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孫武(約公元前545年—約公元前470年),字長卿,春秋末期齊國樂安(今山東省北部)人。中國春秋時期著名的軍事家、政治家,尊稱兵圣或孫子(孫武子),又稱“兵家至圣”,被譽為“百世兵家之師”、“東方兵學的鼻祖”。其著有巨作《孫子兵法》十三篇,為后世兵法家所推崇,被譽為“兵學圣典”,置于《武經七書》之首。他撰著的《孫子兵法》在中國乃至世界軍事史、軍事學術史和哲學思想史上都占有極為重要的地位,并在政治、經濟、軍事、文化、哲學等領域被廣泛運用。
? ? ? 孫武祖上有確切的世系從舜的后代虞閼父開始。周武王伐紂時,虞閼父當周國陶正之官,執掌陶器的制作,管理從事制陶的百工。由于其管理有方,器用齊備,周武王將長女大姬嫁給閥父之子滿,把他封到今河南淮陽縣一帶,建立陳國,周王并對滿賜以妨姓。滿稱為胡公,當了陳國的第一代君主。
? ? ? 從胡公滿開始,經過十代十二個國君的世襲傳授,到桓公時,陳國發生了內亂。陳厲公之子完,因內亂不得立,而奔往齊國,他是孫武的直系祖先。陳完在齊國積極活動,至四世孫田桓子(田無宇)已官為“上大夫”。田桓子(田無宇),生五子:田武子(田開)、田僖子(田乞)、陳昭子(田昭)、田書、子亶。其中田書于昭公十九年(公元前521年)因伐莒有功,齊景公封樂安,賜姓孫氏,孫書(田書)便是孫武的祖父,孫書生憑,憑生孫武。
? ? ? 公元前512年(吳王闔閭三年),與伍子胥商議,準備向西進兵。這時,伍子胥“七薦孫子”,使得闔閭同意了接見孫武。在隱居時,孫武已經寫成《孫子兵法》。他帶著自己所著的兵法來見吳王,闔閭暗自贊嘆。吳王任命孫武為吳將,并常常與孫武探討各種各樣的軍事及政治問題,在回答吳王的提問時,孫武議論驚世駭俗,見解獨特深邃,引起了一心圖霸的吳王深刻共鳴,連聲稱贊孫武的見解,并以宮女180名讓孫武操演陣法,當面試驗了孫武的軍事才能,于是任命孫武以客卿身份為將軍。公元前506(周敬王十四年),吳楚大戰開始,孫武指揮吳國軍隊以三萬之師,千里遠襲,深入大國,五戰五捷,直搗楚都,創造了中國軍事史上以少勝多的奇跡,為吳國立下了卓著戰功。
? ? ? 孫武五十多歲的時候,至交好友伍子胥被殺,孫武不再為吳國的對外戰爭謀劃出力,轉而隱居鄉間,修訂其兵法著作。伍子胥被殺后不久,孫武可能也因憂國憂民和郁郁不得志而謝世了,他的卒年當在公元前480年(衛莊公元年)左右。從退隱到壽終,孫武一直沒有離開吳國,死后則葬于吳都郊外。
? ? ? 孫武強調戰爭的勝負不取決于鬼神,而是與政治清明、經濟發展、外交努力、軍事實力、自然條件諸因素有聯系,預測戰爭勝負主要就是分析以上這些條件如何。孫武不僅相信世界是客觀存在的,而且認為世界上的事物都在不停地運動變化著,強調在戰爭中應積極創造條件,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促成對立面朝著有利于自己的方向轉化。
? ? ? 正是因為孫武在軍事科學這門具體科學中概括和總結出了異常豐富、多方面的哲學道理,確立了他在春秋末期思想界中與孔子、老子的并列地位,被并稱為春秋末期思想界上空的三顆明亮的星體。孫武的軍事理論并非沒有缺點、錯誤的東西,但遠遠超出了同時代的兵法著作,也以其卓越的見識深深影響了后世,受到古今中外軍事家的廣泛推崇。
? ? ? 孫武的一些軍事觀點和治軍思想,為后世的軍事家傳誦和應用,它是中國軍事史上一份珍貴的歷史遺產。他編寫流傳至今的《孫子兵法》是中國現存最早、最完整、最系統的兵書,北宋神宗時,被列為《武經七書》之首,被譽為兵學圣典。全書共分計、作戰、謀攻、形、勢、虛實、軍爭、九變、行軍、地形、九地、火攻、用間十三篇,5900余字。《孫子兵法》揭示了戰爭的規律,論述了戰爭論、治軍論、制勝論等多方面的法則,具有樸素的唯物論和辯證法思想,被譽為“兵經”、“兵家鼻祖”。其宏富的思想內涵和精辟的辯證哲理,為古今中外軍事家、政治家所重視。《孫子兵法》已有英、日、德、法、俄、捷、朝等文譯本,國際上認為它是“世界古代第一部兵書”,現在不僅于軍事領域,而且在經濟、體育等方面,都受到了關注和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