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朋友可能覺得智商、情商和財富才是人與人之間差距所在,不過別急,請聽我講一個故事。
大家都知道邁克爾·喬丹,他是有史以來最棒的籃球運動員之一。
但是,也許你不知道,喬丹在高中時,曾因為身高不夠被校隊淘汰,包括后來兩家NBA球隊也沒有簽下他。我們不由得懷疑,當初的教練居然淘汰了喬丹,是不是太蠢了?
可惜,教練忽視了喬丹的成長潛力。而喬丹卻通過不斷練習防守動作、控球能力和投籃,彌補自己的短板,這才成為了一個超級球星。喬丹顯然不是最有天賦的那一個,但他一定是最努力的那一個。
所以,你看,即使旁人覺得你天賦不足,不適合做某一件事,但若你相信只要持續努力,就能實現自己的目標。這一小小的念頭,能給你的人生帶來多么巨大的變化呀。
而今天我們要介紹的《終身成長》這本書,就為我們講述了,不同的思維模型,是怎樣造成完全不同的行為模式,甚至截然不同的人生的。
《終身成長》這本書的作者卡羅爾·德韋克,是一位來自斯坦福大學的知名心理學家。卡羅爾曾花費十幾年去研究那些成功人士成功的原因,最后,卡羅爾發現這些人能夠獲得成功,并不是因為他們的能力和天賦,而是他們在追求目標的過程中展現出來的思維模式。于是,卡羅爾便把她的研究寫成了一本書,就是我們今天要說的《終身成長》。
好,接下來我們看這本書的精彩內容,我將從三部分為大家講解:第一部分我們將討論固定型思維和成長型思維兩種思維模式;第二部分是我們為什么要擁有成長型思維?最后一部分是如何改變固定型思維模式。
1、固定型思維和成長型思維
剛剛我們說的淘汰了喬丹的教練,他更看重身高和天賦的因素,所以很顯然他是一個固定型思維的人;而喬丹并沒有接受自我限定,而是努力發展,彌補自身的不足,所以喬丹是一個成長型思維的人。
那么固定型思維和成長型思維到底有什么不同呢?《終身成長》對這兩種思維模型下了一個定義。
擁有固定型思維模式的人,他們普遍相信自己的才能是一成不變的。如果有什么事他們做不好,那一定是天賦的問題而不是努力不夠的原因。
而擁有成長型思維模式的人呢,他們認為能力是可以通過努力來培養的,即使他們在先天的才能、資質上比不過別人,但仍可以通過個人的努力和精力來獲得改變和成長。
還記得嗎?我們讀書的時候,往往會崇拜那些不用費多少力氣,就能取得好成績的人。同時,我們也不喜歡別人夸我們努力,我們更希望別人夸我們聰明。這其實也是固定型思維在作祟,不知道什么時候開始,“努力”變成了一個不那么好聽的詞,“努力”反而讓我們對自己的能力產生懷疑。
因為在固定型思維模式的人眼中,努力是有缺陷的人才需要做的事情。但是成長型思維的人并不認為需要付出大量努力等于能力低下。就像喬丹,大家都說他是個籃球天才,但喬丹卻說自己不是天才,不過是最努力的球員罷了。
2、為什么我們要擁有成長型思維?
