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州歷史-君到姑蘇行,人家盡枕河(2)

周王朝是中國歷史上繼商朝之后的朝代,分為“西周”(前11世紀中期-前771年)與“東周”(前770年-前256年)兩個時期。

西周由周武王姬發創建,定都鎬京和洛邑;

東周由周平王姬宜臼建立,定都洛邑。其中東周時期又稱“春秋戰國”,分為“春秋”及“戰國”兩部分。

周王朝存在的時間從約前11世紀至前256年,延續約800年時間。季歷,本名歷,名字之前的“季”字,古代以伯、仲、叔、季來表示長幼次序,即最小。他是古公亶父第三子,母親叫太姜,周文王之父,其兄太伯(泰伯)、虞仲。

據《史記》的《周本紀》和《吳太伯世家》記載,周族的開基之祖古公亶父覺得自己的少子季歷最為賢明,更為可貴的是,季歷的兒子昌有圣瑞之兆。古公亶父贊嘆道:“我的后代當有成大事者,大概就是昌吧?”太伯和虞仲知道古公想立歷,以便將來能傳位于昌,所以兩人便逃亡到了荊蠻,按當地風俗身刺花紋,剪短頭發,而讓位給季歷。

姬昌(前1152年―前1056年),姬姓,名昌,周太王之孫,季歷之子,周朝奠基者,岐周(今陜西岐山)人。其父死后,繼承西伯侯之位,故稱西伯昌。西伯昌四十二年,姬昌稱王,史稱周文王。在位50年,是中國歷史上的一代明君。

周武王姬發姬發繼承父親遺志,約于前1044年消滅商朝,建立了西周王朝。表現出卓越的軍事、政治才能,成為了中國歷史上的一代明君。


泰伯廟又名至德祠、讓王廟,在今無錫梅村鎮的伯瀆河畔。泰伯,孔子稱他為“至德”,司馬遷在《史記》里把他列為“世家”第一,他的事跡被歷代史學家載入史冊。

雖然這次會去無錫,但是可能沒有時間去

這樣的人真的讓人敬佩不已

想來他當時南下得經歷了多少困苦,去到南方和土著人一起生活融合,把北方先進的生產技術帶到了南方,并且文身斷發

我現在才明白古人為何要紋身,作為一種文化現象的文身,追根溯源應是他們信鬼神的先民對某些活動如上山打獵、下河捕魚,對有害動物或想象中的“怪物”的恐懼。后來,尚巫咒的先民認為龍雖惡、虎雖毒,他們也不會傷其幼兒,身上有了魚鱗狀和猛獸圖案以及后來的佛碣,既可把自己當成“龍兒”、“虎子”又可求得神、佛的庇佑。

文身就是古代人們為適應特殊環境,以求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樸素心態和所采取的謀略。

周武王滅了商紂王建立周朝后 就派人去江南尋找泰伯的后代 找到了第四代周章 于是他成為了吳國的第一個國君


玉覆面 第一次聽到 這是人死后用一方絲織品依照五官的位置縫制出一套玉飾品 覆蓋在人的臉上 這也太厲害了一點


伍子胥應該是非常有名的一個人歷史人物了,吳王壽夢我還是第一次聽到,不過對他沒有什么興趣,還是對伍子胥比較有興趣,一個改變歷史的牛人

伍子胥之父伍奢為楚平王子建太傅,因受費無極讒害,和其長子伍尚一同被楚平王殺害。

伍子胥從楚國逃到吳國,成為吳王闔閭重臣,是姑蘇城(蘇州城)的營造者,至今蘇州有胥門。

公元前506年,伍子胥協同孫武帶兵攻入楚都,伍子胥掘楚平王墓,鞭尸三百,以報父兄之仇。吳國倚重伍子胥等人之謀,西破強楚、北敗徐、魯、齊,成為諸侯一霸。

伍子胥曾多次勸諫吳王夫差殺勾踐,夫差不聽。夫差急于進圖中原,率大軍攻齊,伍子胥再度勸諫夫差暫不攻齊而先滅越,遭拒。

夫差聽信太宰伯嚭讒言,稱伍子胥陰謀倚托齊國反吳,派人送一把寶劍給伍子胥,令其自殺。伍子胥自殺前對門客說:“請將我的眼睛挖出置于東門之上,我要看著吳國滅亡。”在伍子胥死后九年,吳國為越國偷襲所滅。


