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祖蕓全球教育報告》
沈祖蕓老師是一位教育專家,為上海93所新優質學校共同體以及北京十一學校、青島中學等上百所學校做過戰略發展規劃。
過去一年,沈老師尋訪了100多位教育工作者,實地考察了全球25所各種類型的中小學校,以及12所世界知名高校,給我們帶來了這份《全球教育報告》。
沈祖蕓老師說,我們讓孩子接受怎樣的教育,就意味著我們將有怎樣的未來。而這份《全球教育報告》,就是一份攤在你面前的關于未來的預言。
沈祖蕓老師報告中的一個洞察:從工作性質來看,教師究竟是一種什么樣的職業?在人工智能時代,教師會被替代嗎?
這一講,我們來看,當教育應對挑戰的時候,教育者們會發生哪些變化。
當然,今年的報告,我想把重點放在學生學習的連接者身上,那就是教師。
2019年,我閱讀了不下10份不同國家發表的,關于人工智能影響未來行業的報告,幾乎每一份報告都會出現一個高頻詞語“替代”,這不禁讓人充滿擔憂。
同樣的擔憂也出現在教育界,因為校園里批改試卷作業的、采集學習數據的,甚至識別孩子上課是否專心、思考是否活躍的機器人已經出現,那么,教師真的會被替代嗎?
我很肯定地告訴你,不會!不僅不會,我還要提供一個趨勢判斷,以2019年為標志,教師的工作性質正在悄悄發生轉變,從原來的知識傳授者轉變為情緒勞動者。也就是說,未來一個教師如果仍然只是一個知識講解與傳授的角色,那么他會被替代,而成為情緒勞動者的話,就無可替代。
什么是情緒勞動?
我給你講個故事,2014年,有一所學校一創辦就成為全球焦點,它叫AltSchool。AltSchool的創始人來自美國硅谷,是前谷歌的工程師Max Ventilla。他用了最先進的技術平臺,去跟蹤學生學習過程中的每一個細節,試圖顛覆傳統學校的運營方式。
AltSchool每一個班級的學生很少,只有15名,但配備了2名老師和8名技術人員,這些技術人員每天都要對每一個學生的學習軌跡與學習行為作出精準分析,在這個過程中,教師只是技術人員的輔助者。短短四年時間,這家技術水平一流的學校就從舊金山的9個校區迅速擴張到了東海岸的紐約。
誰知到了2019年6月,AltSchool宣布正式進入“更正性”關閉階段。出了什么問題?堅信技術可以帶來教育革命的Ventilla坦言“比起技術和學習內容,我忽略了教師自身真正的價值”。
AltSchool關閉后,它的學生去哪兒了呢?巧了,有一半的孩子都轉到了離AltSchool不遠的可汗實驗學校去了。
你應該聽說過可汗學院吧,就是那個為了教遠在孟加拉的表妹一道數學題,錄了一段10分鐘視頻,還把視頻放到YouTube網站上成為全球網紅的那個可汗。
說起來這還是2004年的事兒了,打那以后,可汗就創辦了全球第一家在線教育學院。到今天,累計訪問量超過了10億人,每個月5億分鐘的教學短視頻覆蓋了各門學科的知識點。
但是你肯定不知道,可汗早在2014年,也就是與AltSchool創辦的同一年,就悄悄在線下開辦了實體學校,截止到今天,學校里已經有800多名5-15歲的學生。
可汗說,做了10多年的線上教學,越來越感受到,任何教育方式都無法替代教師對孩子面對面的影響。一個關切的眼神,一個加油的肢體動作,每天一對一的交流溝通,在這種高密度的師生交往與反饋中,孩子們都會受到激勵,這是線上教學無法取代的。其實可汗描述的這一切,都叫做情緒勞動。
情緒勞動,最早出現在社會心理學領域。遠的不說,給你舉個身邊最熟悉的例子,如果你是一位團隊主管,或者產品經理,你每天要做的最重要的事肯定是關注團隊中每個人的情緒狀態或者用戶體驗,這就是情緒勞動。
還有一個人,也是典型的情緒勞動者,這個人就是媽媽。無論現在市面上有多少育兒高手、帶娃專家、月嫂、保姆,或者天天幫忙帶娃的長輩,都無法替代媽媽的角色。哪怕媽媽什么活都不干,她只要在孩子身邊看一眼、笑一笑,帶給孩子的就是滿滿的愛和安全感,實際上教師在學生學習過程中起到的也是這個作用。
在教師的工作性質轉變為情緒勞動這件事上,芬蘭已經在國家層面意識到了。要知道,芬蘭被公認為擁有世界上最好的教育體系,而且,它們不僅意識到了還在國家師范教育體系上做了調整,我帶你去看看。
