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Vilane @山青云白心理
1.
咨詢中會遇到很多來訪者因為難以與人建立親密關系而來咨詢的情況,對親密關系感到恐懼,很難建立親密感的原因因人而異,我自己也存在這個困擾,想要分享一下。
就拿和同學,朋友的關系來說,我似乎總是群體中邊緣的那一個,沒有融入感、參與感,也不是群體中的焦點或者重要人物,更像是可有可無的角色。有時候容易羨慕同伴可以肆無忌憚的嬉戲打鬧,彼此調侃又彼此需要。
在家里,因為從小是和爺爺奶奶生活在一起,小學的時候才回到父母身邊,所以,和父母也沒有親密的感覺,不會像有的親子關系一樣,會有一些親密的肢體接觸,或者相互之間是朋友的關系,剛開始我和父母家人很少有情感連接。可能因為那種不確定感,小時候在爺爺奶奶家,知道自己真正的家并不是這里,沒有真正的歸屬感,回到了父母身邊又覺得和他們很陌生、很疏離,導致我覺得似乎在哪里都是沒有著落的感覺,孤身一人。
大學學習了心理學,工作之后也是在心理咨詢行業,對自己越來越了解,慢慢也能聽見別人的反饋,很多人會說,第一次接觸你會覺得很有距離感,好像比較嚴肅,比較難親近,也有人會說,感覺和你相處每次都要歸零,似乎以前積累的親密情感都會被清除,每次要重新建立,會讓人疲憊。
在戀愛當中,可能無法完全做到兩個人親密無間,像化作了一個人一樣的感覺,會覺得你的是你的,我的是我的,我們只是兩個獨立的人在一起而已,不敢完全依賴對方。會容易讓戀人感到失落,覺得自己投注的熱情得不到相應的回應,像被推開似的。
有時候想到這種感受、聽到這些反饋還是會有些難過和失落,好像別人可以輕易做到的事,對自己來說卻像是無法跨越的鴻溝。即便是從小到大經常會去家里玩的發小,單獨和他們的家人在一起時還是會有陌生感,不知道該怎么相處,雖說像是親人,卻怎么也無法親密,但有的朋友又可以很自然地和大家打成一片,好像自己像個怪人,但是卻無能為力。只要是太久沒有見到的親朋好友,再見的時候都需要一段時間來緩沖、適應,重新找回當初關系還比較熟悉、緊密的感覺,這種時候往往容易被人誤解,覺得自己比較冷淡,很多關系慢慢就錯位淡化了。
2.
最開始從內心產生很深的親密感應該是從大學的時候,感覺遇到了和真實的自己比較契合的人,相互都比較接納和喜歡。即便現在沒有一起生活,聯系不多,還是能感受到那種深刻的連接。
不知道是因為有做心理咨詢還是人原本就會成長,自我建立得越來越完整,也遇到了能夠接納自己狀態的人,能夠感到安全開始打開自己,不那么苛責自己為什么存在這個問題,開始意識到,不必和別人一樣,每個人是不同的,需要的親密程度也可以是不同的。
逐漸地我也慢慢開始分辨,哪些是自己需要的,喜歡的,能篩選出一些和自己相處起來比較舒服的人,可能無法做到像有的人那樣親密的程度,但這種親密的程度或許是最適合自己的,也要允許自己需要一些空間保護自己,不用羨慕那些親密無間的關系,因為這并不意味著自己不夠好,或者喪失某種能力。
3.
心理學專家說,人一旦投身于親密關系中,就期望得到關愛,溫情和理解。
一旦得不到,就會受到打擊,產生挫敗感,需要很長時間去整理自己的心情。
當兩個人靠得越來越近時,我們就會對對方有期待,無意識開始衡量對方的社交價值。
我們害怕自己的期待落空,就回避對別人產生期待,也避免別人對自己有期待。
一般來說,害怕建立親密感的人,會更被動一些,害怕被別人拒絕,更少的去表達自己內心的感受和喜好,難以拒絕別人的好意,更難去主動表達對別人的欣賞和喜歡,這樣別人無法了解你的內心對TA到底是什么想法和感受,對方總是要去猜測怎么樣對待你是合適的。
因為對親密感的矛盾和沖突,所以有時候容易跟人保持一個安全的距離,容易讓人產生被拒絕、不被信任的感覺;在關系有一些裂痕或者爭執的時候,也會容易有一些消極的想法,先想象了關系破裂的結果,而忽視自己可以努力做一些溝通和補救。
可能很難與人建立親密感的人,對自己是否足夠“可愛”是不夠有信心的,或者說,自己對自己沒有那么喜歡和接納,需要別人主動表現出對自己的喜歡,才能有勇氣去接觸,展示一點自己,但同時對那些自己不好的一面,總是存在隱隱的擔憂,不確定對方是否能完全接納和喜歡自己。所以,面對一個關系的時候,內心存在著巨大的矛盾,渴望親密,卻又恐懼親密,因為害怕有一天自己展現的某一面不被對方接納,而無意識的先推開對方,最終失去關系,像在一直重復驗證,自己是不夠好的。
4.
想要別人完全的喜歡全部的自己,仔細想想有些自戀了。我們要面對的其實是那個不夠完美的自己,要學會的是如何和真實的自己建立親密感,首先去喜歡自己。也要讓自己明白,自己是可以坦然地接受別人對自己的愛的。
其實關系是兩個人的事,各自承擔的責任是平等的,所有的關系都需要悉心地維系,當你想要某種事物、某種感覺、某種關系的時候,是可以去學習、嘗試、努力看看怎么樣可以得到的,期間難免會遭遇一些挫折,但是總可以學會,總可以找到。
我們需要去看到自己的那部分責任,和自己可以做的部分,比如我們可以先學會看到自己,這樣就有心力去看到對方了,看見自己的需求,才能學習如何表達自己的需求,看見別人的需求,才能溝通如何滿足對方的需求,找到雙方都舒適的相處模式。
由于在與人建立連接方面缺乏經驗和技巧,在平時生活中也可以多觀察別人是怎么熟絡起來的,有意識地學習一些人際交往的技巧,并且運用起來。多去傾訴自己的開心或煩惱,學會有效的溝通和表達。
希望大家能如愿以償,能找到適合自己的親密關系,擁有保持自我前提下的親密感,不會過度被關系吞噬,也不會過度孤獨,享受在關系中的依賴與獨立。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