具有政治膽識的闔閭廣納人才,任賢使能,采納良策,聽取民聲。他任用了楚國舊臣伍子胥,聽取其振興吳國的建議。

闔閭任用伍子胥為行人(外交官),伯嚭為大夫,共同參議國事。經伍子胥推薦,闔閭親自召見軍事家孫武,與孫武討論晉國六卿強弱,孫武獻出了自己的軍事著作兵法十三篇。

當時正是吳國振興霸業之機,闔閭讀了很感興趣,拜孫武為將軍。


最強盛時期的吳國 真的挺6的

楚國當時是最厲害的國家 突然想到了楚國800年

只可惜啊 風水輪流轉


修筑姑蘇

春秋后期,吳國與上游的楚國頻頻爆發戰事,都城深受威脅,被迫再次南遷。吳王闔閭所看中的地段,是長江以南、太湖東面的姑蘇地區。

姑蘇古地圖

伍子胥從無錫的闔閭古城率領人馬,不辭辛勞來到吳中之地,“相土嘗水,象天法地” ,充分考察了地理和水文條件,將城址選在太湖東岸的丘陵和平原之間:西面有湖泊、丘陵為屏障,不利于楚國進軍,且能為筑城提供大量石料;而東面平原沃野、魚米之鄉,正是絕佳的大后方。

伍子胥構筑了周長47里的大城和周長10里的內城姑蘇古城。伍子胥對蘇州的水利建設也作出了巨大貢獻。“胥溪”、“胥浦”的開掘和疏通,既避免了吳中地區的水患,又便利了當地的漕運和灌溉。[15]新都包括大小兩城。“闔閭大城”周長近20公里,地點就在今江蘇省蘇州市,作為衛城的“闔閭小城”,周長也有近4公里,在太湖北岸,今江蘇省無錫、常州兩市交界處。

水利建設

伍子胥率眾開挖了歷史上第一條人工運河——胥江。胥江的出現,既避免了吳地的水患,又便利了當地的漕運和灌溉,對當地百姓的生計發展有著十分重大的意義。

伍子胥

而胥江通航在當時意義重大,吳國的舟師可直接出現在安徽蕪湖市附近的大江之中。據說當年吳國六萬水軍,由太湖出發沿著胥溪悄悄西進,突然出現在巢湖楚軍面前,結果五戰五捷,攻破楚都郢。

軍事成就

吳王闔閭在奪取政權之后,也有向外擴張、與他國爭霸的野心。伍子胥利用吳王的這一野心,一步一步地把闔閭引向富國強兵、擴軍備戰,尋機向外擴張的道路。孫武事吳之后,伍子胥與孫武一起,整頓吳國的軍備,招兵買馬,日夜操練,使吳國逐步強盛。為了削弱楚國的力量,吳王采納伍子胥和孫武的意見,把吳軍一分為三,輪番襲擾楚國。經過幾年的襲擾,楚國國力漸衰。吳楚決戰的時機日漸成熟。吳國人先是攻占了原屬于楚國的舒城,然后西出大別山,直逼漢水。經過呆柏舉之戰,吳國人大敗楚軍,攻入楚國都城郢。

伍子胥是滅我大楚的1號殺手啊 ??????

改天要看個有關伍子胥的電視劇


“伍子胥過昭關,一夜愁白了頭”是家喻戶曉的故事。傳說,伍子胥與公子勝二人碾轉到了離昭關六十里路的一座小山下,從這里出了昭關,便是大河,徑直通吳國的水路了。然而,此關被右司馬遠越領兵把守,很難過關。扁鵲的弟子東皋公東。皋公把二人帶進自己的居所,好心招待,一連七日,卻不談過關之事。伍子胥狐疑不決,晚上,寢不能寐:他想告別皋公而去,又擔心過不了關,反而惹禍;若是不走,不知還要等多久?如此翻來覆去,其身心如在芒刺之中,臥而復起,繞屋而轉,不覺捱到天亮。東皋公一見他,大驚道“你怎么一夜之間,頭發全白了?”后在東皋公幫助下成功過關。

我今天才知道一夜白頭的典故出自于伍子胥

真是沒文化真可怕啊 ????


我肯定是腦子壞了 忘記訂酒店的事情

十一果然不適合出行 ????

我這是要露宿蘇州街頭的節奏嗎

??????


《孫子兵法》是中國最早的一部兵書,歷來備受推崇,研習者輩出。據《漢書·藝文志》記載“吳孫子兵法”八十二篇,司馬遷《史記》有記載,(孫武)以兵法見於吳王闔閭。闔閭曰:“子之十三篇,吾盡觀之矣,可以小試勒兵乎?”

《孫子兵法》被譽為“兵學圣典”和“古代第一兵書”。它在我國古代軍事學術和戰爭實踐中,都起過極其重要的指導作用。


孫武原是齊國人,祖宗田氏。孫武的祖父榮立軍功,被齊景公賜姓孫氏,后輩改稱孫姓。在烽煙四起,諸侯爭霸的春秋末期,孫武潛心研究兵法,總結戰爭規律,完成了《孫子兵法》十三篇著述。

目睹了齊國權貴們爭權奪利,彼此傾軋的丑行,孫武離開故國,來到南方隱居下來。吳王闔閭正搜羅人才,以求富國強兵。吳國大夫伍子胥非常懇切地請求孫武出山,孫武深受感動,來到吳國。

