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送爽,春華秋實。在國慶長假又一次如約而至之時,無論遠近都要來一場旅行放空自己。然而,歷年國慶都上演著爆炸到人滿為患的風景和新聞。此刻,不如回鄉與家人小住幾日,安放那顆都市里煩躁之心。故鄉,農人的鄉。故鄉, 一個永遠無法從記憶中抹去的地方,亦更是恬靜夢境的鄉。
我們選擇避開國慶一號出行高峰期,于二號凌晨四點半早起,從蘇出發至南通如東縣夫的老家。趨車2小時160公里一路暢通無阻,在清晨六點半就安全抵達鄉下。
在這里“小隱隱于世”的鄉村院落、白的墻紅色的瓦,人群沒那么擁擠,日子沒那么脫離土地,生活亦沒那么依賴高科技,我們反而能卸下自己的焦慮,繁忙,好好地去體會久違的生活氣息,品嘗著秋日里鄉村的千姿百態。
走進院子,眼前一亮:紫色的豆角花艷麗嫵媚的開著。一尺多長的碧綠豆角爬滿了整個豆角架,一根根豆角像肥碩的毛毛蟲一樣,清風抖擻著,自由自在的蕩著秋千兒。似在喜迎我們歸來,連同清晨也沾染了一身芬芳。
院子里的幾株長勢喜人的辣椒也不甘示弱,它們長的可茂盛了。它周深穿著碧如玉的衣服,肥碩深綠色的葉子中伴著星星點點、白如雪的六瓣花,像極了一把把撐開的小花傘。一個個肉厚個大的辣椒掛在枝頭。一陣微風襲來,紅透了的辣椒在枝頭上垂著笑臉。好像在絮絮低語,有的在斜著頭歪著腦袋,賞著秋的美景。
到了秋天,一切皆在成熟,懸在樹上的果子落地,大自然亦為點綴了這大地一年來的忙碌著。爬滿屋檐下的絲瓜藤還剩下著幾個已經老掉牙的大絲瓜和星星點綴開著的小黃花。翠綠的葉子在藍天下顯得別有一番美麗,一片片如手掌般大小,細長的青藤在天空下飄逸著。有的果實還在秋風中慢慢長大,完成著它們最后的使命。
與其說剩下,倒不如說是刻意保留的。家婆說這時的絲瓜也進入了最后的結果期。有的絲瓜已經成熟變老,再好的陽光普照也結不出好的瓜了。什么樣的時令結什么樣的果,跟人一樣一樣的。留下來的老絲瓜讓它繼續呆在藤上老去風干,待到藤枯徹底風干后可收回來,扒掉滿是皺紋的皮,清爽的內囊用于廚房里地洗洗刷刷,甭提多好使 。是啊此刻的秋,讓人不禁感慨,都說歲月不饒人,可是歲月又何嘗饒過自然風物呢?
秋日里,其實長勢喜人的莫過于扁豆了。秋天是扁豆成熟的季節。姹紫嫣紅的扁豆也爬滿了整個院墻的架,像一個個彎彎的新月掛滿了枝頭。而我也最喜扁豆。秋風起,豆花開,一簇簇嬌美似蝶形的花在秋日的綠葉下柔柔綻放,顯得格外美麗。那瑩瑩的紫,淡淡的粉,伴著秋風,綴著晨露,明媚著秋的詩行,婉約著秋的韻腳,成了秋天獨有的花色。
宋代楊萬里詩云:“道邊籬落聊遮眼,白白紅紅匾豆花?!泵鞔x榛的"閑庭秋一色,滿架豆花垂。"發現身邊熟悉的美,藍天下的秋日扁豆花有著不一樣的詩情畫意。比起古人的詩詞歌賦,反倒更喜歡鄭板橋在“庭春雨瓢兒菜 滿架秋風扁豆花”的對聯中,把農家風情表現的淋漓盡致。一籬秋色,數扁豆花最美。
秋天真美,是收獲之美,白云在天巔之上格外的高遠,是多晴的日子飄香四野,是入眼皆是秋的深情。
房前屋后稻子抽穗飽滿起來,一塊一塊似田字格般整齊有秩,在陽光普照下變得越發清晰又可愛。詢問正在院子場上準備晾曬黃豆的家公,稻子及時可以收割 ?家公抬頭瞧了幾眼屋前的水稻,喃喃道:"最近天氣好,早稻差不多還要半個月左右,可以收割了,晚稻最晚也差不多二十天上下可以收割。你讓我說具體幾號也說不準的,就是霜降前后肯定都要大面積收完了。”
我查詢手機日歷而后告訴他,今年的霜降是10月23日。他笑道 : “看吧,看吧,我就說沒錯吧。那時候天氣也轉涼了,都要套上薄毛衣了呢。 你看現在多熱,都還在穿著短袖短褲呢 ?”? 是啊,你怎會記錯呢 ?與水稻打了大半輩子的交道,從育苗到插秧,施肥、收割,晾曬再到打谷成米……我想沒人比你更清楚它每一個繁忙的環節了?!笆堑?,稻子收割時又有的你忙了,你太辛苦了?!?家公低頭憨笑:“不辛苦,現在田也不多,種種水稻,黃豆,蔬菜……自家吃的方便還放心,多好呀。 ”
在這里,搬上小板凳和心愛的家人,就這樣閑坐在自家寧靜的院落里,聽秋日里微風拂過,話家常細數日常??闯靥吝吚香y杏樹上的果子被清風撩動著,不時 “啪嗒,啪嗒”掉落一地,像似展現著秋日的收獲成果。孩子在院子里撒歡的奔跑,還時不時的抓一把曬場上的黃豆撒向天空,美名其曰:"撒花咧,撒花咧, 呦呵,呦呵 ……"大家也不責罵她,任由她肆意奔跑。家婆還時不時提醒道:"悠寶,慢點跑,慢點跑,當心摔著 …… "
黃昏日落時,望著望著,稻香,裹滿了整個村莊。炊煙,四散在一片胭脂紅的晚霞,暈染著遠處的半邊天空。悠寶說像極了一大幅畫濃墨重彩的田園水墨畫。村落煙囪里裊裊炊煙從屋頂升起。鼻子輕輕嗅動,就能聞到柴火燒出來的飯菜香;在鄉愁使人瘦的日子里,我提議夫用土灶燒菜,這樣燒出來了菜更香更好吃。夫欣然答應要露一手,辣椒,豆角,扁豆清炒出原始的清香味道,家婆麻利的淘著米煮上了粥。白粥溢出了淡淡的米香味兒,這亦是白粥原有的味道。
我們最想去的小村子,其實就是能夠讓我們安心的地方。它就是故鄉,有父母 、有記憶的味道,亦是心可抵達的故鄉。它讓我們想起了自己的初心:最向往的生活,就是一桌幾椅有老又小 ,談天說地 ,一粥一蔬,三餐四季 ……這樣淡淡的美好。
歲月流水,流盡了少年般的光陰,轉眼三十又多五個春秋,時光墜入不見底的河,繾倦蹉跎里的芳華,還有多少日子是用來彷徨的? 現在唯有歸鄉休憩,小住幾日,任鄉愁繾綣,絲絲扣夢。
天黑得很快,村里的狗吠聲遠遠近近,燈火不那么明亮,卻有一種莫名的心安,讓人睡得格外香甜、沉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