好,現在我們已經了解到固定型思維和成長型思維的人之間的區別,現在我們來談談,擁有了成長型思維,我們會有什么樣的好處。
我們的思維模式,就像是系統的底層代碼,而擁有不同思維模式的人,他們在學習成長、自我評價甚至是親密關系方面的想法和行為,都有著天壤之別。
先說學習成長。固定型思維的人,只對他們一開始就做得很好的事情感興趣,但是當他們遇到困難的時候,興趣就會驟減,并很難堅持下來;但是成長型思維的人呢?越有挑戰他們就越來勁。
事實上,很多名人并不像我們以為的那樣天生就擅長那些事情。比如達爾文寫《物種起源》,也是與同事討論了上千次,廢棄數篇草稿,經歷了半生才完成的。
再比如音樂家莫扎特,他的作品也是經歷了十多年醞釀的。莫扎特早期的作品,也只是將其他作曲家的作品進行大塊拼接來的。
所以你看,這些偉人他們并不是天生就是偉人,而是經過了長期艱苦卓絕的努力后,才成為偉人的。
再說自我評價方面。固定型思維的人更傾向于用過去的成績來判斷一個人的水平,于是有些老師會放棄一些成績不好的學生,并認為他們無藥可救;但是成長型思維的人,他們認為考試成績只能告訴我們當下的位置,它并不能決定我們未來會站在什么樣的高度上。
《終身成長》里面提到一個真實的案例:洛杉磯有一個叫加菲爾德的高中,這個高中是公認的全洛杉磯最差的高中,連老師都放棄了那些學生,但是一個老師例外。這個老師叫杰米·艾斯卡蘭特,他決定去教這些令人頭疼的學生。杰米憑借他的成長型思維,問自己“我應該怎樣教他們?”而不是“我能不能教他們”,最后在杰米的教導下,他班上的學生在全國數學考試中遙遙領先。這一事例后來還被拍成了一部叫《為人師表》的電影。
也許你會很吃驚,思維模式竟然還會影響親密關系?是的,當固定型思維的人遇上失戀,他們會習慣性地自我否認:是不是我不夠好?是不是我不值得被愛?但是成長型思維的人,即使他們在一段感情中受了傷,他們也會在這段感情中得到成長,也更加了解自己的需要。
所以你看,一個擁有成長型思維的人,他的世界無疑比固定型思維的人充滿了更多的可能性。
3、如何改變我們的固定型思維模式?
聽到這兒,有朋友就要問了:“我就是固定型思維的人啊,我該怎么改變呢?”別急,這就說到我們的第三部分內容了。
其實,《終身成長》指出,我們并不是完全的固定型思維或是成長型思維,我們絕大多數時候是兩者的混合體,只不過偏好不同,而成長型思維,也是可以通過一定的方法去培養的。
《終身成長》中就提到了改變的四個步驟,它們分別是:接受、觀察、命名和教育。
首先,我們要接受自己的固定型思維的那一部分,并接受它在出現時會給我們帶來的危害。
接著,我們要觀察到底是什么激發了我們的固定型思維。比如,你在自己很自豪的領域上,遇到比你更優秀的人,你會不會對自己說:算了吧,我永遠也成為不了那樣的人。又或者說,當你遇到一個非常有挑戰性,但是又千載難逢的機會時,你又會不會跟自己說:我不行。
在這一步里,我們要做的就是仔細觀察:到底在什么樣的情況下,會激發我們固定型思維人格。
接下來,第三步里我們要給這個固定型思維人格起一個名字。什么名字都可以,可以是某一部小說中有類似性格的人物的名字,這樣每次當這個固定型思維人格出現的時候,你便可以喊這個名字,與自己進行對話溝通,提醒自己不要成為這樣的人。
最后一步,就是教育。當你知道了觸發固定型思維模式的誘因,并了解它會給你造成什么樣的影響后,你就可以對它進行教育。
比如,當你要邁出自己的舒適區,而固定型思維人格出來阻止你的時候,你就可以告訴他自己為什么需要邁出這一步,并要求他和自己上路。你也可以試著和這個人格進行對話:嗨兄弟!我知道我可能會失敗,但我愿意試一試,你這次能不能站在我這邊?
這樣下來,你就越來越了解自己,并且能夠克服自己的固定型思維了。
下面我們一起來總結一下:
首先我們介紹了固定型思維和成長型思維兩種思維模式的區別,接著我們又從學習成長、自我評價和親密關系三個方面,闡述了成長型思維能給我們帶來的巨大好處。最后,我們介紹了改變固定型思維模式的四個步驟,它們分別是接受、觀察、命名和教育。
以上就是《終身成長》的主要內容了。 成長的本質,就是相信積累的效應,也希望我們在合眼之前,能夠毫無遺憾地對自己說:“我這一生,已經挖掘了我的全部潛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