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
文比較長,花了三個晚上加兩次打工坐公交的時間翻譯完了。
包含了大量很有價值的圖片和第一手數據,感謝原作者Tim Urban。
擔心文太長的話可以直接看下面的概述。大部分你們的疑問都提供了答案。
SpaceX官方已經正式公布了它的究極火箭(Big Fucking Rocket),本文作者Tim Urban與SpaceX創始人Elon Musk數周前進行了一次相關談話,并撰寫了這篇文章。
關于火箭,Tim這樣形容到:
火箭體型如同摩天大樓,
可以一次性運載300人前往火星。
同時,在八年后第一批乘客
將會為這人類首次火星之旅拉開帷幕。
就在9月27日,Elon Musk登上2016年國際宇航大會的講臺,公布了他們正在制造的究極火箭的第一手情報。
幾個月前,當SpaceX首次宣布了將在九月下旬公開情報時,我意識到自己正如在2015年可以不受限地和Elon還有他的公司進行合作一樣(產物是一部分為四篇的深度報導博文),這次也能優先和他們工作。因此我聯系他們,詢問能否提前了解這個究極火箭并寫一篇相關的推文。
他們同意了。太棒了。
沒多久,我就接到電話,與Elon討論起這個火箭、相關的時間安排以及它所屬的一個偉大規劃。與往常一樣我們這樣開始了這場談話。
最后,我們開始了一場精彩的對話, 內容與SpaceX正在建設的這架驚人的機器以及將會因它而起的事情有關。
以下整個故事背景的概述。
概述
要理解究極火箭之所以作用重大,就要明白這句話:
SpaceX正通過在火星上建設一個
可獨立運行的、能容納一百萬人口的居住地
而使人類轉變為星際居民成為可能。
為何要讓人類能在多個行星上生活?
兩個原因:
1,有趣而激動人心。
2,把雞蛋都放在一個籃子里不是明智的做法。
人類如今都居住在地球上,要是發生了什么天災人禍,大家就都玩完了。這就好比把你的寶貝照片全放在一個不太可靠的硬盤里。你要是遇到這種情況,也會在另一個硬盤里把照片備份。意思就是這樣,Elon把它稱之為“人類生命保險”。
為什么選擇火星?
金星太差了。溫度極高、大氣壓太高、風也太大。
月球自然資源太少,每個月有28天是極晝,沒有大氣層導致晝夜溫差極大。
水星同理。
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也許能住人,但是它們相比火星而言又冷又黑,所以排除掉。
冥王星更遠更冷,別跟我提冥王星。
最后只剩下火星了。火星是不太好,要是地球上有塊地方環境像火星一樣,肯定沒有人愿意去。但矮子里面拔高個,比起其他選擇,火星可算是鶴立雞群。比起地球,它不至于太冷太黑,也不太遠。每天和地球幾乎一樣長,非常適合我們的生物鐘以及來自地球的蔬菜的生長。火星表面重力不大也不小,是地球的三分之一。一定含量的固態水和二氧化碳對于人類早期適應期及大規模移居改造時期非常重要。考慮完這些條件,我們其實是非常幸運的——在其他恒星系很可能就找不到這樣的選項。
為什么是一百萬人?
因為Elon認為要使火星居住地能夠達到“獨立運轉”的條件,所需人口臨界點的大致數目就是這么多——他把能獨立運轉定義為“即使地球的飛船再也不來了,殖民地最終也不會滅絕——這需要殖民地擁有大規模的工業基礎,還要比地球上的更堅實地多。”
換句話說,要是硬盤2得有硬盤1才能工作的話,你的照片能算是備份了么。硬盤2必須得在硬盤1壞了以后也能運行才行。
名叫地球的硬盤可能因很多原因壞掉——被流星撞擊、被人工智能消滅、被川普殺掉,或者是ISIS發明了什么生化武器之類的——Elon也對某種不太戲劇性的可能性提出了警告:萬一人類再也不能發射太空飛船了呢?
