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標準的獨生子女,在我們兵團單位,當時生二胎還有半年工資當生育基金,給我上戶口的時候,爸爸果斷給我領了獨生子女證,我也領了16年的獨生子女費。
堂哥、堂弟和表姐也是獨生子女,小時候過六一,爺爺奶奶都會給我們買衣服,帶我們照相,大媽、姑姑、嬸嬸和媽媽互相給孩子買零食,六一過得像過年一樣豐盛。
長大后去外地上大學,宿舍四個姐妹,有三個都是兩個孩子的家庭。而我剛入學,奶奶擔心那邊沒有熱水洗衣服不方便,直接給我買了洗衣機,叔叔送我一輛自行車,畢竟東西校區相距3公里。
畢業后工作簽到外地,媽媽來參加畢業典禮,提前到工作地幫我簽了租房合同,并且押一付三,還購買了基本生活用品。試用期我不用為生活和房租發愁,減少很多思想壓力。
和對象愛情長跑幾年談婚論嫁的時候,對象父母直言:“我們在家鄉已經給孩子買了婚房,現在再買房子可能幫助不大。”他們報出一個買房的數目,我爸媽也愿意出同等的金額。
然后一行人去買三金,對象爸媽讓我們自己挑,他們買單,我對首飾不怎么看重,三金花了2萬元。爸爸讓我挑選一個手鐲,竟然花了2萬1千元。
婚禮上,雙方父母改口費一樣多,奶奶給每個孫輩都準備了大紅包,讓我有點意外。
婚后沒多久,爸爸也辦理了退休手續,我和老公邀請爸媽過來同住,媽媽迅速占領廚房,而爸爸則喜歡網購,食品架上源源不斷更新著。
“生孩子是你們兩個人的事情,需要我們就幫忙;你們不想生,我們也不會催。”這就是爸媽的態度。
在家鄉,爸媽投資了一套小房子出租,目前和我們居住,原來的房子一直閑置,爸媽抽空回去做個決定:收回小房子留著什么時候回去住一段,大房子出租,租金是小房子的一倍。
至于醫療,爸媽不但有完善的醫療保障,還有商業醫療險補充,他們的態度是:“將來不過度醫療,大病從死,小病從醫,到兩個人不能獨立生活時,就去養老院,絕不拖累我的生活。”
我身邊的朋友和同學也有多子女家庭,有的條件還相當不錯,但是父母很難做到一碗水端平,遇到大事難免出現矛盾。
而我出生在獨生子女家庭,不但享受到了父母全部的愛和家庭資源,遇到事父母在我身后托舉和兜底。以后父母遇到事,我全權做主,不用征求誰的意見,更不用商量要不要全力搶救、怎么均攤費用。
凡事有利有弊,獨生子女多少顯得孤單,甚至有點任性和自私,也許是獨生子女的通病。
曾經一個同學是一位北漂,夫妻兩個都是獨生子女家庭,他們沒有買房,自我調侃:“租房居住有什么不好,不用背房貸,父母們名下都有房。如果將來我們在北京漂不下去,就讓雙方父母聚集到一個城市,我倆照顧父母的生活起居,他們給我倆發工資,不當牛馬,也有飯吃。”
至少目前,我還沒有感覺到獨生子女沒有什么不好,以后怎樣順其自然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