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們有沒有發現“簡書”和“臉書”的發音只差一個音節啊?
我在來到簡書之前一直在找寫字的地方,想寫點超過140個字的東西。這個地方應該要干凈、簡潔、單純,沒有廣告,沒有彈出框,頁面上沒有亂七八糟的鏈接。所以對于我來說,簡書與其說是“找回文字的力量”,不如說是“找回單純的力量”。
我一直覺得,互聯網對于個人來說,最大的意義在于有同樣的想法的人總能找到彼此。只要你發出明確的信號,氣質相同的人最終會走到一起。
互聯網發展到今天,早已不是最初拼注意力經濟的階段了。當互聯網已經成為生活的一部分,有什么樣的人就會有相應的對于網站的需求。最深刻最持久的認同是世界觀的認同,最穩定最長期的用戶是與網站精神氣質相同的用戶。
“報紙尋找讀者,而書籍等待讀者。”具有時效性的內容需要迅速找到那些與之有利害關系的讀者,時效性一過,內容和讀者就同時消失了。而有些內容是關于人性之中恒久穩定的東西,在時間長河中等待著迎接每一個同類。而由于互聯網的出現,這個等待的時間在理論上已經被無限地縮短了。在內容產生的第一時間,理論上來說,一直在尋找它的人就能夠找到它。
有些網站所做的是尋找用戶、留住用戶,而有些是靜靜地等待用戶。被吸引來的會離開,而尋路而來的人,知道自己想要什么的人才會長期留下來。直到人變了,或者網站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