還有其他的原因可以讓人類再也不能從地球發射太空飛船——也許是三戰,也許是地球徹底被宗教統治,也許是人類文明慢慢走向衰落。
古埃及人曾經能夠建造金字塔,后來卻失去了建造技術,再后來連象形文字都讀不懂了,直到發現羅賽塔石碑(解釋古埃及象形文字的重要文物)。羅馬也一樣,他們有過自來水和先進的引水渠,但全都遺失了。中國有過世界上規模最龐大的船隊,曾遠洋航行至非洲。但明朝皇帝卻認為無用并把所有圖紙付之一炬。
所以你看,你不知道以后會怎樣會發生什么。而要跨過這些門檻,關鍵在于要有足夠的人口和大量的生活資料來讓一切都可以獨立運行。
總而言之,不能再等了。
那好,你倒是說說怎么把一百萬人送去火星啊?
這一百萬人還是有的。
說起來挺簡單。如果我們認同地球上既有去往火星的意愿,也能負擔費用的人口有一百萬,未來在火星上想必就會有一百萬人生活。
難點在于圖里的藍圈部分。關于這個:
美國國會咨詢過NASA。把五個人一次性送往火星的成本是一人100億美元。Elon認為藍圈如此之大就是因為這個原因。需要把成本控制在現有耗費的1/20,000才行,也就是一個人50萬美元。
1/20,000
以汽車產業做類比,這就像是在說“一輛本田要2萬美元,為了擴大產業,我們得把每輛車的價格降到1美元。”
這是在做夢嗎?
這不是在做夢:
假設航班的航行方式是起飛、前往目的地。但飛機不是在那里降落,而是讓乘客們打開降落傘落到地上,飛機則直接沖進海里。那么每架飛機就只飛一次。新的航班就得再建一架新飛機才行。
這樣的話,一張機票票價就是150萬美元。
太空航行之所以現在如此昂貴的原因就是因為火箭落地后就像飛機沖進海里一樣壞掉了(要不就是在空中焚毀了)。
Elon創立SpaceX之初就決定要解決這個問題。之前從未有人成功過——包括像美國和俄羅斯這樣花費數十億去研究的大國。但SpaceX一年年把問題慢慢解決了,在屢敗屢戰許多次后,終于在2015年下半年做到了。然后他們一次次重復試驗中也都成功了。
不久后,首架已經發射并著陸過的獵鷹9號火箭在飛行測試后將執行一項新的任務:正式讓SpaceX的火箭“可重復使用”。
用重復使用的火箭進行一場太空航行,你只需要支付推進(燃料和液氧)的費用以及維護費。這樣,太空航行的價格就下降到了原本的1/100甚至1/1000。
現在還剩下上一步之后的成本的19/20或199/200需要砍掉。一部分可以通過SpaceX將來一次性搭載100個甚至更多人去火星來達到。還有的可以利用一些簡單發明來達成,例如讓飛船在軌時添加推進物(降低5-10x),在火星上建設推進裝置從而讓你不必自己負擔回程的推進費用(又降低了5-10x)。其他的方法還有的是。
票價一下子就能降到每張50萬美元了,也許還能更低(Elon認為最終能降到每人10萬美元)。可能你現在還沒意識到這一點,但SpaceX的這些發明實實在在地引起了一次太空航行成本的革命——打開了一扇我們現在無法想象已經開啟的大門。當這場革命逐漸發展到一定程度時,SpaceX把一百萬人送上火星的野望就確確實實可以得到實現。
我們將可以前往火星。而且就在這個星期,SpaceX就向我們展示了能把我們帶往那里的奇妙裝置。
火箭
“太不可思議了,這一切讓我心潮澎湃,要知道我每周都在見證著它的成長。”
Elon表現地十分激動。如果你也了解他正在建設的這座究極火箭,你就知道為什么了。
我們先來梳理一下目前面臨的挑戰。人們都說太空航行太難了。直至今日也只有極少數人去過太空,只有極少數國家有能力向太空發射物體,而且人類的太空航行歷史里滿滿的都是發射失敗的案例。想要一點都不出錯地把超級沉重、超級脆弱、裝滿易爆液體的物件送上太空,難度簡直是不可思議。
而且我們說起人類登空時,其實多數時候是指進入近地軌道,距離地表只有100到1200英里——一般來說,他們都是去往再往上僅僅250英里的國際空間站。人類唯一一次突破是在1960年代,幾個美國人飛越25萬英里終于成功登上月球。
