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音樂溫暖時光”,是2021年我做的一個義工活動主題:利用業余時間,我帶著古箏,走進敬老院,用音樂陪伴那里的小伙伴,一起度過了一段溫暖而難忘的時光。這個活動的緣起 ,要追溯到 2019年的那個冬天……
我是一名古箏老師,工作之余,喜歡畫畫、寫文章 、閱讀、旅行、美食、心靈成長等,傳統意義上充滿美的事情,我都很喜歡,比較熱愛生活,常常被大自然的美震撼到,也常??粗{天白云、夕陽晚霞發呆。
2016年,知識付費開始普及,工作之余,我就開始不停報課學習。一方面是自己的興趣真的很多,什么都想學一下;另一方面,我想從眾多興趣中,選擇一個作為副業來發展,同時也一直在尋找,尋找那件最最熱愛且非常有意義的事,當時不懂,原來那時的自己,已經踏上尋找天命的旅程。
2016年想去學習了化妝,因為從小就很喜歡古裝發飾,也經常給自己編古裝發型,也很喜歡給他人弄造型,把別人的美展示出來,想著學這個,應該算是自己的熱愛吧,作為副業發展,應該很有意思。當時找了一個線下學習的機構,化妝課還沒開,說是有一個半永久課程即將開課,就被忽悠著也報了名。(這里說忽悠,是因為去的時候沒想學這個,但心里迷茫時,就很容易接受許多外來的鼓動。)
學了半永久課程之后,非常認真地在皮子上練習,希望做出完美的效果,讓客戶滿意?;瘖y課上,也會和同學互相完成課堂作業。但我在整個學習及練習的過程中,常常會有一種感受 :“我是誰?我在哪?我為什么在這里?”
越來越發現,給自己編發,給朋友化妝,只是本來就有的能力和愛好,并不愿意當成工作,受這個辛苦。至于半永久,更是被忽悠報名后,想著既然學了,就好好練練,可以和化妝一起,做為副業才開始的,更談不上喜歡。因此,最后一單也沒有接,就放棄了。
2017年,機緣巧合,遇到一款我自己用著覺得不錯的產品,開始了微商,做的時候也非常的用心。我不喜歡暴力刷屏式的在朋友圈發廣告,也不想變成自己討厭的人,于是就把產品拍的很賞心悅目,廣告也只是偶爾才發。這一年,我開啟了100天早餐打卡計劃,每天做不同的早餐配上產品作為軟廣,既讓自己堅持早起,吃到了豐富健康的早餐,又使得朋友圈的廣告多了些美感。
這個過程中,也遇到一些信任我的朋友,購買了產品,給我發來好的反饋。那會的滿足感來自朋友的信任及他們的收獲。后來我發現 ,這種開心,也不是我一直想要尋找的那件事,慢慢的只是自己在用,偶爾會有老客戶回購,而我不再花更多經歷在這上面。
時間來到2018年,在迷茫和焦慮中,我還是沒有停下看似忙碌的腳步,又報名了很多課程,什么方面的都有,不停地在學習。(現在回過頭來看,就好像我開著一輛車,拼命的奔跑,卻不知道目的地在哪里,又不敢停下來,擔心虛度光陰,那種感覺很不好,有一種慌亂感。)
在這一年,我認識了子木,一位通過辦自己的讀書會,開啟自己人生新版本的奇女子,當時受到了她的啟發,還特意去學習了子木學習過的“快速閱讀”線下課程。在這一年,我一直有一個執念,想辦屬于自己的讀書會,因為覺得文字可以撫慰人心,覺得這件事很有意義,既可以作為副業發展,又可以像子木一樣用閱讀療愈自己,啟發他人。
記得子木分享過她在玉龍雪山腳下過元旦的經歷,于是,2019年春節,我第一次一個人坐飛機,去到了麗江,去了玉龍雪山,去看她看過的風景,希望走過她走過的路,也可以像她一樣,開啟自己人生的新版本。但是我忘記了,再精彩,那也是別人的人生啊,走自己的路,才能成為那個獨一無二的自己,開啟屬于自己獨一無二的新篇章。
在和朋友一起,做了幾次小型的讀書分享以后,我發現,雖然喜歡閱讀,分享的時候,也很享受其中,但是在重多的興趣排序中,閱讀沒非我熱愛到非做不可,不做會死的程度,心里有個聲音,總覺得我一直在尋找的,仍然不是這件事。于是,也就作罷。雖然沒有開辦自己的讀書會,但是通過子木,了解了瑪雅歷法,認識了改變人生軌跡的李欣頻老師。
