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候,總會盼著過年,因為過年就意味著會有壓歲錢,和新衣服。
記得大年三十這天,我會早早地從被窩里面爬起來。然后呢,和父親母親開始貼春聯,打掃院子。
家里的老院,從我生下來就一直在那里,仿佛陪我一并長大的玩伴,在這里,她見證了我的青春與成長。
奶奶住的是中窯,爸媽住的是西邊的窯房,我呢,則在東窯住著,妹妹住在東邊的堂屋。
小時候呢,我和妹妹會給爸爸打下手,比如說遞個春聯,拿個膠布。父親呢,則是站在凳子上面,認真認真的在貼著一年一次的春聯,就像對待我們一樣認真。
貼完朝南的三個窯洞。接下來便是貼東西堂屋了,堂屋是后面才修起來的,記憶中是在我十歲左右的樣子吧,東面的堂屋還有個隔斷,現在想來,許是父母從那個時候,就準備讓我在東堂屋娶媳婦吧。
東堂屋,西堂屋,廚房,還有兩個朝北的南屋,這么鋪開貼完之后,就剩下了最為重要的大門的春聯了。大門上的春聯比起其他春聯會又寬又大,就像是一個人的臉面,出門之前,即使忘記了洗澡也總會把臉給洗的干凈些。
媽媽呢,這時總會在準備晚上要吃的餃子餡,叮叮當當的剁著肉餡。
比起那些在城市周邊的鄉村,這里的土地算不上寸土寸金,所以,我們這里每家每戶的院落都會大出很多,在貼完春聯后,父親,我,就開始拿起笤帚,就像給自己洗澡般,把院子里的每個角落打掃干凈。這樣的大掃除,一般每年最少有一次,就像是,年終總結般嚴格。
每年的除夕,相較于晚上的年夜飯,中午飯會簡便很多。我們一般會把院落都整理的干干凈凈才會坐下來狼吞虎咽般吃飯,這個時候大都在中午的一點往后了。
晚上吃飯的時候,我們就像是文章中看到的那樣,母親會把一個硬幣放在餃子里面,看看晚上誰能吃到。印象中總是我和妹妹吃到的機會大些,等長大了才知道,原來母親會把那個藏著硬幣的餃子做個記號,所以我們才會總能吃到它。
一晃很多年過去了,我們家也都住進了樓房,老院子孤苦伶仃的守在那里。不過,每當過年的時候,我們也總會回去把她認真打掃一番。所不同的是過去站在椅子上貼春聯的父親和椅子旁邊的我,來了場對換。記不清從哪一年開始,我已經開始把這些事都挑在了自己的肩上。貼春聯,還是按照往年的順序,然后打掃庭院。
三年前妻子也加入了我們這個家庭。從此,除夕晚上的餃子餡,總會有一條魚擺在桌子上,我想年年有余大概就是這么個情景吧。
一起看春晚,一起守歲,有時候還會在看春晚的時候打會撲克。
與往年的除夕所不同的是,時光在變,我們在自己的歲月年輪上又深深了劃了一筆。女兒在茁壯成長,父親的白頭發又多了點,奶奶的身體也比去年差了些,
我們村有一個習慣,那就是在除夕晚上十二點鐘的時候,村里面的人們會到村里面古廟去燒香祈禱。祈愿自己的家人來年都健健康康,平平安安。祈愿下一個年度會越來越好。
大年三十的晚上總是熱鬧非凡。
這幾年的我都會在十二點的時候去古廟里面燒香祈福。祈福我的家人在新的一年一切安康,祈福我所認識的人在新的一年吉祥如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