赫爾辛基大學是芬蘭8所頂尖大學之一,在芬蘭,只有8所頂尖的研究型大學才有資格培養中小學教師。一般來說,一個有志于成為教師的高中畢業生要經過筆試和面試兩輪激烈選拔,才能進入五年制本碩連讀的學習。我看到一組數據,2019年,申請赫爾辛基大學教育碩士的人數高達8500人,但最終錄取的只有700人。
錄取以后更不簡單,每一個學生不但要進行傳統的教育理論和教學法學習,還大量地添加了學習過程設計、目標規劃設計、領導力、社會性情緒、合作教學、認知科學等方面的內容。同時,這8所大學還配了好幾所像醫院那樣可以進行臨床實習的基地學校,保證學生們的實習經歷從第一年的一周到第五年的八周。
我來給你講個故事,一心想當小學老師的索羅南已經在赫爾辛基大學讀到了第五年,我遇到她的時候,她正好從附屬小學實習回來。
她感慨地對我說,在實習學校里,一個老師一天中80%的時間不是在上課,而是在觀察每一個孩子的情緒表現,深入了解孩子們內心在想什么,找到最佳時機給予激勵。
老師也不會忙著埋頭寫明天的教案,而是根據孩子今天的學習狀態設計第二天的學習體驗。比如有的孩子一直處于亢奮狀態,那么需要增加安靜閱讀的任務比重,另一個孩子信心不足,那么就提供一個比較容易達到的任務讓他獲得成功感。
老師們還要促進小組合作,評估孩子們的學習結果是否達到了預期的學習目標,并給予及時反饋。
同時,在這一天的學習中,教師自己也是學習者,他們要用自己的言語、表情、肢體動作、獎勵機制等很多手段來調動孩子們主動學習的積極性。更重要的是,老師還要學會做個“千手觀音”,變成連接外部學習資源的高手。
索羅南說,這樣的工作每天都很有挑戰,因為每個孩子每天的狀態是不確定的,如何讓他們始終擁有激情和動力去學習,老師就要去創造一個個情緒體驗峰值。
聽到這里,是不是有點羨慕?別著急,其實在咱們中國的一些學校,也有不少老師在發生這樣的改變。有個老師叫朝克,他在北京探月學院工作。探月是一所小微高中,學校有65名學生和20名教師,朝克就是其中的一位。
朝克自己也沒想到,來探月學院后,自己一天里要變換很多種角色。他的第一個角色是引導師,早上十點,開始給學生上社科導論課程。在探月,老師們會通過導論課讓學生入門,判斷自己的興趣和優勢,然后通過一對一引導等形式支持學生規劃自己的成長路徑。
比如有的學生需要從大量閱讀中認識社會,有的學生需要走進不同的企業與人力資源交流才能獲得直接經驗,所以,這樣的導論課,老師就要有能力把學生不同的需求誘導出來。
朝克的第二個角色是成長教練,中午吃完飯,他被學生預約一起探討跨學科項目。他們之間的對話聽起來更像是社會上的咨詢顧問和項目經理之間的交流,比如怎樣確保項目工程進度?怎樣做預算?他要在學生遇到困難時給他們提供學習工具、學習方法,并且鼓勵他們不放棄,幫助他們迎接不同的挑戰。
朝克的第三個角色是學習社群主咖,這個學習社群是教師們自發組織的,以教研活動為目標的互助社群。下午四點以后,朝克和同事們就開始了社群學習時間,他需要圍繞課程研發的進展、一天里學生學習的差異等內容和大家進行交流與分享。
我在下方準備了一份探月學院的教師基本角色標準,如果你感興趣可以看看。
,傳統教師“一本教材打天下”的方式再也不管用了,想要支持學生主動學習,除了常規的授課,教師還要在引導師、成長教練、學習社群主咖等不同角色中切換,這些都是情緒勞動。
他們要懂得如何去設計情緒體驗、引導學生學習、反饋學習過程與評估學習結果,情緒勞動的價值貫穿在12年學校生活中,必然對孩子成長產生至關重要的影響。
聽到這里,你就明白我為什么說教師不會被人工智能替代了吧。也正是因為情緒勞動不可替代,教師們才更應該去充分連接各路高手,來幫自己完成那些可替代的事,比如校外機構里的輔導老師啊,能實現人臉識別、學業質量跟蹤和試卷作業分析的人工智能啊,又比如來自一線工作現場的行業專家、產品設計師、技術研發人員,甚至還可以像加拿大開展駐校科學家計劃那樣,把最前沿的智慧大腦請進學校,給學生最新鮮、最一手的知識。
當越來越多的人可以與老師協同合作,老師就可以騰出手腳,更多地與學生面對面交往,這才是教師最大的價值。
思考題
你所從事的工作中是否也需要付出情緒勞動?請你說說自己的經歷。
感謝沈祖蕓老師的精彩洞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