2019年上半年,我去學習了瑪雅歷法,成為了瑪雅天賦解讀師。一直覺得自己是很有同理心,很有耐心,也很愿意傾聽他人的困惑,幫助他人走出困境,覺得這個職業很適合我作為副業去發展。那一年,我還做了“百人公益瑪雅天賦解讀 ”的項目,一方面可以給100個人免費作瑪雅天賦解讀,幫助他們答疑解惑;另一方面,也可以積累更多的解讀經驗。
在做瑪雅天賦解讀師的時候,依舊非常的用心,會給每個人做解讀前,在我這邊放上輕音樂,點上香薰精油燈,提前把對方的瑪雅盤畫好,營造一個舒適的空間。雖然解讀的過程,是通過線上語音電話完成,但是我相信,能量是可以同頻共振的,如果真的用心,對方是能感受到的。
這期間,我收到很多小伙伴發來的感謝的反饋,也有小伙伴再次預約了付費解讀。那一年,我的夢想是希望用瑪雅解讀,開啟副業的同時,用我耐心且充滿藝術性的解讀,給迷茫中的小伙伴,點亮一盞心燈。
印象最深的,有一個免費解讀的小伙伴,她說自己比較迷茫,原因是她在偏遠的地方當老師,所教的孩子們也都是一些流守兒童居多,她想為他們做多一些事情,但不知道可以做些什么。我當時聽了她的表達,很受感動。想起之前我看過的一個電視節目,也是一個鄉村女教師在分享她的故事,在她的陪伴和教學下,學生們創作了許許多多的小小詩,每一首,每一句,都充滿著真情實感,當她一字一句讀出孩子們寫的那些真摯的詩句時,深深打動著我,雞皮疙瘩瞬間立起來,眼淚也奪眶而出。
聽完她的表達后,我就跟她分享這個故事,可以以這個故事做為參考去做一些事情,同時也給了她一些建議:
比如可以用廣播的形式,作成類似樊登讀書會那種類型,通過聲音,通過書籍,讓這里的孩子們,了解到更廣闊的世界;
也可以帶他們自由繪畫,用畫筆開啟他們與生俱來的創作天才(每個小孩子都是繪畫天才,拋開條條框框的標準對錯),讓他們的情緒可以有一個自由表達的出口;
也可以像我在電視中看到的那個故事一樣,帶著他們讀詩,鼓勵他們用簡短的語言,表達內心的情緒,可以是對家人的思念,也可以是其它;
再或者,可以用相機,記錄那些留守兒童的美好瞬間。用善于發現的眼睛,記錄下孩子們最燦爛,最純真的笑臉,當記錄到一定數量,可以做成一個攝影展,向更多人傳遞這些美好瞬間;
亦或者,可以用心留意,用心記錄,把他們相處中的溫暖故事寫成書……
就這樣,在跟她聊的時候,越來越興奮,越來越激動,特別是提到電視中的那位女老師和她的學生們的故事時,眼淚再一次忍不住流了下來。
電話那頭,那位小伙伴,也聽到感動,聲音也有一些顫抖。
就這樣,第一次在給對方做解讀的過程中,兩個人在隔空的交流中,情感碰撞到了一起,同頻共振之下,流下了感動的眼淚。
這次的解讀,很特別,也很難忘。我不知道她后來怎么樣了,有沒有開始實施我們當時的暢想,亦或者生活有了其它變動。但在那一刻,我非常的開心,通過網絡語音電話,對方是一位素未謀面的陌生人,用心地傾聽,基于她的情況,真心給出我能想到的建議,聊到觸動的點,兩個人同時感動到落淚……
那一刻,我覺得我正在做我想做的事:”用我耐心且充滿藝術性的解讀,給迷茫中的小伙伴,點亮一盞心燈?!?/p>
在給其們小伙伴做解讀時,類似的共鳴瞬間也有很多,對方也都發來很好的反饋,然而這個案例,是至今印象最深刻的。當時,我覺得,這應該就是我當下最想做,且很有意義的事吧!
然而,在做這個公益解讀項目的期間,我遇到了李欣頻老師的“榮耀天命版自己”線上課程,課程一共將近20個小時,我花了兩天時間,什么也沒做,把課程完整聽完了。聽的時候,時而記筆記;時而跟著音樂冥想,畫出心中最榮耀版的自己;時而跟著音樂舞動……至今,還記得當時的震撼。在這次聽課過程中,我第一次了解到“天命”這個概念,也讓我再次審視,我正在做的事,是否是自己的"天命之事"?
記得欣頻老師在課堂中提到:“天命只能由你的獨特性開始,所有人能做的瑣碎的事情,都不是你的天命,只有你能做的那件事,才是你的天命?!?/p>
所謂“天命之事”,很長一段時間,我都覺得很模糊。只知道要從自己的獨特性出發,但那件只有自己能做的事情,基于我的獨特性,加上只有我才以做的事,到底是什么呢?
