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種現象被叫做“算法厭惡”,就是計算機說讓我們選這個,那我偏不,我就想自己說了算,就好像孩子跟家長的關系,總有小孩抗拒家長的苦口婆心……畢竟沒有人喜歡完全被控制。
未來算法越來越強大,可人類卻有算法厭惡怎么辦呢?
上周《哈佛商業評論》中有文章《人們喜歡控制的錯覺》說:允許他在已經給出結果的基礎上,做一點小小的改動。
這一點小改動就是——控制錯覺。
控制錯覺是比較普遍的現象:
“朝三暮四”這個成語,就是你要給猴子栗子,早上三個晚上四個,它不高興,然后你接受了他們的建議,變成早上四個晚上三個,它們就高興了……
銷售的過程也可以利用人的這種心理,一旦客戶有購買意向,第一時間該做的不是催單,而是讓他覺得是自己要“買”,而不是你在“賣”,然后接下來的問題就簡單了。
好多產品的衍生就是根據這種錯覺來的,比如智能手環……所謂的那些檢測到的數據并沒有真的提供給大眾作為醫學分析,但是它的記錄證明了你還健康,讓你感覺自己的身體盡在掌握……
還有那些可供定制的東西,想想真正由你控制的是不是非常非常有限?
教育孩子也可以參考這個,給他一點虛幻的控制感,比如:你是現在睡覺還是再玩十分鐘睡覺?數學課外習題你今天做第三頁還是第四頁?……
老師評論:
人都需要一點控制感,你生硬地替別人決定,對方就會有逆反心理。如果你稍微給他一點控制感——哪怕僅僅是一個控制錯覺——他都會更 容易接受你的決定或者“建議”。
我的得到:
太清醒的人容易不幸福,我想大概也是與這有關。
如果單純到把我們這樣的心理放在日常生活中,就有了那句“難得糊涂”,真是清清楚楚看到你的愛人不過只給你一點點虛幻的控制感,你還能美滋滋的感受自己的小幸福嗎?
就像上面說的猴子,它們不懂什么算法厭惡,不懂控制錯覺,但是早上得到四個晚上得到三個栗子就高興了,萬一它們中的哪一只懂了這些道理,是不是幸福感瞬間變弱了?
可是能利用控制錯覺達到讓別人更順從自己的那個人就會幸福感增強不是嗎?這又是一個互相矛盾的思維困境……
不論怎樣吧,以后不論是工作還是生活中的相處,但凡能給別人選擇權的時候就給,特別是對愛人和孩子,那樣再討論“今晚吃啥”的時候,結論會更快出來,討論過程也會更讓人舒服。
“今晚吃啥呢?”
“不知道,沒啥想吃的……”
“有一碗剩飯,用雞蛋炒還是肉丁炒?”
“那就蛋炒飯吧……”
“行,你來炒?要不你幫忙把陽臺收拾下?”
“我炒飯,你收拾……”
讓人愉快的虛幻控制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