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遇拾美堂,是一個冬日的午后。
踏入室內(nèi),整個人瞬間感受到的是平和、寧靜。這種靜從外部空間傳遞到內(nèi)心,似乎瞬間和空間進行了一場無聲的交流。交流的內(nèi)容不為外人所知,每人的感受也不盡相同,它是個人和空間之間的秘密。內(nèi)心的翻騰喧囂漸漸遠去,心中的湖水回歸平靜,雜質(zhì)沉淀。這時候,感覺可以慢下來,傾聽自己心靈的聲音。
浮躁的時代里,日漸緊張的生活節(jié)奏總是讓人匆匆忙忙,失去了感受美的能力。朱光潛先生說:“真和美的需要也是人生中的一種饑渴——精神上的饑渴。”在拾美堂,這種饑渴得以滋潤。
拾美堂潔靜、雅致。主人愛器物,空間里陳列著木器、瓷器、字畫書籍等多種收藏,不一而足。人在其中,似身處博物館,卻不像博物館那樣有距離感,處處透著親切。從博物館到生活,中間往往是審美的隔離。然而拾美堂的日常與藝術(shù)審美之間是沒有邊界的,美是它的常態(tài),滲透在生活的點點滴滴。拾美堂少不了茶。茶室內(nèi)置炭火銅壺,長桌上擺三五杯盞。有客到來,主人即親自燃炭烹茶。熱氣騰騰的沸水注入泥壺中,淡淡茶香飄逸。主客相對,手執(zhí)清茶一杯,談天說地,暢古論今。時而聽到炭火細碎的燃燒聲,在冬日頗有“寒夜客來茶當酒,竹爐湯沸火初紅”之意。
美,可以是一種生活方式,拾美堂讓生活的瑣碎與美結(jié)合,潤物細無聲地傳播著美。半塊兒明代殘磚可做佛像底座,又能用以銅壺隔熱。清代銀制茶托由過去延續(xù)到現(xiàn)在,沒有束之高閣,依舊承擔著它原有的使命,它們跨越空間和時間的維度,煥發(fā)出新的生命力。
拾美堂具有工匠精神,不急功近利,踏踏實實地做好手中的每件小事,內(nèi)心的堅守自成一股力量,生生不息。在當下崇尚“短、平、快”的環(huán)境里他們保持從容,忘記利益和門外的繁華,一點一滴的積累。“工匠精神”是對所做的事情精益求精,更是對美的不懈追求。因著這份美好的追求,將很多人聯(lián)系在一起。他們?nèi)娜獾刈鲋约合矏鄣氖拢趧?chuàng)造價值的同時,收獲的還有精神上的幸福感。
“拾”可意為擷取,發(fā)現(xiàn),收集。拾美堂,從細微處采擷美好,于生活中感知情趣。
遇見拾美堂,遇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