當我以這樣的角度去審視我正在做的“瑪雅天賦解讀師”這個身份時,我發現,應該還不是那個“天命之事”,雖然我在做的時候,也很享受,幫助他人,也很快樂,很有成就感。但,心里還是有個聲音在告訴我,它仍然不是。于是決定,用心完成100個免費個案后,就隨緣解讀,不再作為主要的副業去投入。
尋尋覓覓中,還是沒找到那個屬于自己的“天命之事”。
這期間我很迷茫,雖然不知道那件事到底是什么,但我知道,之前提到的化妝、微商、讀書會、瑪雅解讀等,都不是我的“天命之事”。
在這幾年知識付費的學習過程中,我還陸續學習過寫作、思維導圖、學習方法、短視頻、手賬、插畫等大大小小的課程,像囤積法寶一樣,不停的囤積知識,渴望變成更好的自己。(這種學習的頻率是有問題的,潛意識覺得自己不夠好,渴望變得更好。)
遇見李欣頻老師之后,了解了“天命之事”之后,我開始回顧過往,我最喜歡做什么,最擅長做什么,我的獨特性在哪里,什么事情是不用刻意堅持,就已經堅持很多年的?期待從中找到答案。
從興趣出發,我喜歡音樂、畫畫、旅行、寫作、閱讀、制作美食、古裝、古風發飾、毛筆字、心靈成長等;從獨特性來看,從小聽音能力很好、畫畫臨摹比較像、很小的時候就會給自己編古裝的發型、會把蚊帳改成古裝……將這眾多的愛好與獨特性結合起來,不用堅持,就已經堅持下來,陪伴自己最久的就是剩下音樂和畫畫啦。
從2歲多,爸爸給我買了第一個玩具電子琴之后,音樂就成了如影隨形的好朋友,也因為喜歡音樂,使得在人生的一些岔路口,在做選擇的時候,沒有更多的經驗,走了些許彎路,這個過程,也是音樂一直陪伴著我。
畫畫,也是從小就非常喜歡,經常會沉浸其中。初中的時候,美術作業經常會被老師拿去其它班級做范例展示;畢業后也經常買很多畫畫的書來看,跟著一起畫;知識付費興起后,也報了許多畫畫課,手繪、板繪都學了一些,希望可以成為自由插畫師,可以用畫筆隨心所欲地表達……
這樣看來,問題似乎越來越清晰。在最喜歡的事情中,找到自己最擅長的那件事。
說到擅長,畫畫是從小喜歡,很容易投入進去,也比較容易臨摹得很像,只是暫時還不能達到隨心所欲,用畫筆自由表達的程度,2019年那會兒,也正在學習板繪,拓展技能。相較之下,音樂方面,對于當時的自己來說,更熟悉,更擅長,且更有天賦一些。
很小的時候,聽到音樂,就能很自然的知道是什么音符,并把它用數字記錄下來,后來學了樂理,知道這個叫做聽音識譜的能力。
幼兒園時,第一次聽到“梁祝”的旋律時,那種開心和興奮,現在還記憶猶新。當時覺得,世界上怎么會有這么好聽的音樂!
初中上學住校,每周末回到家里,最快樂的時間就是晚上聽著音樂廣播入睡,而音樂廣播也曾一度陪我走過無數夜晚。
第一次聽到他人現場彈奏鋼琴曲《夢中的婚禮》,也是被美妙的旋律打動到啦!每每聽到感動的歌曲,如“明天會更好”,也會不自覺的流下眼淚……
小時候喜歡看《還珠格格》,非常喜歡紫薇彈的古箏,當時覺得好美啊!后來有機會學習了古箏并且一直從事古箏演奏及教學工作,也算是活成了小時候喜歡的樣子。
因為聽音比較快,喜歡的歌曲,幾乎不用曲譜,聽幾遍熟悉了旋律,就可以在古箏上演奏出來,也因為這個天賦,會彈的曲子量非常大。有一段時間經常演出,和其它樂器一起合作時,能彈奏的曲子比較多,合作也就十分愉快。
如果說,有些天賦與生俱來,我想聽音能力和音樂的感知力就是老天賜予我與生俱來的法寶,而我卻一直沒覺得很珍貴,還在拼命向外求。
當我意識到這一點,突然想起《牧羊少年奇幻之旅》中那個一路尋找寶藏的小男孩,兜兜轉轉,一路尋寶,最大的寶藏其實就在身邊。
就這樣,尋尋覓覓,走過一大圈,也嘗試了很多不同的領域,也都是自己很感興趣的事情,回到最初的問題,如果目前只能選擇一件,發現當下最愛的,還是與音樂有關。
從小很喜歡唱歌,很喜歡聽流行歌曲。學習古箏以后,就非常喜歡用古箏彈奏流行音樂,特別是彈自己喜歡的歌曲時,很容易就進入心流的狀態,享受、忘我。2018年開始,會偶爾分享一些自己彈奏的古箏曲到公眾平臺,但那會因為比較迷茫,還在不停忙碌著學習各種技能,也就沒有持續分享。