即使地球和火星彼此已經是距離最近的行星了,兩者的距離也在3400萬至6000萬英里之間——這是地月距離的大概200倍以及地球與國際空間站距離的20萬倍。
而月球,只有1光秒那么遠而已。
火星的距離卻有3光分。
多么遙不可及。
Elon喜歡把地火之旅比作從英國穿越大西洋到達美國。在這樣的尺度下,去往月球就像是才穿過英吉利海峽(而去國際空間站就是才登上甲板后離開海岸117英尺而已)。以此類推,Elon表示:“到達近地軌道甚至月球也只是小漁船在海邊捕魚。而殖民火星傳送系統要走的距離是它的1000倍。”
火箭只搭載極少數人類或者一個衛星去往近地軌道也許是值得的——但要是想去火星,想要獲得更大的成果。那你就必須攜帶質量更大的物品,才能走的更遠。對于運力因素可能造成的問題,Elon聲稱“火星傳送系統比現在世界上在用的發射系統的容量大100萬倍。不這樣不行。”
這套系統還得極其先進。Elon表示,“它不但規模巨大,效率也需要很高。現在對于火箭總有一種錯誤的‘小而精’或‘大而笨’的二元論,但人們說的那種‘傻大個’加速器沒用。你得有一個龐大而先進的推進器才行。如果想來一場火星殖民,你別無選擇——必須努力把傳送系統建造地規模巨大且相當可靠。”
要做的就是這個——
建造一座容量百萬倍于現今最先進火箭的火箭,
同時還得可靠、智能。
SpaceX正在努力。來吧,見證這座究極火箭的誕生。
從圖上較難感受這座火箭之大,所以咱們來做個對比:
連觀眾席都被占據了才勉強能放在一個橄欖球場里。
再放一張對比圖:
這就如同一座摩天大樓。或是如Elon所說那樣,迄今以來世界最大的飛行器。
在昨天的大會上,Elon表示這并非初版的外觀設計,也不是某些藝術家所設想的模樣——這就是它未來的樣子,這就是SpaceX正在建造的東西。
不太妙的是,SpaceX在給它起名時遇到了問題——先是叫做火星殖民傳送器,然后改名為星際傳送系統(因為它能飛越火星),在昨天的大會上Elon又告訴大家他們至今還沒有想好具體的名字,但是搭載乘客前往火星的飛船也許會被稱作金心號——說來說去還是沒名字。
所以我才——除非了解到新情報——把它按照Elon有次提到的那樣把它稱之為究極火箭(Big Fucking Rocket/BFR)。
究極火箭太他么大了,400英尺高度相當于40層的高樓。底部直徑達到40英尺,可以放下一座校車。他的質量和推進力是土星五號(阿波羅計劃中所用)這個龐然大物的三倍以上,是人類有史以來建造地最大的火箭。
下面來和其他一系列火箭做個尺寸對比:
如果再對比一下各個火箭前往近地軌道的運力(人或貨物),差距會被進一步拉大。
作為對比,SpaceX的獵鷹9號火箭可以承擔4噸載荷去往火星,而獵鷹重型火箭——目前最強力的火箭——可以攜帶13噸載荷去火星。Elon相信究極火箭初期可以負擔數百噸的載荷并在最后可以提高到1000噸。這項計劃看起來如此荒謬——畢竟獵鷹重型火箭也只是究極火箭運力的百分之一多一點——讓人一時間很難接受。
現在要清楚一件事情——究極火箭是由兩個部分組成的:
究極飛船,以及在下方的究極推進器。
究極推進器
先來說說推進器。這個有25層樓高的推進器被Elon稱之為“十足的猛獸”。從尺寸來看,他是迄今最大的推進器,從推力來看更是如此。
在過去的SpaceX系列推文中,我曾經說起過獵鷹9號的9個梅林發動機,每個的性能都足以把40輛汽車推到天上——也就是說獵鷹9號的發動機群可以推起360輛車,而有些27個梅林發動機的獵鷹重型火箭可以把1000輛車推進至穿過云層。
究極推進器安裝了另一種發動機:猛禽發動機。
猛禽發動機看起來有點像梅林發動機,但有一個關鍵之處不同——通過連續增壓,SpaceX讓猛禽發動機取得了梅林發動機三倍以上的性能。
一個猛禽發動機具備310噸的推力——相當于172輛車,或是一整架波音747飛機。這就是猛禽發動機的實力。
這樣的發動機,在究極推進器上安裝了一共42個。