孫武治軍嚴格。《史記·孫武子列傳》就記載著孫武訓練吳國女兵的事情:春秋時期,沒人相信女人能打仗,軍事奇才孫武召集吳王三百宮女進行訓練。

吳王闔閭的兩個愛姬被任命為左右隊長。孫武三次申明軍令,可美女隊長和宮女們視軍令如戲言,嬉笑依舊,結果隊長被執行軍法斬首。宮女們終于知道什么叫“軍令如山”了。她們再聽到命令,起立進退,左右旋轉,出擊防守和正規軍隊的操練沒什么兩樣兒。

孫武的治軍思想“只有嚴明的軍紀,才能訓練出戰斗力極強的威武之軍”,得到極好的驗證。孫武被吳王拜為將軍。

孫武率領吳軍“西破強楚、北威齊、晉,南服越人”,立下赫赫戰功,威名遠揚。但是,孫武十分淡泊名利,厭棄官場,功成后隱退鄉下。


需要看的電視劇好多 有關伍子胥 有關孫子


2500多年前,吳國已經掌握了青銅冶煉技術,稱雄青銅時代,西周的時候周天子仿佛就是諸侯們的家長,到了春秋時代,周天子勢力衰落,家長制日薄西山,所以諸侯都在爭誰是老大,于是開始了春秋爭霸時期。

吳王闔閭要走出太湖,爭霸天下,當時晉國和楚國是敵人,所以晉國和吳國結盟,楚國和越國結盟。

吳楚60年來常年打仗,吳國贏得多,吳國非常善用水軍,公元前506年,吳王帶領軍隊在柏舉打了一場勝仗,5戰5勝,用3萬大軍打敗了楚國20萬大軍,我去,太厲害了!攻占了楚國都城郢!

哈哈哈,伍子胥挖出楚平王的尸體,抽了他300鞭,這是有多恨他啊!恨之入骨啊,我也想去聽聽蘇州的評話。


夫差(約前528年—前473年),姬姓,吳氏,春秋時期吳國末代國君,闔閭之子,前495年─前473年在位。前494年于夫椒之戰大敗越國,攻破越都(今浙江紹興),使越屈服。此后,又于艾陵之戰打敗齊國,全殲十萬齊軍。前482年,于黃池之會與中原諸侯歃血為盟。夫差執政時期,吳國極其好戰,連年興師動眾,造成國力空虛。勾踐不忘會稽之恥,國力逐漸恢復。趁夫差舉全國之力赴黃池之會時,越軍乘虛而入,并殺死吳太子。夫差與晉爭霸成功,奪得霸主地位后匆匆趕回。前473年,越再次興兵,終滅吳國,夫差自刎,時年55歲。


虎丘,原名海涌山,據《史記》記載,吳王闔閭葬于此,傳說葬后三日有“白虎蹲其上”,故名虎丘。又一說為“丘如蹲虎”,以形為名。虎丘山高僅30多米,卻有“江左丘壑之表”的風范,絕巖聳壑,氣象萬千,并有三絕九宜十八景之勝,其中最為著名的是云巖寺塔、劍池和千人石:云巖寺塔已有1000多年歷史,是世界第二斜塔,成為蘇州古城的標志性建筑;劍池埋有吳王闔閭墓葬的千古之謎;千人石留下了“生公講座,下有千人列坐”的佳話。

位于虎丘東麓的萬景山莊匯集蘇派盆景之精華,借山光塔影,恬美如畫。虎丘后山植被茂密,林相豐富,群鳥繞塔盤旋,蔚為壯觀。近兩年又恢復了“虎丘十景”中的“西溪環翠”和“書臺松影”兩處景點,2007又完成了虎丘山燈光亮化二期工程,千年斜塔在夜色的映襯下熠熠生輝,成為蘇州古城夜景的新亮點。


越王勾踐元年(前496年),吳王闔閭得知允常去世的消息,于是出兵攻打越國。在檇李(今浙江嘉興南),勾踐派敢死的勇士向吳軍挑戰,排成三行,步至吳軍陣前,齊聲吶喊著自刎身亡。吳軍看得出神,越軍趁機襲擊吳軍,吳軍戰敗,越國大夫靈姑浮用戈攻擊吳王闔閭,斬落吳王闔閭腳拇指。吳王闔閭被迫撤軍,軍隊退至七里,吳王闔閭因傷重去世,吳王闔閭臨終前,告訴兒子夫差說:“一定不要忘記向越國報仇。”


原來江南的端午節是紀念伍子胥的 為什么那邊的粽子看起來比我們的好吃 我看著都餓了 好懷念以前在廣東吃的粽子 我們湖北的粽子要多難吃就有多難吃


要離(yāo lí),春秋時期吳國人,生活在吳王闔閭時期。其父為職業刺客,要離為屠夫,后由于成功刺殺慶忌,為春秋時期著名刺客。生得身材瘦小,僅五尺余,腰圍一束,形容丑陋,有萬人之勇,是當時有名的擊劍能手。


