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詞牌介紹】臨江仙:
臨江仙,唐代詞牌名,原為唐代教坊曲名。又名“謝新恩”“雁后歸”“畫屏春”“庭院深深”“采蓮回”“想娉婷”“瑞鶴仙令”“鴛鴦夢”“玉連環”。格律俱為平韻格,雙調小令,字數有五十二字、五十四字、五十八字、五十九字、六十字、六十二字六種。
? ? 常見者全詞分兩片,上下片各五句,三平韻。此調唱時音節需流麗諧婉,聲情掩抑。代表作有宋蘇軾《臨江仙·夜飲東坡醒復醉》、宋李清照《臨江仙·庭院深深深幾許》、明楊慎《臨江仙·滾滾長江東逝水》等。流行宋代。
? ? 體裁沿革。臨江仙原是唐教坊曲,后用作詞牌,《樂章集》入“仙呂調”,《張子野詞》入“高平調”。臨江仙源起頗多歧說。南宋黃昇《花庵詞選》注:“唐詞多緣題。所賦《臨江仙》,則言仙事。”明董逢元《唐詞紀》認為,此調“多賦水媛江妃”,即多為詠水中的女神。調名本意即詠臨江憑吊水仙女神。近代學者任半塘先生據敦煌詞有句云“岸闊臨江底見沙”謂詞意涉及臨江?!芭R”本意是俯身看物;臨江而看的自是水仙。但中國歷代所祭的水仙并不確定。像東漢袁康、吳平《越絕書》所記的春秋吳國功勛伍子胥受讒而死成為長江水仙,東晉王嘉《拾遺記》稱戰國楚大夫屈原為湘江水仙。此外,還有琴高、郭璞、陶峴各為不同水仙的記載。另外,投湘江而死的舜之二妃、三國魏曹植筆下的洛河女神,都是人們祭祀的對象。
? ? 清康熙年間所編《欽定詞譜》卷十“臨江仙”條目下,選“臨江仙”十一體,可見其變體甚多,而且并無正體、異體之分。注曰:“宋柳永詞注‘仙呂調’;元高拭詞注‘南呂調’。李煜詞名‘謝新恩’;賀鑄詞有‘人歸落雁后’句,名‘雁后歸’;韓滮詞有‘羅帳畫屏新夢悄’句,名‘畫屏春’;李清照詞有‘庭院深深深幾許’句,名‘庭院深深’。”又有“采蓮回”、“想娉婷”、“瑞鶴仙令”、“鴛鴦夢”、“玉連環”等別名?!稑氛录酚钟衅呤淖忠惑w,九十三字一體?!都彻砰w本》俱刻作“臨江仙”。今據《花草粹編》校定,一作“臨江仙引”,一作“臨江仙慢”,故不類列。
? ? 按《臨江仙》調起于唐時,惟以前后段起句、結句辨體,其前后兩起句七字、兩結句七字者,以和凝詞為主,無別家可校。其前后兩起句七字、兩結句四字、五字者,以張泌詞為主,而以牛希濟詞之起句用韻、李煜詞之前后換韻、顧夐詞之結句添字類列。其前后兩起句俱六字、兩結俱五字兩句者,以徐昌圖詞為主,而以向子諲詞之第四句減字類列。其前后兩起句俱七字、兩結俱五字兩句者,以賀鑄詞為主,而以晏幾道詞之第二句添字、馮延巳詞之前后換韻、后段第四句減字、王觀詞之后段第四句減字類列。蓋詞譜專主辨體,原以創始之詞、正體者列前,減字、添字者列后,茲從體制編次,稍詮世代,故不能仍按字數多寡也。他調準此。
? ? 此調唱時音節需流麗諧婉,聲情掩抑。至今影響最大的《臨江仙》,是明代才子楊慎所作《廿一史彈詞》的第三段《說秦漢》的開場詞《臨江仙·滾滾長江東逝水》,毛宗崗父子評刻《三國演義》時被放在卷首,后電視劇《三國演義》的片頭曲歌詞有引用。
? (1)? 體裁特征。格一雙調,五十四字。上下片各四句,三平韻。以和凝《臨江仙·海棠香老春江晚》為代表。此詞上下片兩結句俱七字,見《花間集》和詞二首,唐宋元人無照此填者。按和詞別首上片起句“披袍窣地紅宮錦”,“披”字平聲,“窣”字仄聲。第二句“鶯語時囀輕音”,“鶯”字、“時”字俱平聲,“語”字仄聲。下片起句“肌骨細勻紅玉軟”,“肌”字平聲,“細”字仄聲。第三句“嬌羞不肯入羅衾”,“不”字仄聲。結句“蘭膏光里兩情深”,“蘭”字平聲。
? (2)? 格二雙調,五十八字。上下片各五句,三平韻。以張泌《臨江仙·煙收湘渚秋江靜》為代表。此詞上下片兩結俱四字一句、五字一句。按《花間集》顧夐、尹鶚、毛熙震詞與此同,惟孫光憲詞上片起句“暮雨凄凄深院閉”,與鹿虔扆詞“金鎖重門荒苑靜”同。宋歐陽修、蔡伸、趙彥端、張掄諸詞本之。又李煜詞下片起句“春光鎮在人空老”,宋柳永詞本之,皆與此詞平仄全異。至平仄小異者,李煜詞上下片第二句“蝶翻輕粉雙飛”、“望殘煙草低迷”,“蝶”字、“望”字俱仄聲,“輕”字、“煙”字俱平聲。歐陽修詞上片第三句“如今薄宦老天涯”,“如”字平聲,“薄”字仄聲。孫光憲詞下片第三句“不堪心緒正多端”,“不”字仄聲,“心”字平聲。尹鶚詞兩結“逡巡覺后,特地恨難平”、“梧桐葉上,點點露珠零”,“逡”字、“梧”字俱平聲,“覺”字、“葉”字、“特”字、“點”字俱仄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