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國慶去了趟久溫塘冷泉。
久溫塘冷泉位于定安縣龍門鎮久溫塘村,這里是有一萬多年前噴發形成的火山巖臺地地貌,火山巖石裸露。冷泉是因火山巖裂隙孔洞發育,連續性差,植被茂盛,降雨滲入補給的地下水水溫不易產生變化,小于25℃形成火山巖冷泉,龍門鎮久溫塘村是海南火山巖水量最大的冷泉,共有泉眼十多個,每日自涌量達4萬立方米,是目前國內流量最大的火山冷泉。
每一次外出,奶奶都會自備各種好吃的,這一次也不例外,洗干凈的紅棗、蘋果、葡萄,煮熟的玉米、花生。坐在車上,從國道到省道再到鎮道和村道,彎彎曲曲一路跟著高德地圖,大家吃吃話話,兩個小時的路途一點都不覺得累。
來冷泉的人不多。我們在一顆大榕樹下,相繼找到矗立在冷泉中的火山石當座位,脫下鞋子,把腳放在冷泉中,當大家正沉浸在眼前的自然風光中時,卻莫名其妙的感覺到有人在撩自己的腳。我和女兒驚嚇得立馬把腳抽了出來,再仔細看水里,原來多了好多小魚,是它們在淘氣。看著在水里自由自在的它們,好生羨慕生活于此的人們,萬年火山石鑲嵌,百年榕樹纏繞,十年檳榔樹郁蔥,年年水草花盛開。吊床上打個盹,飯桌上來盤雞,鄉野生活情趣,偷得浮生半日閑。
和小魚兒混熟了,任它們在各自腳上玩耍,漸漸來的人也多了起來,打破了原有的寧靜。很多家庭的父母帶著孩子,手里拿著撈魚的網,提著裝魚的桶。小朋友們在冷泉里穿梭著追逐著驚慌失措的小魚,還有些干脆在小小的池塘區域里游泳,大家嬉鬧著全然不顧其他人的感受。
我問拿著網前來我附近撈魚的一小胖孩,他看起來約10歲左右:“撈魚做什么”?“玩呀!”。“市場上有很多小魚可以買回家玩呀”。“爸媽不給錢”。“你把這里的魚撈回家,水質不一樣,不符合它們生活的環境,會讓他們死去的”。“我們開車兩個多小時來這里,不帶幾條魚回去會很虧的”。“吃虧”兩字從小朋友嘴里脫口而出,但我知道這套思維方式肯定不是隨口而來,而是長期生活所處的環境造就而來。
看著孩子一臉的認真,我啞然不知如何再問。因為我知道六年級語文課本中,有篇《山中訪友》,老師為孩子們描述的場景定是精彩,走進山林,可以探訪“山中的眾朋友”,與“朋友們”互訴心聲,走進一個如詩如畫的童話世界,老師也會告訴孩子們,要對大自然懷有熱愛之情。課堂上的此情此景,我們完全可以在這里找尋到,這里有一群來自大自然的朋友,是古榕樹、山泉、火山石、水草、白云、白鷺,在如此優美的境地里,大家可以一起探訪小魚,和它聊聊火山石萬年故事,看百年榕樹在水中隨風蕩漾的身影。然而,只是現實,這些原本可以學以致用的美文、美德,卻成為了書本上與現實無關的事物。
我只想說:如此美妙的世界,父母可以培養孩子更多的美德和愛,陪孩子成長,也是父母提升的一種方式。