苦肉計

在吳國朝堂之上,伍子胥極力向吳王闔閭舉薦要離為將,要離與吳王交談后,毛遂自薦,說是要去殺死慶忌,慶忌的疑心很重,吳王擔心不能成功,于是要離說:“大王殺死我的妻兒,再斷我一臂,便可消除慶忌對我的疑心。''吳王不同意,說:”你幫我除掉敵人,我怎么能殺死你的妻兒呢?“要離回答道:”一個戰士,怎么可以享受家庭的溫暖呢?大王只需要在我回來之后厚葬他們就行了。“吳王很感動,同意了要離的要求。于是在朝堂上,吳王闔閭不屑一顧的看看要離說:“寡人觀看要離之力,還不如一個小兒,怎么能夠勝任討伐楚國的重任啊!況且我們吳國剛剛安定下來,怎么能隨意用兵打仗呢!”要離說:“大王啊,您一點也不仁慈,伍子胥為您謀劃奪得了王位,平定了吳國,您難道不打算給伍子胥報仇雪恨了嗎?”闔閭聞聽怒不可遏,令大殿上的武士把他推出去斷其右臂,然后投入監獄;又把他的妻子抓起來。吳國其他的大臣都不知道這件事的奧秘所在。后來,伍子胥又設計讓要離越獄逃走,吳王再次震怒,下令殺死他的妻子,并焚燒、棄尸于鬧市。我去,好一個苦肉計,也太厲害了吧


江東(古代地域名稱),指長江以東地區,古人以東為左,故又稱江左。因長江在自金陵以上至九江一段為南北走向,而以此段江為標準確定東西和左右,古有中原進入南方吳地的主要渡口,江之東地區稱為“江東”。

江東素以文化繁榮、經濟富庶著稱。

歷史變遷 古以中原為中心,長江以南為外,外即表,故稱江南為“江表”。江表,又因位于長江之東,所以又稱“江東”。晉、南朝之時,稱江東為“江左”。 三國時江東是孫吳政權的屬地,所以也有把孫吳統治的全部地區都叫“江東”。


長江 我真的特別愛長江 每次心情不好就會去江邊走走 吹吹江風 心情就會好很多 我需要看的紀錄片太多了 我要一個一個寫下來 然后一個一個慢慢的看


十一的酒店真的是太難定了 以后再也不會節假日出門了 多花太多冤枉錢 剛剛跟朋友商量半天才決定好住哪個酒店 她是個太怕麻煩的人 我也怕麻煩 ???? 好幾次我都恨不得退票不去了 下次再去 又找了去那邊的團 可是我太不喜歡跟團了 都是一些沒有什么意義的景點

這十天要抓緊時間多了解點蘇州了 不然去了跟白癡一樣 還是跟蘇州有緣分的 不然可能這次真的去不了了 希望有個還不錯的旅行吧

?湖北據《晉書》記載,歷史上有位名張翰的官吏,在北方想起江南的莼羹,便棄官回鄉,這便是“莼鱸之思”典故的由來。[1]

寒山寺位于蘇州市姑蘇區,始建于南朝蕭梁代天監年間(公元502~519年),初名“妙利普明塔院”。寒山寺占地面積約1.3萬平方米,建筑面積三千四百余平方米。

寒山寺屬于禪宗中的臨濟宗。唐代貞觀年間,當時的名僧寒山、希遷兩位高僧創建寒山寺。1000多年內寒山寺先后5次遭到火毀(一說是7次),最后一次重建是清代光緒年間。歷史上寒山寺曾是中國十大名寺之一,寺內古跡甚多,有張繼詩的石刻碑文,寒山、拾得的石刻像,文徵明、唐寅所書碑文殘片等。

在江南古剎寒山寺的碑廊里,有一塊石碑上面鐫著唐代大詩人張繼那首膾炙人口的《楓橋夜泊》詩:“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這塊由清末著名學者俞樾書寫的詩碑,已成為寒山寺中的一絕。寒山寺詩碑高約3.5米,寬約1米。

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這是唐代詩人張繼寫的。傳說詩人張繼去唐時首都長安(今西安)赴考后,落第返回時,途經寒山寺,夜泊于楓橋附近的客船中,夜里難以成眠,聽到寒山寺傳來的鐘聲,有感而作。《楓橋夜泊》詩在日本幾乎家喻戶曉。

韋應物(737~792),中國唐代詩人。漢族,長安(今陜西西安)人。文昌右相韋待價曾孫,出身京兆韋氏逍遙公房。今傳有10卷本《韋江州集》、兩卷本《韋蘇州詩集》、10卷本《韋蘇州集》。散文僅存一篇。因出任過蘇州刺史,世稱“韋蘇州”。詩風恬淡高遠,以善于寫景和描寫隱逸生活著稱。

山塘街因山塘河而命名。唐寶歷元年(825),詩人白居易任蘇州刺史,對蘇州城外西北河道進行疏浚,利用自然河浜開挖成直河(由閶門外護城河直達虎丘山麓),稱山塘河,便于行舟。又把挖出泥土填堆成長堤,長堤寬闊成路,也直通虎丘,當時虎丘稱武丘,山上有武丘寺,故詩人筆下直稱為武丘寺路,后人稱“白公堤”,堤長七華里,又稱七里山塘。


