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中的主人公,孫少安和孫少平兄弟兩人,由于教育背景、社會環境和人生目標的不同,在苦難中所經歷的愛情,雖然完全不同,但又有著那么一些相似之處,反映了一個苦難的時代人們對愛情的理解、追求,至今想來,仍然讓人唏噓不已。
書中對孫少安的兩段愛情描寫,完全寫出了一個傳統農民對于愛情的認識與選擇。在田潤葉熱烈的愛情表白之下,自卑的孫少安選擇了逃避,選擇了到山西去尋找一個可以結婚的對象,選擇一段門當戶對的婚姻。孫少安與賀秀蓮貧苦而又美好愛情的呈現,和田潤葉苦苦的等待、獲悉孫少安已經結婚的震驚、一個人默默坐在河邊痛哭的場景,形成了強烈的對比,讓那個曾經年少多情的我,每次只要讀到這段文字,就會淚眼模糊,難以自控。那時的我無法弄清楚,明明是青梅竹馬的戀人,為什么會先是躊躇了腳步,后由逃跑似得選擇了同是農民的愛人?多年之后,我才慢慢明白,孫少安所象征的那一代人,那一群尚未進入改革開放的貧苦人家,早已被苦難壓迫的喘不上氣來,只是默默的承受生活的重壓,即使面臨理想愛情的無窮召喚,也無法克服自卑、畏怯的心理,也絕不敢貿然接受那仿佛從天上掉下來的林妹妹,更不要說去爭取,去奮力追求!我總是在慨嘆孫少安在錯失了一段良緣的情況下,居然收獲了甜美愛情,也許這是作者對傳統中國農民愛情生活的一種藝術化概括吧,那就是生活在底層,恪守自己的本分,由于家庭或者其他責任的原因,不敢追求理想的愛人,只能默默的、主動的過著平淡的愛情生活。
與孫少安不同,孫少平經歷的三段愛情,有初戀的青澀,有再戀的浪漫,還有終戀的責任,每一段都像一塊引力巨大的磁石,深深的吸引著我。其中和田曉霞的愛戀,甚至讓我覺得這本書并不完全是一部偉大的現實主義作品,而是一部浪漫主義杰作。相戀的兩個人,一個出身農民,常常為求溫飽而輾轉反側,一個出身干部家庭,知性、浪漫、理性,總是在追逐著自己的理想。兩個完全不同世界的人,卻因為對生活共同的看法,歷經坎坷,終于走到了一起,那么浪漫,那么超塵脫俗。
前段時間,我在自己過去的故紙堆中翻出了95年的一篇日記,題目竟是《空中樓閣》,其中對孫少平和田曉霞的愛情,我這樣寫道:“路遙在構筑著一個美麗的空中樓閣,所有人,甚至包括作家本人,都不相信這個空中樓閣能夠建成,然而,每個人都屏住了呼吸,聚精會神的看著那空中樓閣一天天的構筑著,一天天的變化著,當大家終于高興看著那空中樓閣終于快要竣工的時候,當大家正要為這一偉大的奇跡而慶祝的時候,當作家最后輕輕的朝那空中樓閣填上最后一片瓦的時候,剎那間,那雄偉壯麗的空中樓閣,幾近完美的空中樓閣,我心中最為美麗的空中樓閣,倒塌了、幻滅了!”
是的,也許從一開始,我就不相信孫少平和田曉霞的愛情能夠修成正果。一個是農民的兒子,一個是高干的閨女,雖然精神上的強烈共鳴讓他們跨越貧窮、苦難,但我依然覺得他們的愛情猶如空中樓閣,那么完美,完美的讓人感覺到不真實。也許正是完美、理想化愛情的描寫,給了那些出身貧寒,懷揣夢想的農家子弟一個巨大的精神鼓舞,只要我們努力,我們一定會找到那個和你心靈相通的“白富美”吧!田曉霞的完美形象,一定是是作家在苦難的生活經歷中想象出來的最美好的形象,雖然她最后不可避免的幻滅,曾經讓人傷心欲絕,但她依然是我心中最美的女神形象。
當讀到田曉霞被洪水吞沒的哪一刻,那一座構筑于我心中的空中樓閣突然徹底坍塌,仿佛并不是孫少平沒有了愛人,而是自己和戀人經歷了生死離別!那一刻,我完全像書中的孫少平一樣,瘋狂的奔跑,絕望的哭泣!然后又像孫少平朋友一樣,陪著他一起攀爬古塔山,去緬懷他們那偉大、深沉的愛情,一起背誦那首吉爾吉斯人的古歌。
田曉霞的離去,好像一只巨大的手,將我的閱讀情緒從浪漫、亢奮的理想主義拉回到了現實中來。當看到他經歷受傷、毀容事件,在住院的過程中又遇到金秀的追求,才慢慢的知道這時的孫少平,“終于”變得現實,能以很委婉的方式拒絕了金秀的好意,不再固執的“理想、浪漫”。在小說的末尾毀容后的孫少平,戴著墨鏡,又回到了大牙灣煤礦,回到了“頭上包著紅紗巾的惠英、胸前飄著紅領巾的明明、脖項里響著銅鈴鐺的小狗”身邊。這是一種以責任擔當的方式,完成了苦難生活中,一個有著崇高理想的人,完成了對愛情的信仰從理想、浪漫、精神化向世俗、生活化的徹底轉變過程。
孫少安對田潤葉愛情的逃避,并不是怯懦,而是以一種自我犧牲的方式擔負起了家庭的重擔,給了那個深愛著自己的人一個“更好”的愛情機會;孫少平的最終選擇回到大牙灣的愛情歸宿,是對孤兒寡母深深的責任承擔,更是自己圓滿人生歸宿的一個重大抉擇。這種以責任擔當作為愛情的最終歸宿,而不是以愛情、理想、情操為愛情終點的描述,在書中還有許多,像田潤生和郝紅梅、田潤葉和李向前等等很多人,也許這也是我們生長的這塊土地對于崇高愛情的一個定義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