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zhuǎn)摘圖片
很多事情我們付出過,但是收益卻暫時看不見的。
2016年時候我報名過一個英語打卡,當時應該是才98元,體驗型的那種。在群里添加了一個比較聊得來的男的微信號,他是導游,在拉薩,青藏高原一帶,加了微信也沒聊過,就是偶爾看見朋友圈旅游圖片驚嘆一下,點個贊那種。后面偶爾看見他推薦過幾次一個公眾號,應該是他姐姐,或者親戚之類的,然后我點進去看了一下,不錯,寫育兒的,我因為好奇,也點了關注。那時候我的孩子才2歲,過了一兩年,偶爾看見那公眾號更新文章,分享了一些英語啟蒙資源,我孩子也到了三歲四歲時候了,用得上英語啟蒙了,于是就下載了里面的資源,斷斷續(xù)續(xù)的下載了很多不錯的資源,可以說我孩子的整個啟蒙階段的資源都來自這個無意中添加的公眾號。當然,我還給孩子報名了一下學英語的APP,結合一起,她的英語比普通孩子要好一些,起碼發(fā)音這些比較標準,能用長句表達一些內(nèi)容。有些家長看見我孩子英語還可以,于是都跟著我報名一些app,但是效果卻不像我的孩子那樣,我于是告訴她們,其實我還在并不是只是學哪個APP就變好,她從三歲開始開的是英文版的動畫片,四歲聽了很多標準的外教口語,她是有了幾年的基礎上,再加上現(xiàn)學的,才有不一樣的效果。這是個積累的過程。
如今想想,如果不是那兩年的英語啟蒙,我還在可能還不會喜歡英語,可能還停留在5歲只會讀one,two,那幾個數(shù)字。而她今天所有的和別人不一樣的進步,都是因為那年我報名了一個英語班,看似那個英語班我白花了錢,沒有收獲,()因為后面放棄了)。但是誰會想到因為報了一個英語班,認識了一些人,我女兒從中收益了……
世間萬事萬物都有一定的必然聯(lián)系,古語有句話叫做“功不唐捐”,確實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