山塘街因其獨特的地理位置和優越的水陸交通條件,曾是明清時期中國商貿、文化最為發達的街區之一,吳文化的窗口”。街道呈水陸并行、河街相鄰的格局,建筑精致典雅、疏朗有致,街面店肆林立,會館集聚,再現了山塘街的盛世繁華。有民歌唱道:“上有天堂,下有蘇杭。杭州有西湖,蘇州有山塘。兩處好地方,無限好風光。”這便是對山塘街的生動寫照。山塘街一頭連接蘇州的繁華商業區閶門,一頭連著花農聚集的虎丘鎮和名勝虎丘山,所以,自唐代以來它一直是商品的集散之地,南北商人的聚集之處。


劉禹錫和白居易都是中唐時期的大詩人 ,彼此慕名已久 ,并有書信往來,但在很長時間內 ,一直不曾謀面 。

敬宗寶歷二年(826),劉禹錫由和州刺史罷歸洛陽,當時白居易也因病免去蘇州刺史,在返京途中,兩人在揚州相遇,神交已久,初次相逢,既喜且悲,此后,兩從一直有詩相互唱和。

劉禹錫將自己和白居易的唱和詩編為《劉白唱和集》,這里他將自己和劉禹錫合稱為“劉白”。

如果說李白、杜甫是盛唐時期最有代表性的詩人,李商隱、杜牧是晚唐時期最有代表性的詩人,那么中唐時期最有代表性的詩人,就是劉禹錫和白居易。所以,人們便將他們并稱為“劉白”。


在蘇州刺史任內,白居易為了便利蘇州水陸交通,開鑿了一條長七里西起虎丘東至閶門的山塘河,山塘河河北修建道路,叫“七里山塘”,簡稱“山塘街”。

09/19 . 湖北

范仲淹政績卓著,文學成就突出。他倡導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思想和仁人志士節操,對后世影響深遠[2]。

09/19 . 湖北

范仲淹政績卓著,文學成就突出。他倡導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思想和仁人志士節操,對后世影響深遠[2]。

09/19 . 湖北

岳陽樓記

宋 · 范仲淹

慶歷四年春,滕子京謫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廢具興。乃重修岳陽樓,增其舊制,刻唐賢今人詩賦于其上。屬予作文以記之。予觀夫巴陵勝狀,在洞庭一湖。銜遠山,吞長江,浩浩湯湯,橫無際涯;朝暉夕陰,氣象萬千。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前人之述備矣。然則北通巫峽,南極瀟湘,遷客騷人,多會于此,覽物之情,得無異乎?若夫淫雨霏霏,連月不開,陰風怒號,濁浪排空;日星隱曜,山岳潛形;商旅不行,檣傾楫摧;薄暮冥冥,虎嘯猿啼。登斯樓也,則有去國懷鄉,憂讒畏譏,滿目蕭然,感極而悲者矣。至若春和景明,波瀾不驚,上下天光,一碧萬頃;沙鷗翔集,錦鱗游泳;岸芷汀蘭,郁郁青青。而或長煙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躍金,靜影沉璧,漁歌互答,此樂何極!登斯樓也,則有心曠神怡,寵辱偕忘,把酒臨風,其喜洋洋者矣。嗟夫!予嘗求古仁人之心,或異二者之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是進亦憂,退亦憂。然則何時而樂耶?其必曰“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乎。噫!微斯人,吾誰與歸?時六年九月十五日。

09/19 . 湖北

慶歷四年的春天,滕子京被降職到巴陵郡做太守。到了第二年,政事順利,百姓和樂,各種荒廢的事業都興辦起來了。于是重新修建岳陽樓,擴大它原有的規模,把唐代名家和當代人的賦刻在它上面。囑托我寫一篇文章來記述這件事情。

我觀看那巴陵郡的美好景色,全在洞庭湖上。它連接著遠處的山,吞吐長江的水流,浩浩蕩蕩,無邊無際,一天里陰晴多變,氣象千變萬化。這就是岳陽樓的雄偉景象。前人的記述(已經)很詳盡了。雖然如此,那么向北面通到巫峽,向南面直到瀟水和湘水,降職的官吏和來往的詩人,大多在這里聚會,(他們)觀賞自然景物而觸發的感情大概會有所不同吧?

