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悄悄的革命》閱讀第4天(P29-P39)
靜悄悄的學習,靜悄悄的思考,靜悄悄的成長,一只小小的毛毛蟲,正在慢慢的長大……
今天閱讀第一章第五節《以學為中心的教學-一千方百計得促進交往》和第六節《每個學生互作用--交響樂團式的教學》。
"以學為中心的教學”也是我國新課程改革以來所強調的,比如“先學后教”“以學定教”“學法指導”等等。而我們所強調的"以學為中心"是教師退居幕后,突出學生的主體作用、自學作用,甚至硬性要求教師少講或不講,也往往因此陷入了“主體性"神話。
佐藤學強調的“以學為中心”是構建"交往"和"聯系"的教學活動。他對于“學”字的拆解頗有意味,中間的兩個符號表示"交往"(與文化遺產的交往、學生之間的交往),兩側形為大人的手,意味著大人想盡辦法支持學生在交往中成長。也即,“學”意味著在相互交往中共同成長。組織這種相互交往的學習,要求我們教師組織有任務的、有小組活動的、有成果展示與共享的學習活動。
反思自己的教學,往往為了省事實行集體劃一的教學,用講解代替活動,僅僅滿足于大部分學生認真聽講,教室秩序良好而已,很少在教學活動的設計上下功夫研究。
實現這種“以學為中心",以與學生的"應對"為軸心的教學,佐藤學提出了兩種方法:
一是量體裁衣地個性化指導,不管有多么大的困難,都必須把與一個個學生的對應作為教學的基本出發點。我的理解是,不能只把學生看做一個團體而存在,而是看做一個一個的個體,關注他們每一個人的學習需要。
二是構建交響樂團式的教學,讓學生的各種意見、想法相互碰撞、呼應,產生如同交響樂一般的效果。這部分介紹了交往的四種類型:單向交往、雙向交往、反向交往、異向交往。
在教學中,我們追去的”雙向交往”,其實常常不過是老師提問題,學生找答案而已,更多的時候還是教師自己在講的“單向交往”罷了。
“應對"即是一種交往。佐藤學教授特別指出要重視與教師思路不同的“異向交往"。這也是我過去很少注意的問題。的確,課堂上我們為了掌控時間進度或問題走向,往往只聽得到自己想要的發言,而有意屏蔽了那些完全不在我們預料和掌控中的答案,讓教學順著自己的思路進行下去,交流與對話也就只能停留在表面了。這樣的教學,思維和能力的提升都是談不上的。
誠如書中所說,每個學生的想法、感受相互碰撞、呼應而形成的"交響樂",乃是教學的最大妙趣所在。這樣的課堂,才是生成的課堂,發展的課堂,也是潤澤的課堂。
而這樣的課堂能否實現,取決于我們是否能夠尊重每個學生微妙的個別差異,是否能夠洞察這種差異之間相互學習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