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定義上講,焦慮是一種由壓力、不確定性或潛在威脅引發的情緒反應,常表現為緊張、不安或對未來的過度擔憂。
現今社會,幾乎人人都或多或少地受到它的困擾,當然也包括我自己。所以關于為什么會焦慮這個問題,我做了一些有限認知范圍內的思考,得到了一些比較主觀,不敢確定對錯的答案。
前兩天一個朋友跟我說,他現在特別不想父母的那些缺點重復在自己身上,可是越這樣想就越像他們,這個問題給他帶來困惑和焦慮。
我想,人這一生要面對三個自我。基因的自我,那是一張一出生就被定格的人之初圖畫;社會環境與家庭教育影響出來的自我,這個影響深入骨髓,會被放大或縮小地伴隨人的一生;后天學習后以個人認知定位的自我,這個自我可能會在漫長的人生中做適度的調整。
如果三個自我能完美契合,且符合社會主流價值觀,那這是一件幸運的事,你也就不必因此而多一個人生煩惱。
如果通過后天學習與思考后發現,現實中的自我,并不符合自己的三觀認知。被父母耳濡目染幾十年的缺點,已如影隨形,深入骨髓,難以剔除、改變。畢竟“磨而不磷,涅而不緇”,也只有圣人才能做到。
那么,理想中的自己就要從舊的自我中脫殼,要跟父母營造的,帶有他們缺點的家庭文化割裂。獲得新生會很漫長,也會有撕裂的痛,不被理智接受的那些缺點會被放得更大,會被更深刻地厭惡,這樣,以家庭縱軸為視角的矛盾和焦慮就來了。
倪萍《姥姥語錄》中的姥姥,有大智慧、有胸襟、有愛。沒有被嫌棄的家人,只有讓人無法接受的束縛與強加。人生得意,沒必要讓兒女再重蹈你們的腳印,那他們的人生高度已被設定。若人生本就失敗,那就更不能把你的意志強加。后半生靜靜反思人生得失。母慈子孝,做一個慈祥,慈悲、慈愛的老人,家族福田綿長,人生也算成功大半。
我沒接觸過基督教,但凡事要以愛的名義,我是深信。愛生命、愛自己、愛家人、愛身邊所有的人。沒有束縛的愛可以消彌兩代三代人之間的代溝,博大的胸襟可以營造家庭內部外部最溫馨的環境,那是一個家庭最好的風水。
對于生命,九十多歲的倪萍姥姥說過:“現在生活這么好,誰能活夠?不過都活這么大歲數,夠本了”。爺爺臨終前對來探望他的親人笑說:“都這么大歲數了,他就是不走你說怎么辦?”這些話既有對生命沒有因年老而減少的熱愛,也飽含了對生命之火即將熄滅的豁達與坦然,如今每每想起,都使我釋然與潸然。
現在人壓力大,很多人會說,那是源于對物質過度的追求和人與人的相互攀比造成的。
不可否認,這些因素一定有,但是這些問題過去沒有么?“食色,性也”,人類對于物質與精神的渴望不會因年代而不同,也不會因尊卑而有別。那現在為什么人人都在喊壓力?
普通百姓經濟上的壓力主要來源于車、房、醫療、子女教育等等方面。房貸掏空兩代人三個家庭幾十年腰包,那么帶有普遍性的背負車、房貸一事應該被理解,還是因不根據自己能力辦事而不值得同情?
“倉廩實則知禮節,衣食足則知榮辱”講的是物質與精神的關系,也講了一個理想的社會,應該具有的樣子——精神物質雙豐富。那么按著這個標準,我們對物質的追求只能局限于豐衣足食么?
不少披著國學外衣的毒雞湯被偷換概念后無恥地大肆販賣。就像慢性毒氣,無形地侵害著人們的頭腦,讓你失去正常的判斷能力。
春秋時期的生產力是刀耕火種,純農業社會。幾千年了,如今生產力這事已無需贅言,老百姓追求住和行,無可厚非。“安得廣廈千萬間”如今真是信手拈來,那么何日才能讓百姓少壓、無壓地“盡歡顏”呢?社會進步的意義如果不是改善物質和精神生活,那又應該是什么?
這不是某個個體或集體能解決的問題。個人力量解決不了的問題,就不要去糾結和盲目批判,至少,不能把這類問題完全歸咎于個人。
至于比較,年輕時聽過一個領導抑揚頓挫,慷慨激昂的表述:“現在的職工啊,就是不知足,你們應該縱向想想,過去都吃不飽,穿不暖!”當時覺得甚是有理,現在想想,不過一碗撒著冠冕堂皇蔥花的惡臭雞湯。
按他的說法,比較的時間軸是不是應該更長一些。比如山頂洞人時期,住山洞,穿樹葉,只能活二三十歲。那樣是不是對比更明顯,就會更有幸福感,就更可以安于同一環境下的種種不公平?
把相對公平的橫向比較,偷換概念成毫無道理的縱軸,就是最無恥的耍流氓。如果從個人角度,小時候家庭窮困,長大后打拼改變命運。雖不及他人寶馬香車,但也安居樂業,這樣的知足與滿足和由此帶來的幸福感是值得肯定的。
近半的中學生抑郁率,表明孩子們正在承受前所未有的壓力,那么是因為家長們過高的望子成龍心理導致的嚴重內卷么?
不完全是,小時候對孩子們不好好學習的最大恐嚇就是“長大了你只能去修理地球!”農村的孩子務農,城里的孩子進廠當工人,就是那個年代的人生底線,也是大多數人的生存狀態。
當一個人的生存狀態能跟得上社會的大趨勢,所得報酬也相對滿意,才會有安全感。如今村落凋敝,屋舍空落,讓年輕人選擇在那找個人說話都難的地方務農?城里的底層勞動力,除了勞務派遣就是第三方。當然還有幸福的某東黃馬甲,就業靈活的網約車……如果你家有孩子,不卷學習,你打算給他從中規劃哪條爛漫的人生路?
如此種種,今天人們的焦慮就不可避免,雖然一粒沙被時代的巨浪裹挾無力掙脫,但也不必用善良把所有的責任都歸于自我,那樣會使你自責,自卑,進而更加焦慮。
“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 、獨、廢疾者皆有所養”,孔老夫子對于如何從根源消除焦慮,早有表述。今天看應該是完善的社會保障制度,公平的退休待遇。
修煉心性,降低欲望,得不過喜,失亦不慍。不自欺欺人,也不過于糾結。誠懇地接受現實:用年少接受父母平凡斑白的雙鬢,用中年接受自己半生平凡的打拼,用老年以愛之名接受子女未能遠行卻可承歡膝下的平凡幸福。
五十平的屋子,燈光一樣溫暖。幾萬的小車,一樣載你面朝大海,春暖花開。春必有鳥啼,夏定有雷鳴, 秋終有蟲吟,? 冬也一定會有風嘯。
讓我們一起來聽一首舒緩的鋼琴曲,想象漫天的繁星,從你的手心,一直鋪向遙遠的未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