像那陰雨連綿,接連幾個月不放晴,寒風怒吼,渾濁的浪沖向天空;太陽和星星隱藏起光輝,山岳隱沒了形體;商人和旅客(一譯:行商和客商)不能通行,船桅倒下,船槳折斷;傍晚天色昏暗,虎在長嘯,猿在悲啼,(這時)登上這座樓啊,就會有一種離開國都、懷念家鄉,擔心人家說壞話、懼怕人家批評指責,滿眼都是蕭條的景象,感慨到了極點而悲傷的心情。

到了春風和煦,陽光明媚的時候,湖面平靜,沒有驚濤駭浪,天色湖光相連,一片碧綠,廣闊無際;沙洲上的鷗鳥,時而飛翔,時而停歇,美麗的魚游來游去,岸上的香草和小洲上的蘭花,草木茂盛,青翠欲滴。有時大片煙霧完全消散,皎潔的月光一瀉千里,波動的光閃著金色,靜靜的月影像沉入水中的玉璧,漁夫的歌聲在你唱我和地響起來,這種樂趣(真是)無窮無盡啊!(這時)登上這座樓,就會感到心胸開闊、心情愉快,光榮和屈辱一并忘了,端著酒杯,吹著微風,那真是快樂高興極了。

唉!我曾經探求古時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感情,或許不同于(以上)兩種人的心情,這是為什么呢?(是由于)不因外物好壞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在朝廷上做官時,就為百姓擔憂;在江湖上不做官時,就為國君擔憂。這樣來說在朝廷做官也擔憂,在僻遠的江湖也擔憂。既然這樣,那么他們什么時候才會感到快樂呢?他們一定會說:“在天下人憂之前先憂,在天下人樂之后才樂”。唉!沒有這種人,我同誰一道呢?

寫于慶歷六年九月十五日

天平山風景名勝區位于蘇州古城西南,太湖之濱,是太湖國家風景名勝區的核心景區,有“吳中第一山”、“江南勝境”之美譽,是中國四大賞楓勝地之一。

天平山海拔 201 米,山勢峭峻奇險,古稱白云山,又名賜山,系北宋名臣范仲淹先祖歸葬之地。景區占地近百公頃,向以“紅楓、奇石、清泉”三絕著稱,有萬笏朝天、高義疊翠、萬丈紅霞、玉泉輕吟等十八勝景。

這次要去天平山逛逛

范成大(1126年6月26日—1193年10月1日[1]),字至能[2],一字幼元,早年自號此山居士,晚號石湖居士。漢族,平江府吳縣(今江蘇蘇州)人。南宋名臣、文學家、詩人。

宋高宗紹興二十四年(1154年),范成大登進士第,累官禮部員外郎兼崇政殿說書。乾道三年(1167年),知處州。乾道六年(1170年)出使金國,不畏強暴,不辱使命,還朝后除中書舍人。乾道七年(1171年),出知靜江府。淳熙二年(1175年),受任敷文閣待制、四川制置使。淳熙五年(1178年),拜參知政事,僅兩月,被劾罷。晚年退居石湖,加資政殿大學士。紹熙四年(1193年)卒,年六十八,追贈五官,后加贈少師、崇國公,謚號文穆,后世遂稱其為“范文穆”。

范成大素有文名,尤工于詩。他從江西派入手,后學習中、晚唐詩,繼承白居易、王建、張籍等詩人新樂府的現實主義精神,終于自成一家。風格平易淺顯、清新嫵媚。詩題材廣泛,以反映農村社會生活內容的作品成就最高。與楊萬里、陸游、尤袤合稱南宋“中興四大詩人”。其作品在南宋末年即產生了顯著的影響,到清初影響更大,有“家劍南而戶石湖”的說法。著有《石湖集》、《攬轡錄》、《吳船錄》、《吳郡志》、《桂海虞衡志》等。

09/21 . 湖北

平江路是蘇州的一條歷史老街,是一條沿河的小路,其河名為平江河。平江路歷史街區是蘇州古城迄今為止保存最為完整的一個區域,堪稱古城縮影。


平江路除了因歷史而出名外,它的美食便是平江路突出特色之一,這里的老街不僅保存古代的建筑,而且老街的美食與餐館都是與蘇州古老的飲食文化密切相關,在這條街上美食最大的特色有三種:

一是沿著老街從頭到尾的街邊美食,由當地的原著居民烹飪,穿著極具江南特色的服裝沿街叫賣吆喝,有桂花糕、酒釀丸子、鮮肉月餅、海棠糕、竹筒糍粑、大碗茶、等特色的平江路街邊小吃,讓你可以邊走邊食感受平江路文化。

二是青磚白瓦下臨街而立的店鋪,可不要小看這樣臨街小鋪,許多會吃的朋友是為它專門而來,比如說在平江客棧旁邊有一家狀元街餃子館,他家的蘇味鴉片魚頭入口滑嫩,奇香無比,讓人難忘。平江路北段的樂格子比利時烈日松餅店,現烤的松餅外酥里軟,再搭配上純正的奶油和新鮮的水果,從拙政園出來循著香味大概就可以找到他家了。中軸線上的雞腳旮旯,他們家的雞腳,鴨舌可是非常美味,香味四溢整條老街,還有生煎店鋪,咬上一口,生煎的汁隨之流出,肉味口感甚佳,居住在江南的老人都把蘇州的生煎包與上海有名的小籠包相聘美,如果你覺得飽了,喝杯酸奶有助消化,當然要屬“狐貍家的酸奶酪” ,如果你認為它是普通的酸奶酪,那就錯了 ,凡是來過平江路的10個人必定9個會買狐貍家的酸奶酪,它家的口感以及口味絕對是你在任何地方都吃不到的,它家的焦糖味酸奶酪、玫瑰酸奶酪、原味酸奶酪以及榛仁酸奶酪、是飽受大家喜愛,讓人嘗過便不會忘記。