累計下來,推力達到聞所未聞的13,033噸,足以把7000輛車或是50架大型飛機推入太空。
究極太空飛船
還有一個就是飛船——SpaceX稱之為星際飛船,我則更樂意繼續把它叫做究極飛船這個有趣的名號。
究極飛船矗立在究極推進器上,看起來酷斃了。兩者組合起來就是我所說的究極火箭。究極火箭將會把人和貨物送往火星。它也能在火星上獨自進行發射,把想回到地球的人帶回家。
究極飛船總共有16層樓高,最寬處直徑55英尺。飛船初期將會承載100名乘客,以及初期重達數百噸并在后期增至1000噸的貨物。Elon堅信到后期可以把載人數提高到200甚至300人以上。
安裝上9個猛禽發動機以后,整個火箭的推力超過現在的任何火箭——包括明年的獵鷹重型火箭。在第二階段,貨運飛船能加裝更多發動機以提供遠超第一階段飛船的推力。
這是內部截面圖:
我問Elon在飛船內駕駛是種什么樣的體驗,他回答我:“你將在很小的重力下乘坐一艘大飛船,我想會非常有意思。你可以四處晃悠。”
這想法不錯。
嗯,好吧,現在我坐在這玩意兒里面了。一個零重力的客船里面,
會有這樣的視野:
如果你要去火星的話,以下是整個流程:
1,上船。
究極火箭是在佛羅里達州Cape Canaveral的39A區起飛,和阿波羅飛船宇航員走的是同一個地方。那個地方因為當時不知道發射時需要用到多大的火箭,建設地特別大。當你到那里時,前往發射塔,穿過大橋進入究極飛船。
2,起飛。
坐好后,火箭發射了。數分鐘后第一段推進器脫離并返回地面。你所在的飛船繼續前進,進入地球軌道。
3,在軌添加燃料。
地表著陸后,究極推進器帶著一個新的究極飛船——這個新的里面裝滿了推進用燃料(液氧和甲烷)。新火箭再次起飛并在軌道上與乘客所在飛船對接,將推進物注入后者。這就像是兩個武林高手在傳送內力一樣。
直到你所在飛船被注滿之前,這個過程會重復多次。之所以這么做是為了降低航行成本及時間。人們會以為全程要花半年或六個月,實際上三個月就夠了。
4,前往火星。
極低重力下的三個月歡樂時光下,你開始厭煩了飛船上的其他乘客。旅途中飛船使用太陽能供能的冷凍天然氣推進器來提供導航:
5,進入火星大氣圈。
然后你就身處這塊隔熱的玩意兒的里面。
6,火星著陸。
方式和上文里一級推進器著陸地球的一樣。
7,在火星生活并開始開天辟地的工作。
如果是處于火星殖民早期的話,你可能要幫助建設初期的工業基礎。之后做什么都有可能——研究,建立企業,或者去冒險。
8,在火星上生產推進物。
這是在火星早期要扎下根的關鍵產業。推進物包含液氧和甲烷,都很容易從環境中大量的冰和二氧化碳(火星大氣的主要氣體)獲得。人類通過生產的推進物來裝填從地球來的飛船,為它的返程做好準備。如果從地球運送返程所需的推進物的話,成本相當可怕。
9,留下來或者回到地球。
要是回來的話,你就要搭乘上一班來到火星的飛船。
10,在地球垂直著陸。
如同在火星時一樣,飛船需要走完整個維護流程給兩年后再次前往火星坐好準備。
11,變成一個和人交流時不談起在火星時的經歷就要死的八婆。
任務完成
整個復雜的流程總結如下:
這就是有關于究極火箭的一切以及它的工作原理。
最后我們來說說這一切會怎樣展現在世人面前。
規劃
回到現實里來。
我們如何才能實現從
“一架火箭也許在五年后做好發射準備”
到
“我們在火星上正著手建立一個百萬人口的跨星際居住區”?
需要1萬次航班。
Elon認為要達到1百萬人需要從地球發送1萬次飛船。
為什么會是1萬次?雖然絕大多數次航班的乘客數量都是至少100人,隨著時間推移這個數目還會增加——但有人去就有人回到地球。每一架究極飛船的底部都將是一個巨大的貨運艙。Elon認為為了維持百萬人口的殖民地能逐漸獨立運行,需要飛船運載至少1000萬噸的貨品,如果SpaceX能使飛船的運貨載重如他們期望那樣達到1000噸的話,就需要次數達到10000出頭的航班去往火星。
那么這10000次航班什么時候啟程呢?
