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父所講文字版:
那下面就開始講了:
地界者,能持於種。水界者,潤漬於種。火界者,能暖於種。風界者,動搖於種。空界者,不障於種。時,則能變種子。
那么這個是結合具體現象來描述。那么這個“緣”的層面,“緣相應義”,助顯這個事物的發展吶,這個芽的產生吶,那么先從“地”來說。
地界者,能持於種
“地”的話,它有堅固性,有支撐性。這我們種這個桃子啊,如果是個沼澤地,是個湖什么的,它沒有支撐的東西,這一種就陷下去了,所以它要地為堅持、支持,所以“能持于種”,讓這個種子好好地安住在這個位置上。
水界者,潤漬於種
“水界者,潤漬於種”,那“水”的作用呢,它有濕性,所以有水,它才能夠讓這個種子飽滿,進一步發芽。如果你種的地方呢,干旱,或者沙漠,它怎么樣都不出來。
火界者,能暖於種
“火界者,能暖於種”,就是有溫度,如果這個地方太寒冷,沒有熱性,它長不出來的。所以這個寒冷季節,某些東西去種啊,種不了。它就是寒冷季節的時侯能夠在這樣的環境里面長的,它就是對于火大的需要要少一點,還是有火大的力量來溫暖這個種子。
風界者,動搖於種
“風界者,動搖於種”,這個“風”有動性,它能夠讓這個種子里面吶產生種種的變化。
空界者,不障於種
“空界者,不障於種”,就是要有空間,如果沒有空間的話不行。特別是“色法”是“變礙為色”,就是它有一定的這個形體存在,要占據一定的空間,沒有這個空間給它是不行的。所以這個“空界”在助緣的角度上來講呢,它就是可以讓出空間,有相應的空間給這個種子萌芽發展,所以“不障于種”,不障礙于種子。
時,則能變種子
“時,則能變種子”,“時,則”,“時”就時間啊,就經過一定時間,要給它一定的時間放在那里,今天還沒有長呢明天長,明天還沒有長后天長,它經過一天一天的時候啊,那這個種子就長出來了,變成芽了,是這樣的,就是“時,則能變種子”。
若無此眾緣,種則不能而生於芽;若外地界無不具足,如是乃至水、火、風、空、時等,無不具足,一切和合,種子滅時而芽得生。
那么這個種生芽在因緣的促成之下那就顯現了,所以這里作進一步的現象描述。就是說如果沒有這些種種緣——要眾多之緣,那么這個種子是不生芽的。
那么外在的種種的緣都存在的時候,都具備的時候,就是外地界、水界、火界、風界、空界、時界“六界”具足,“無不具足”,就“六界”具足了。那么就是在這個和合因緣之下,種子滅了,芽生起來了,就是種滅芽生,是這個樣子的。那么這個基本現象是這樣子。
那么由此現象觀察之后,那么:
此中,地界不作是念:我能任持種子;如是水界亦不作是念:我能潤漬於種;火界亦不作是念:我能暖於種子;風界亦不作是念:我能動搖於種;空界亦不作是念:我能不障於種;時亦不作是念:我能變於種子;種子亦不作是念:我能生芽;芽亦不作是念:我今從此眾緣而生。
那么這里呢也跟這個“因相應義”一樣,就由這個“因”的觀察發展到更深一個層面,就是因緣生性、緣生無生。
那么這里是由這個“緣”的展開觀察到諸緣的相待,而不是說由某一個為根本、為根源而發展出來到了另外一個現象當中去。這個種種的助緣所成、所顯的芽,這個現象就是這個現象而已,它并不是說能夠水啊、火啊等等吶帶到這個當中去,或者怎么樣的一個存在。這樣相應的概念、觀念都是眾生戲論顛倒產生實體的、固化的一個存在之后,才會有這樣的一個想法的。
那么這里呢,雖然這個文字上的描述就是這樣講的啦,那也要經過一定的思維才可以透徹的了解。所以從一定意義上來講,佛說“因緣法”,揭示“因緣義”是至簡、至義、至要,就是很簡單,了解起來好像也很容易,對于佛法之解說啦好像也是很扼要。但是你要讀此文、思此義的時侯,你讀這些文字啦,思維這些意思的時候,你經過一些思維啊,你會發現說淺呢實際上它不淺,由淺而寓深,它是蘊含了深義在其中的。
所以“此中,地界不作是念:我能任持種子;”“如是水界”、“火界”、“風界”等等,“地水火風”有堅濕暖動的作用嘛。那么從這個現象界來講呢,這個種子啊它在這些參照條件下,有支持作用、有潤濕的作用、有暖的作用、有這個動搖的作用、有這個不障礙的作用,所以種子才能夠發芽。
那問題是怎么樣呢?問題是當這個種子在諸多的條件配合之下變成了芽,“地水火風空時”,要有一定的時間成熟,那么一旦變成了芽之后,芽就是芽,種子在哪里呢?種子呢,你這個時候,它已經另外這個形式了而稱了,那就是以芽而稱,所以種和芽是不并現的,不會說芽產生了之后還有一個種子,那是不存在的了。
那么芽又存不存在呢?
