多需要我們承擔的責任了,而人往往自私和懶惰,以為可以逃掉,卻把自己弄得深陷泥淖,然后,再拼命地爬出來。所以,在看過這本小說之后,想想自己,是否有難以忘懷的過錯,是否還有對曾經的悔恨,如果有,那么去救贖吧,還給心靈真正的安寧;如果沒有,那么就請珍惜吧,珍惜自己的善良和堅強,珍惜這條好人的路。
我們都是追風箏的人:
小說的最后,畫面停格在索拉博放起風箏,阿米爾為索拉博追著風箏。
一切都是因果輪回啊,從風箏中來,又回到了風箏中去,很多年前,哈桑為阿米爾追風箏,“為你,千千萬萬遍”,很多年后,阿米爾為哈桑的孩子追風箏,“為哈桑,千千萬萬遍”。
生命的價值在阿米爾的贖罪之途中被展現得淋漓盡致,在與悍匪的激烈較量中,他找回了當年的勇氣;在開導哈桑之子的同時,他也對生命有了一番新的認識。
也讓千千萬萬的讀者,對生命有了一番新的認識。
到了最后,我終于明白,為什么書名叫做《追風箏的人》了。
那風箏究竟是什么?為什么要去追風箏?那風箏是美好的友誼,是良心的救贖,是承擔的勇氣,是愛的方向,更是我們千千萬萬人,所要追尋的,內心的無愧和寧靜。
在追風箏的途中,有峽谷,有溝壑;有懦弱,有彷徨,但是,絕不可以停下腳步。我們要相信,只要一直追尋下去,屬于我們的風箏,一定會在某一個地方等著我們。
感悟:
情感是人類唯一的弱點,也是人類唯一的依靠。希望我們的都能擁有友誼,勇氣,和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