知道火星大沖嗎?地球的公轉軌道小于火星,因此地球繞太陽公轉速度更快——導致每過26個月地球和火星的距離最小。這個時候就叫做火星大沖,正是地火傳送的最佳時機。
我們當前距離火星相當近,因為上一次大沖的時間是2016年5月22日。所以你要是像我一樣變成“擦那顆星星好亮讓我把自己的星象指南APP拿出來查一查究竟是哪顆星然后跟所有人說出自己的經歷但是卻沒人在意因為大家都是爛人”的人的話,你就知道在夏季,火星在夜空中是非常明亮矚目的。一年以后,火星將會在太陽的另一邊,我們在夜空中就看不到了。
2016年的火星大沖情形很特殊,因為這是最后一次沒人關注的沖日了。
為什么這么說?因為從下一次2018年7月開始,SpaceX將在每一次大沖時往火星發射物體,到時這會成為無可置疑的大新聞。如果一切進展順利的話,下面是具體的規劃表:
2018年7月:
發射載有貨物的龍號太空飛行器(獵鷹9號尺寸相當)去往火星
2022年10月:
發送載有更多貨物的多架龍號太空飛行器。
2025年1月:
首架載人究極飛船去往火星
重新讀一遍最后一句話。
2025年1月:首架載人究極飛船去往火星。
看到了嗎?如果計劃跟得上變化,八年后火星上的第一人就能著陸。
而現在卻無人在討論這件事情。
但他們以后會的。隨著一架架龍號太空飛行器開始它們的火星之旅,一場滔天巨浪將會掀起,并在2022年究極飛船終于發射并向火星進發及著陸時達到高潮。所有人都會熱烈討論這個話題。
在第一批究極飛船宇航員公布以后,話題將逐漸升溫。所有人都明白如果中途發生什么問題他們全體都會陣亡。他們會因自己的英勇而被世人仰慕。然后,在2024年,他們開始三個月太空航行的消息將會成為家喻戶曉的首頁新聞。當他們落地時,每個地球人都在關注。一如1961年發生過的那樣。
這就是如今正在進行的大事。
Elon不喜歡有人向他詢問有關第一次航行和第一個登上火星的人之類的問題。他說這和把人放在一個脆弱的保護層里進行星際旅行無關,并指出“人類登月固然振奮人心——但我們有月球基地嗎?”因此,把人類送上火星重要的是在上面真正建立一個完整的、獨立運行的居住地。
所以,我當然對2025年的到來感到激動。想必到時候一定會非常有意思。
無論如何,下一個地火相遇的時間窗口在2027年。這次如果一切就緒的話,多個究極飛船就將搭乘比2025年時多得多的乘客前往火星。而在2025年發射的究極飛船——太空版的五月花號——將攜著第一批火星志愿者的一部分回家。他們將以國際英雄的身份接受數之不盡的榮耀,那艘傳奇般的飛船將會進入太空博物館安享晚年。
與此同時,我們都在緊緊盯著電視關注著第二批究極飛船集群到達火星,接手第一批人到達后展開的繁重工作。早期殖民者往往任務艱巨——這一次更是如此。他們不僅是完全白手起家,還要長期居住在一個沒穿宇航服就不能踏出基地一步的環境下,記憶里的所有事物現在都化作天邊的藍色小點。
也許這很困難,但付出是值得的。Elon表示:“你可以在24小時內去往地球上任何地方,這顆星球上再也沒有物理限制了,太空成為新的疆界。對未知世界的探索將會吸引每一個人。”
在2029年4月,SpaceX將發射一個搭載了更多乘客、更多貨物、規模更大的飛船集群。這時它所受的關注度已經減少。到了2029年,我們很可能已經接受了火星有人居住以及每26個月就有雙向的移民群體來往火星和地球的觀點。
不斷成長的火星殖民地將會吸引那些沉醉于15和16世紀大航海歷史中的冒險家們去往火星。當我問到小規模的殖民地如何擴張和進化時,Elon說道:“把火星殖民地視為一個從受精卵開始成長、分化的有機體——就像是詹姆斯敦成為英國殖民美洲的第一批基地并誕生今日的美國那樣,在火星的居住地也是這樣——火星會成為更新的新世界。
2031,2033和2035年的火星大沖將陸續帶走更多人去往這個新新世界。到那時,這個初出茅廬的火星城市將會成為我們生命的一部分。我們在微博上跟隨關注的記者們的腳步了解那里的最新情報。我們都會被火星上的首次真實秀吸引。一些人會想在衰老前去往火星。
到2050年,火星上將有超過10萬人口。你的兒女工作的企業也許就在火星有分部,他們和要去那里出差52個月的同事說聲再見。他告訴你不想去那里,因為他不愿意讓才讀九年級的女兒離開她熟悉的生活和朋友。但他也說孩子正在參加一個從17到23歲的人里選人去火星的項目來拿到一張城市規劃的學位證。即使你知道那并沒有什么,你也會擔心,因為你回憶起了去往火星時充滿風險的歲月。而且萬一她決定不回來了呢?