當我確定了自己的獨特性,也更加清晰音樂是目前自己最喜歡且擅長的事情后,便開始將幾個熱愛相結合,用音樂的形式持續不斷的輸出。我開啟了短視頻的賬號,將自己喜歡的古裝和古風發飾,結合自己喜歡的流行歌曲,用古箏流行曲這一形式,整體表達出來。在持續分享的過程中,也收獲了很多同樣喜歡古箏流行音樂,喜歡古風的小伙伴。漸漸地,有一些陌生的小伙伴會在公眾平臺給我發私信,說聽了我的音樂很療愈,很感謝我的分享。
這時我恍然發現,我彈的音樂也能像語言一樣,是有療愈和溫暖人心的作用的。而這,不就是我曾經想要做讀書會的原因嗎?但其實,我一直喜歡并擅長的音樂,一直有著同樣的作用。
于是,我開始把我錄制的曲子發布在更多平臺,給更多人聽到。(以前不太敢,怕被人看見,覺得網絡不安全,同時也覺得不夠自信,想要等到更好的時候。其實,永遠沒有更好的時候,每個人都在一路成長,一路進步。)
從那時起,我不再忽視自己的“特長”,拿起了屬于自己與生俱來的天賦,盡情發揮它的作用。在分享古箏流行音樂的過程中,也改編了很多自己喜歡的歌曲。那會有一個小小的夢想,希望未來可以出一本自己改編的古箏流行曲作品集,在2019年的秋天,這就是我找到的,我認為的,屬于我的“天命之事”。?
夢想的轉折,出現在2019年的冬季。
2019年12月,我去上海參加"幸福節"的活動,在四天的線下活動中,印象最深的就是,聽到Edo老師分享的,用他的音樂為非常多的人帶去療愈、快樂和溫暖,看到視頻中,他們為醫院的患者演奏時,對方快樂的大笑著,加上聽了Edo老師的感情故事,感動不已。
參加"幸福節"最初的期待,是希望通過"幸福節"中李欣頻老師帶領的調頻舞會的環節,釋放自己的局限,更加打開自己,讓自己更加自信,更加無畏,僅此而已。
來之前,個人的夢想還是很小的,還是以我出發,希望我的古箏視頻可以被更多同頻的人看到,希望更多人喜歡我的古箏改編風格,希望有機會能出版自己改編的古箏流行曲譜書籍等。
當聽到Edo老師的經歷分享,我第一次那么認真地開始思考音樂更深的意義,重新審視自己的夢想,如何讓自己的夢想,更大,大到能惠及更多人;同時也在思考如何用古箏靈動的聲音,帶給更多人療愈,如Edo老師那樣,做著充滿愛和溫暖的事情。
我清晰的記得,那會兒我正在“幸福節”的會場做義工,一邊聽臺上老師的分享,一邊負責現場跑麥的工作(給提問的學生遞話筒),我站在會場的最后,看著Edo老師放的視頻,一邊感受,一邊默默流淚;同時,心里有一顆種子正在悄悄發芽……
于是,在2019年“幸福節”的會場,在聽Edo老師分享他人生經歷的當下,我萌生了一個念頭:“我想帶著古箏,走進家附近的福利院、敬老院或者醫院,去用音樂陪伴需要的人們,用音樂溫暖他們的片刻時光?!?/p>
“心里沒有城堡,手里有再多積木也沒用!? 有那么多興趣,也不知道拿來做什么 。
天命會來找你,天命已經在那里等你,你有沒有打開眼睛看到它。找,跟被找,頻率完全不同!”
這兩句話,是我在2019年6月,第一次聽欣頻老師的線上課時,印象很深的兩句話,直到那一刻,我才真正明白它的含義。
曾經的瘋狂學習和尋找,就像在不停地囤積積木,但當時心里沒有城堡,盲目的囤積,并沒有讓我感覺好一些,反而更加焦慮。此刻,當我心里的城堡漸漸清晰,所有的積木仿佛都有了存在的價值。
如果說之前的尋找,還充滿猶豫和不確定,當我了解到Edo老師的故事時,心里有個聲音,在對我說:“就是它啦!”
我第一次那么篤定,這是我想做的事情,始于我的獨特性,即能融合我的興趣,又對此充滿熱忱,是那件非做不可,不做會有遺憾的事,是屬于我目前的“天命之事”。
城堡已然清晰,生命很短,此刻,想做點有意義的事。
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