這集主要就是在說宋代時的蘇州 唐代時還是崇武 宋代之后還是崇文 在宋代時 蘇州的文化異常繁榮 其實我對宋代真的是一點都不熟 完全都想不起來誰 除了宋徽宗 宋欽宗以外 看來需要惡補一下宋代的歷史

真的覺得人好渺小啊 紀錄片都是動不動說幾百年之后

想想自己才能夠活幾十年 多希望自己可以活幾百年

哈哈 像吸血鬼那樣

我覺得以前的人真的特別愛國 心里只有國家

不像我們心里除了愛情就是愛情

真覺得自己的思想高度還是太低了

我希望自己以后得思想高度可以稍微提高點

真正的可以為一些人做一些有意義的事情

一下子到了張士誠 朱元璋的時代了

明朝要開始了 我非常喜歡的一個帝王

朱元璋要出來了 明天繼續朱元璋


張士誠(1321年8月23日-1367年10月9日[1]),原名張九四。元末位于江浙一帶的義軍領袖與地方割據勢力之一。泰州興化白駒場人(今屬江蘇省鹽城市大豐區)。至正十三年(公元1353年),與弟士德、士信率鹽丁起兵,攻下泰州、興化、高郵等地。次年,在高郵稱誠王,國號周,年號天佑,率軍渡江攻取常熟、湖州、松江、常州等地。十六年,定都平江(今江蘇蘇州),次年,降元。后繼續擴占土地,割據范圍南到浙江紹興,北到山東濟寧,西到安徽北部,東到海。二十三年(公元1363年),攻安豐,殺紅巾軍領袖劉福通,自稱吳王。后屢為朱元璋所敗,疆土日蹙。二十七年秋,平江城破,被俘至金陵(今江蘇南京), 自縊死。

在元朝末年抗元起義領袖中,有“(陳)友諒最桀,(張)士誠最富”之說。因受不了鹽警欺壓,與其弟張士義、張士德、張士信及李伯升等十八人率鹽丁起兵反元,史稱“十八條扁擔起義”,他為首領。襲據高郵,在高郵自稱誠王,建國號大周,建元天祐。

張士誠是滅元的蓋世功臣,而后期,張士誠的弟弟兵敗被朱元璋俘虜,張士誠在朱元璋、已經投降元朝的方國珍和元軍三方夾擊之下偽降元朝,攻打江南元朝地主武裝,不久再度公開反元,最后亡于朱元璋政權。之后被押解至明朝都城應天府(今南京)時,自縊而死,時年47歲。


大明太祖高皇帝朱元璋(1328年—1398年6月24日),字國瑞,原名重八,后取名興宗,濠州鐘離人(今安徽鳳陽),明朝開國皇帝。

朱元璋幼時貧窮,曾為地主放牛。1344年入皇覺寺,25歲時參加郭子興領導的紅巾軍反抗元朝,1356年被部下諸將奉為吳國公。同年,攻占集慶路,將其改為應天府。1367年命徐達、常遇春以“驅逐胡虜,恢復中華”為號召,北伐中原,結束蒙元在中國的統治,丟失四百年的燕云十六州也被收回。1368年朱元璋在應天府稱帝,國號大明,年號洪武。后先平定西南、西北、東北等地,最終統一中國。

朱元璋在位期間鑒于元末的混亂,對各個方面都進行了改革,政治上廢丞相,設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都指揮使司分掌權力,進一步的加強了中央集權,嚴懲貪官和不法勛貴;軍事上實施衛所制度,北伐殘元;經濟上大搞移民屯田和軍屯,興修水利,解放奴婢,減免稅負,派人到全國各地丈量土地,清查戶口等;文化上緊抓教育,興科舉,建立國子監培養人才;對外加強海外交流,恢復中華宗主國地位。經過洪武朝時期的努力,社會生產逐漸恢復和發展了,史稱洪武之治。

1398年(洪武三十一年),朱元璋病逝,享年71歲,廟號太祖,謚號高皇帝,葬明孝陵。

朱元璋聰明而有遠見,神威英武,收攬英雄,平定四海,納諫如流,求賢若渴,重農桑,興禮樂,褒節義,崇教化,制定的各種法規都很相宜,前所未有。但他性格嚴明,晚年偏好誅殺,使得一代開國元勛很少有善始善終者,這是他的缺點。