到2065年時,曾經的火星殖民已成往事。以前的移民只能通過不多的飛船搭載僅僅100人來到火星,而等待他們的是艱苦的工業建設。
在這一年,每一次的火星大沖都有超過1000艘搭載超過500名乘客和數千噸貨物的飛船啟航。每隔兩年就有超過50萬人去往火星,同時因為移民容量隨著更多的飛船去往火星而增加,只有低于5萬人會返回地球。這個時候,去往火星的全程只用30天時間,花費也只需6萬美元(2016年匯率)——大多數人只需要支付票價就夠了(火星城市不斷地建設和擴招,對勞動力需求很旺盛)。
很多人都記得與SpaceX密不可分的早期火星殖民時光——經SpaceX和貨運客戶打下基礎,人們服從內心的欲望和雄心壯志前往火星開拓。而到那個時候,眾多企業將在地火之間來往,成千上萬的公司把發展機遇壓在火星。而來往的條件就像現在我們乘坐飛機、巴士一樣——支付票價就行了。
再過10年后,不斷地移民讓火星人口在2074年時已經達到100萬以上。在那天,世界各地將會舉辦各式各樣的小型慶祝活動。但絕大多數人卻早已習以為常。
以上我所寫的每一句話都是基于我和Elon在電話里交流的內容。一些數字由他直接告訴我——比如文章最后一段來自他所說的“移民開始后基本50年內火星人口有望達到100萬人”。另一些則是我根據從他那里聽到的內容所做的擴展和預測。這些全部都是基于實際情況所撰寫的,或者至少是基于Elon給出的第一手資料。對于聽起來像是預言或規劃的事物他總是十分謹慎,“如果進展順利這一切就有可能做到。但世事無常,你沒辦法知道中途會出什么差錯。”他強調“并不是說SpaceX對一切都盡在掌握之中——我們要做的是讓你們相信這是有可能實現的。”對于可能會出的問題,他已經指出了一部分(比如三戰),他最擔憂的是如果自己英年早逝的話,SpaceX也許會被想要從公司身上榨取利潤的人占有,再不會堅持著走在火星移民的單行道上。
不過,要是SpaceX能把計劃成功啟動的話,Elon認為這就不再只是一樁大生意了,對整個人類族群都將是一個飛躍。他解釋道:
這個大餅不只是給地球硬盤備份,還要把人類改造為一個在星際間生存發展的物種。而要如此,就必須建設一個常規的地火貨運系統。在星際貿易的推動下,提高太空傳送技術的動力就會源源不絕的到來,事態在這時就能提高到新的層次。
我現在敘述的一切似乎太過瘋狂,但當我們最終真的成為一個跨星際物種時,就會明白它其實是一個偉大規劃的一部分。看看歐洲的貨運技術,如果貨船只需要跨過地中海,它所使用的技術就不會讓它能跨過大西洋。所以說,商界往往都是短視的。沒有推動力的話,技術的提升就不會太高——英國工業革命時代你也能使用1500年前古羅馬的造船技術來穿過地中海。但若是必須穿過大西洋,技術就會在需求的推動下極度提升。
SpaceX人相信一旦人類登陸火星,太陽系的其他地方也將會觸手可及。正因如此,在關于究極火箭的演示圖里不只有火星,
還有木星
土星
眾多衛星
他們在為一個每個人都能去往遼闊的太陽系內任何地方的時代做著規劃——
一個嶄新的探險家的黃金時代,
無邊無際的未知領域等待著他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