如果從深度的觀察來講呢,芽跟種一樣的就是一個過程,就是一個現象,所以“水(界)不作是念:我能潤漬於種;火(界亦)不作是念:我能暖於種子”,是這個樣子的。所以“地”、“水”、“火”、(“風”、)“空”、“時”等等。
所以“種子亦不作是念:我能生芽”,那么這個“種子亦不作是念”呢,這個是從“親因緣”的角度來說的。
我們講“因”,講“緣”吶,這里是講“緣相應”,“緣”的意思就是能夠引發,能夠出現這個事情,有相應的這個種種的力量。所以“地”有力量,“水”有力量,“火”有力量,(“風”有力量,)這個“空”有力量,“時”有力量。
那么“種子”本身有沒有力量?
“種子”本身也有力量。前面是從“因”上講,這里是從“緣”上講,“緣”上講就是從啟發性的力量上來說的,所以就有芽生,可是從這個“地水火風空時”和“種子”這個因緣湊和之后,影響之下,就形成了芽。
那么形成了芽的時候,這個時候“地水火風空”它相應的作用是什么樣?
比如說我們講滋潤這個芽、成熟這個芽一樣的,那么芽又會變成什么?芽又會變成一束苗,當它變成苗的時候,那個“地水火風”又支撐于什么呢?
那還有它之所以能夠產生滋潤,能夠產生堅持,那是從種子這個參照角度上來講的。可是這個滋潤,還有這個支撐啊、暖化啦等等作用吶,本身在改變,在變化種子這一個現象、芽這一個現象,所以從這個意義上來講呢,“種子(亦)不作是念”、“芽(亦)不作是念”等等,為什么?
單有一個“水”,能不能種子為芽?
單有一個“火”,能不能種子為芽?
單有一個“空”,能不能種子為芽?
那不能吶。所以沒有說“水”能夠決定、“種子”能夠決定、“空”能夠決定、“地”能夠決定、“火”能夠決定,就是眾多因緣相待的關系。
那么從這個參與的角度上來講,“水”具備了滋潤的作用,“火”具備了暖的作用,“地”具備了堅固支撐的作用,“風”具備了動這個作用,“空”具備了不障礙的作用,“時間”具備了讓它變化的作用,就只此而已,所以眾因緣成,眾因緣現。
就像放電影一樣的,前面有一個屏幕,然后拍了相應的信息存留在這個電腦里面,或者是這個光碟里面,再經過相應的儀器等等把這個光投出去,把這個磁信號放出來就形成聲音,然后就有圖像吶,有聲音吶,就看電影吶。那么實質上呢,它就是聲、光的組合。但我們去看的時候呢,看著看著就忘記了,就覺得當中的人物如何,事情如何發展,這個是怎么樣的。
那就好像看到一幅畫,經過這個筆畫出來之后,是這個青山綠水、紅花綠葉。那么實質上呢,它就是一張紙、一堆顏料經過合理的分布組合,那么就形成構畫出來的圖案、種種的效果。
那么種子到芽在這個“地水火風空時”的輔助作用之下而有展現也是一樣的。
所以這個當中你能夠找得到它根本的一個根源體所在嗎?
找不到。所以這里講呢,“水(界亦)不作是念”、“火(界亦)不作是念”、“風(界亦)不作是念”……是這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