況鐘早年曾在尚書呂震屬下為小吏,因有奇才,為呂震所重視,并推薦為儀制司主事。明成祖朱棣永樂年間,升遷為禮部郎中。宣德五年出任蘇州知府,正統六年(1441),況鐘在蘇州任期十年已滿,當地官民二萬多人向上級請求留任,最終任職長達十三年。在“仁宣之治”前后,未經科舉,由出身低賤的書吏做到知府,并且政績斐然的官員中,蘇州知府況鐘是其中最著名的一個。 在蘇州任內,他勤于政事,忠于職守,除奸革弊,為民辦事,深得蘇州人民的愛戴。他死后,很多人為他哭泣,悲痛不已,并立祠紀念他。

況鐘是明代一位受百姓尊敬的清官,蘇州人民稱他“況青天”,和包拯“包青天” 海瑞“海青天”,并稱中國民間的三大青天。昆劇《十五貫》,以歌頌況鐘剛正清廉的思想品格和深入實際的求實精神而使其婦孺皆知,至今仍在人們心目中留下難忘的印象。


顧炎武(1613.7.15—1682.2.15),漢族,明朝南直隸蘇州府昆山(今江蘇省昆山市)千燈鎮人,本名絳,乳名藩漢,別名繼坤、圭年,字忠清、寧人,亦自署蔣山傭;南都敗后,因為仰慕文天祥學生王炎午的為人,改名炎武。因故居旁有亭林湖,學者尊為亭林先生。明末清初的杰出的思想家、經學家、史地學家和音韻學家,與黃宗羲、王夫之并稱為明末清初“三大儒”。

他一生輾轉,行萬里路,讀萬卷書,創立了一種新的治學方法,成為清初繼往開來的一代宗師,被譽為清學“開山始祖”。

顧炎武學問淵博,于國家典制、郡邑掌故、天文儀象、河漕、兵農及經史百家、音韻訓詁之學,都有研究。晚年治經重考證,開清代樸學風氣。其學以博學于文,行己有恥為主,合學與行、治學與經世為一。詩多傷時感事之作。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剝皮案震驚了整個濱河市,隨后出現的幾起案子,更是在濱河造成了極大的恐慌,老刑警劉巖,帶你破解...
    沈念sama閱讀 227,250評論 6 530
  • 序言:濱河連續發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現場離奇詭異,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過查閱死者的電腦和手機,發現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閱讀 97,923評論 3 413
  • 文/潘曉璐 我一進店門,熙熙樓的掌柜王于貴愁眉苦臉地迎上來,“玉大人,你說我怎么就攤上這事。” “怎么了?”我有些...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175,041評論 0 373
  • 文/不壞的土叔 我叫張陵,是天一觀的道長。 經常有香客問我,道長,這世上最難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62,475評論 1 308
  • 正文 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辦了婚禮,結果婚禮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還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們只是感情好,可當我...
    茶點故事閱讀 71,253評論 6 405
  • 文/花漫 我一把揭開白布。 她就那樣靜靜地躺著,像睡著了一般。 火紅的嫁衣襯著肌膚如雪。 梳的紋絲不亂的頭發上,一...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54,801評論 1 321
  • 那天,我揣著相機與錄音,去河邊找鬼。 笑死,一個胖子當著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內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決...
    沈念sama閱讀 42,882評論 3 440
  • 文/蒼蘭香墨 我猛地睜開眼,長吁一口氣:“原來是場噩夢啊……” “哼!你這毒婦竟也來了?” 一聲冷哼從身側響起,我...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42,023評論 0 285
  • 序言:老撾萬榮一對情侶失蹤,失蹤者是張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劉穎,沒想到半個月后,有當地人在樹林里發現了一具尸體,經...
    沈念sama閱讀 48,530評論 1 331
  • 正文 獨居荒郊野嶺守林人離奇死亡,尸身上長有42處帶血的膿包…… 初始之章·張勛 以下內容為張勛視角 年9月15日...
    茶點故事閱讀 40,494評論 3 354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戀三年,在試婚紗的時候發現自己被綠了。 大學時的朋友給我發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飯的照片。...
    茶點故事閱讀 42,639評論 1 366
  • 序言:一個原本活蹦亂跳的男人離奇死亡,死狀恐怖,靈堂內的尸體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詐尸還是另有隱情,我是刑警寧澤,帶...
    沈念sama閱讀 38,177評論 5 355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島的核電站,受9級特大地震影響,放射性物質發生泄漏。R本人自食惡果不足惜,卻給世界環境...
    茶點故事閱讀 43,890評論 3 345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處隱蔽的房頂上張望。 院中可真熱鬧,春花似錦、人聲如沸。這莊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34,289評論 0 25
  • 文/蒼蘭香墨 我抬頭看了看天上的太陽。三九已至,卻和暖如春,著一層夾襖步出監牢的瞬間,已是汗流浹背。 一陣腳步聲響...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35,552評論 1 281
  • 我被黑心中介騙來泰國打工, 沒想到剛下飛機就差點兒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東北人。 一個月前我還...
    沈念sama閱讀 51,242評論 3 389
  • 正文 我出身青樓,卻偏偏與公主長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敵國和親。 傳聞我的和親對象是個殘疾皇子,可洞房花燭夜當晚...
    茶點故事閱讀 47,626評論 2 370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