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兩天回家見了幾個體制內的朋友,這些年日子都過的不錯,其中一個兩口子都是體制內的家庭,這八九年努力已經買了兩套房,其中省會一套,家鄉(xiāng)城市一套110多平的學區(qū)房,孩子也送進了重點小學。
其實這些朋友家里都是普通工薪家庭或者農村家庭,父母能支持的不是很多,這些年都是靠自己打拼的家業(yè)。
很多剛開始畢業(yè)在外面企業(yè)干了兩年,后面經濟危機,不好找更好的工作,父母年紀大了,需要照顧,于是就努力的考公回到了家鄉(xiāng),然后順利了進入了體制內。
然后這些年努力的工作,工資到手8萬、10萬多,兩人都是雙職工,一年能攢10萬左右,就這樣買了房、把孩子送進了重點學校,兩人也成了中層。
他們說,沒有辦法,自己是普通人家的孩子,但是考慮離家近、照顧父母,就選擇回家,進入體制內是掙不了大錢的,因為工資都是死工資,每年也漲不了多少,遇到降薪也很困難,但是還好多少有一些保障,發(fā)不了財也餓不著。
當時也考慮著在企業(yè)賺錢,也賺了一些錢,也就為后面考公打好了經濟基礎,那個時候很多富人家孩子出路比較多,985學霸們也都能找到高薪工作,考公競爭壓力不大,所以他們都邊工作邊學習,跟準備高考一樣,考公上岸,想想上岸了這么多年,雖然比不上那些“二代”,但至少給孩子打好了一定的基礎。
我問他們今后該怎么發(fā)展,在體制內沒有關系,難提拔、難晉升啊?
“人家當領導,主要是統(tǒng)籌監(jiān)督協(xié)調工作,可活總要有人干,我們就干活兒唄。”
“是啊,體制內有時是靠關系的,畢竟有些人家里有底,給孩子早早鋪好了路,或者很早就教育著怎么為人處事、提高人際能力等等,他們比大多數人更懂得資源如何利用,他們比普通人家更容易提拔,他們可以當處級領導甚至更高職級的領導,但是人家當領導,我們可以當中層,哪怕科級也行,畢竟我們比普通老百姓父母已經高了一個層次啊。”
說到這里,我突然覺得是這個道理,我們普通人追求不過是比父母那一代強一些,我們努力工作也無非是讓為我們操勞一輩子的父母過的更好一些。
考公、進入體制內,也是如此,它只是一份工作,我們在做好本職工作的同時能夠照顧好家庭,意義也不小。所以普通人家考公進入體制內不是說最好的選擇,至少也是當下的一種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