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說我一直抨擊清宮戲,是帶著漢族的虛偽和民粹主義,是對少數民族有偏見。這可真是天大的冤枉,我們云南可是少數民族最多的省份,我從小就跟著支教的母親在少數民族村落里長大,連我自己都長的像少數民族,身邊更是很多少數民族的朋友,我怎么會對少數民族有偏見啊!
我也不是所有的清宮戲都拒絕,像之前的《康熙大帝》和《雍正王朝》我都看了,雖然劇里面也出現了斯琴高娃自稱“我孝莊如何如何”這類的天大笑話,其中也有意美化了清朝統治者,但起碼還看得下去,但再后來的清宮戲,就實在不敢恭維了。
我對清宮戲的反感,首先是源于對南明史的了解之后,在我的心里,一個比日本鬼子屠殺的還要多的統治者,我實在生不出好感,揚州,嘉定,江陰,等幾十個城市屠殺殆盡,四川幾乎殺成了白地,還讓漢奸文人寫成是張獻忠干的,因為今天民族融合了,所以我們就不提了。
我對清宮戲的第二層反感,便是發(fā)型,有些類似于商周時期戎狄的發(fā)型,漢朝羌胡的發(fā)型(連匈奴的都沒這么難看),東晉羯族的發(fā)型,宋朝黨項人的發(fā)型,當然前面剃光這種形式還有些類似于東瀛幕府時期的發(fā)型,這個歷來代表著落后和野蠻的發(fā)型,居然要強迫全中國的百姓和他們一樣剃頭編辮子!
反感之三,便來源于清宮戲里滿口的主子和奴才,清宮戲看的多了,連身邊的同事打電話給女朋友都開始說“奴才給主子請安”了,當然,你要說,這是人家小兩口打情罵俏,這是沒錯,可是一個民族一旦自稱奴才成了毫不在意的事情,其實還是挺可怕的。
我們以前的歷史書上,都會出現一句話,叫做奮起反抗侵略者壓迫和奴役,所謂奴役,就是主子和奴才的關系吧?如果都以自稱奴才為榮了,那就不是別人奴役你了,是你心甘情愿的作奴才,那就不必反抗了,難道我們的下一代和下下代都要習慣自稱奴才么?
而且,受清宮戲的影響,現在一些穿越劇,架空劇,甚至寫漢朝,唐朝的戲,都有自稱奴才的鏡頭了,然后我問了身邊的一些不太熟悉歷史的人,他們的回答著實讓我震驚,在他們看來,不管哪個朝代,在皇族面前自稱奴才沒錯啊,這,就是清宮戲潛移默化的影響!
那么真實的清朝歷史中,真實的情況是怎么樣的呢?
魯迅在他的雜文里面寫到:“滿洲人自己,就嚴分著主奴,大臣奏事,必稱’奴才’;而漢人卻稱’臣’就好。這并非因為是’炎黃之胄’,特地優(yōu)待,錫以佳名的;其實是所以別于滿人的’奴才’,其地位還下于‘奴才’數等。”
魯迅作為清朝出生的人,想必不會說錯,他告訴我們,滿族人才能自稱奴才,而漢人只能自稱臣,這并不是因為尊重炎黃子孫,而是在他們眼里,漢人的地位連奴才都不如,所以連自稱奴才的資格都沒有。
所以,滿洲貴族給了漢人一個可以有資格自稱奴才的機會,那就是加入漢軍八旗,或者成為包衣奴才,再不行就進宮當太監(jiān),也就是說,在清朝,能自稱奴才,可是漢人的一種榮耀,像雍正時期著名的李衛(wèi),就是包衣奴才出身,還有金庸先生的祖輩,都是包衣奴才,金庸先生某次接受采訪的時候,對包衣奴才這一身份,那也是相當得意的。這里沒有詆毀金庸的意思,一個時代一個思想,在清朝,這確實是一種高人一等的榮耀,他傳承祖輩的思想,也就是自然而然的。
在早先的清宮戲里,確實還分著稱呼,比如和珅自稱奴才,劉墉和紀曉嵐就自稱臣,榮祿自稱奴才,左宗棠和李鴻章就自稱臣,可后來,慢慢的就變了,所有人都自稱奴才了,漢人大臣也開始自稱奴才了,秦朝、漢朝,唐朝,明朝的宦官也開始自稱奴才了,長此下去,再過幾年,大概所有的古裝戲都要自稱奴才了。
在漢族的語系里,奴才,一直都是貶低人和罵人的話,《晉書》卷101《載記第一·劉元海》:“穎不用吾言,逆自奔潰,真奴才也”。《明史》卷244《楊漣傳》:“漣大罵:奴才!皇帝召我等,今已晏駕,若曹不聽入,欲何為?”
清朝在雍正,乾隆,道光時期都曾為奴才和臣的稱謂使用出過詔令,要求滿族大臣也自稱臣,可惜卻沒有能禁止,畢竟,能自稱奴才可是一種身份和榮耀,是高人一等的體現,所以,有資格自稱奴才的不愿改,沒資格的也想方設法想擁有自稱奴才的資格,可是哪這么容易,乾隆時期一個貴州不在旗的漢人官員上書時自稱奴才還被訓斥問責。
至清末宣統二年(1910),清廷宣布廢止奴才的自稱:“我朝滿漢文武諸臣,有稱臣、稱奴才之分。因系舊習相沿,以致名稱各異。……當此豫備立憲時代,尤宜化除成見,悉泯異同。嗣后內外滿漢文武諸臣陳奏事件,著一律稱臣,以昭畫一而示大同,將此通諭知之。”
可惜清朝剛剛下旨廢除奴才的自稱,就亡國了,此后的百年間,再無人自稱奴才,哪怕再日本鬼子面前的漢奸也沒有自稱奴才的,可惜,時至今日,奴才的自稱,卻又死灰復燃,叫主子叫的溜溜的,心甘情愿的自稱奴才還不以為恥,反以為榮。
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如果習慣的自稱奴才,那奴性必定會慢慢在心中生根,就像金庸先生覺得祖上是包衣奴才是件光榮的事一樣,中國花了一百年才清除掉的毒瘤,可萬萬不能再生根發(fā)芽啊!所以,請大家還是少看清宮戲吧!
——撰文——老文(文俊壹)
~~~~~文中圖片均來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